时间:2017-09-25 10:21:12
1、选择题 “如果不是在西周转入东周的时期出现了文化上的重大变异,也许封建的体制还会周而复始地循环一段时间……一种不同于以往的,非宗法、非宗教、绝对实利主义的文化成长起来,谁对传统抛弃得越彻底,对实利主义奉行得越透彻,谁就能在竞争中占得先机。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改革,实际上就是实利主义的角逐。”当时“实利主义的角逐”主要奉行的是
A.法家思想
B.墨家思想
C.道家思想
D.儒家思想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根据题干“谁对传统抛弃得越彻底,对实利主义奉行得越透彻,谁就能在竞争中占得先机。”判断C符合,春秋战国是我国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的大变革时期,而最迎合君主和时代要求的是法家思想,其法治观、集权观、改革观等思想更被秦国采纳,统一中国。其他三项不符,儒家“仁爱”墨家“兼爱”“非攻”道家“无为”等思想都不符合当时统治的要求。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法家思想受到欢迎的原因
本题难度:一般
2、选择题 董仲舒认为孔子撰《春秋》的目的是尊天子、抑诸侯、崇周制而“大一统”,以此为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服务,从而将周代历史与汉代政治联系起来。西周时代对于秦汉统一的重要历史影响在于
A.构建了中央有效控制地方的制度
B.确立了君主大权独揽的集权意识
C.实现了国家对土地与人口的控制
D.形成了天下一家的文化心理认同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调用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信息的能力,西周时代实行宗法制和分封制,形成了家国一体的思想观念,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故ABC项错误,D项正确。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宗法制、分封制
本题难度:一般
3、综合题 (16分)“民本”思想和“民主”思想是人类文明史上的精华。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对民的作用的认识更加清楚,所以对“民为邦本,本固邦宁”的道理更加着意阐释、鼓吹,成了这一时期的一股思想大潮,并在萌芽的基础上形成了初步体系。同时,在这一时期涌现出了众多的思想家,其中最为典型的代表人物有孔子、孟子、荀子三位。他们民本思想的侧重点各有千秋,孔子侧重于“为政以德”,孟子侧重于“民贵君轻”,而荀子侧重点是“恩惠于民”。
——《南阳日报》
材料二 人人享有自由平等的权利而不论其出身。人们应自由订立社会契约,组成国家。社会中应有“共同意志”,人人遵守。社会契约就是共同意志的体现,代表所有人的权利与自由。这是至高无上的人民主权,不可侵犯,不得转让,不受限制,不准分割。为维护这一主权,必须使人人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包括立法、司法、守法、受法律保护和受法律制裁各方面的平等。政府官员只是人民委派的工作人员,不享有主权。随着政府职位诱惑力的加大,人民应采取更有力度的监督手段。人们在行使自由权时,决不允许损害他人的自由,否则他自身也就不自由了。这样,共同意志就要通过法律手段制裁他,“强迫他自由”。
——卢梭《社会契约论》
材料三 (“文革”结束后开始的)这场讨论的内容是,究竟什么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这场讨论深层的含义则是要解决中国走什么道路的问题。因此,这是一场关系到中国前途和社全主义命运的大讨论。
——据邢贲思《真理标准问题讨论的重要意义和重要启示》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归纳中国古代民本思想的主张(不得摘抄材料原文),并结合所学知识说 明民本思想在春秋战国时期初步形成体系的政治经济原因。(6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卢梭在国家学说、人权学说、法治学说诸方面各提出了什么主张?(6分)
(3)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文革”结束后开展真理标准大讨论的必要性以及这场讨论对“中国前途和社会主义命运”产生的影响。(4分)
参考答案:(1)主张:仁、仁政、惠民等(2分)。
原因:政治:分封制瓦解,社会转型(或社会改革)。
经济:生产力发展,铁器牛耕的使用。(4分,每方面2分)
(2)国家学说:建立契约国家,政府官员是人民公仆,受人民监督。
人权学说:人民主权高于一切,人民主权就是公共意志,自由并不是绝对的自由。
法治学说:以法律保障人民主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6分,每方面2分)
(3)必要性:“文革”结束后,个人崇拜和“左”倾思想仍束缚着人们的头脑,严重影响中国的发展。(2分)
影响: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 开始奠定了思想基础)。(2分)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
(1)中国古代民本思想的主张当然是非常多的,但是材料一已经限定了答题的范围,必须从孔子、孟子、荀子三位思想家进行解答,这是在做题时必须注意的答题范围。所以答案就可以总结为:孔子的仁、孟子的仁政、荀子的惠民等等。民本思想在春秋战国时期初步形成体系的政治经济原因分别是指分封制瓦解,社会转型、生产力发展,铁器牛耕的使用,其实就是回答出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形势和经济状况即可。
(2)卢梭在国家学说、人权学说、法治学说诸方面各提出的主张分别是指:国家学说方面,建立契约式国家,人们可以建立一个政权,但是如果不满意的话人们也可以推翻这个政权。人权学说方面,人民主权高于一切,人民主权就是公共意志。法治学说方面,以法律保障人民主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本题主要是考查卢梭的社会契约论和人民主权说,属于基本知识的考查。
(3)“文革”结束后,个人崇拜和“左”倾思想仍束缚着人们的头脑,严重影响中国的发展,两个凡是的方针仍然极大地阻碍中国前进的步伐,开展真理标准大讨论当然是非常的有必要了。开展真理标准大讨论的意义极其重大,换句话说如果没有这一场开展真理标准大讨论就没有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成功的召开,因为开展真理标准大讨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民本思想在春秋战国时期初步形成体系的政治经济原因;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邓小平理论?开展真理标准大讨论
本题难度:一般
4、选择题 顾炎武说:“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这一思想的深远影响在于( )
A.激发了中华民族的社会责任感
B.动摇了宋明理学的统治地位
C.促进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D.推动了民主革命思想的形成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材料中“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含义即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该主张主要反映的是对人的社会责任感的一种重申。故此题应选A项。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明清批判思潮
本题难度:一般
5、选择题 钱穆说:“从汉代起,我们可以说中国历史上的政府,既非贵族政府,也非军人政府,又非商人政府,而是一个‘崇尚文治的政府’,即士人政府。” “士人政府”形成的思想条件主要是 ( )
A.君主专制的确立
B.黄老之学被推岽
C.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
D.科举制度的形成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题干材料,获取有效信息,比较、分析,并作出正确认知和判断的能力。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崇尚文治的政府”、“思想条件主要是”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判断选项,可知:汉代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了儒学的正统地位,儒学独尊,C项表述符合史实和题意,正确。A项表述“君主专制”,属于政治领域范畴,不符合题干要求“思想条件”,排除A;B项表述与题干材料“士人政府”无关,属于道家学派;D项表述不符合史实,自隋唐开始才兴起的科举制度。综上,故,本题正确答案选C。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