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7-09-25 09:51:13
1、选择题 “民之所忧,我之所思:民之所思,我之所行”是温家宝的执政理念,也是春秋战国百家争鸣中某一学派的思想与主张。下列各项中符合该学派观点的是
A.“行一不义,杀一无罪,而得天下,仁者不为也。”
B.“今小为非,则知而非之;大为非,攻国,则不知非,从而誉之,谓之义。此可谓知义而不义之辩乎?”
C.“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
D.“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知识的记忆和理解的能力及材料的解读能力。题文中体现的是儒家.关注民生、注重和谐的儒家思想。A的意思是:做一件不义的事、杀一个无罪的人就能取得天下,有德行的人是不会做的。正好与题文意思相符,所以A正确。B的意思是:今天干小的坏事,能够知道而且谴责它;干大的坏事,攻打别国,就不知道谴责,反而称赞它,说它义,这样可以评断明白义(适宜)与不义形成的区别吗?体现的是儒家有关义的内容,但与题文关注民生无关;C是法家思想,体现了法家不法其故,不循其礼的改革的理念;D是墨家的尚贤的思想主张。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儒家
本题难度:一般
2、综合题 随社会的变化,儒家思想不断发展演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鲁国尚儒学,是儒学的发展基地;齐地学术较为庞杂,阴阳五行学、道家之学、儒学都相当发达;楚地道学与词赋最具特色;三晋以法家与游说之士为盛;秦地主要接受三晋学术。但以各地所出文化人才而论,则以关东的齐鲁三晋郑卫周等地最为兴盛。
——邹逸麟《中国历史地理概述》
(1)材料一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学术文化发展的什么现象?(2分)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现象在中国古代文化发展史上的历史地位。(3分)
材料二 “天之所大奉使之王者,必有非人力所能致而自至者,此受命之符也。天下之人同心归之,若归父母,……”。“观天人相与之际,甚可畏也。国家将有失败之道,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
——摘编自董仲舒 《春秋繁露》等
(2)据材料二,概括董仲舒的主张。 (4分)
材料三 黄宗羲认为:“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顾炎武提出要因地制宜,振兴工商业;黄宗羲在《原君》中宣称皇帝乃是“天下之大害”;明末清初的思想家们主张为学应求务实,应关乎国计民生,致力于社会变革,并身体力行。
(3)明清时期,儒家思想发展到新的阶段。结合材料三,概括指出这种思想主张在政治、经济和学术方面的具体表现。(3分)
参考答案:
(1)现象:“百家争鸣”(2分)
影响: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成为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先河;奠定了中国文化发展的地域风格;有利于中国思想文化宽容开放和“兼容并包”;为中国古代治国政策提供了理论依据。(3分,答对三点即可得3分)。
(2)君权神授,天人感应。(4分)
(3)表现:政治上,批判君主专制;(1分)经济上主张“工商皆本”;(1分)学术上,主张学以致用。(1分)
本题解析:第(1)问,主要考查学生对“百家争鸣”的分析与认识。结合材料“春秋战国时期,鲁国尚儒学,……齐地学术较为庞杂,阴阳五行学、道家之学、儒学都相当发达;楚地道学与词赋最具特色;三晋以法家与游说之士为盛;秦地主要接受三晋学术。……”可知应是“百家争鸣”。联系所学回答影响。
第(2)问,主要考查学生对董仲舒新儒学的认识与理解。学生可先联系所学的董仲舒新儒学的内容,再结合材料“天之所大奉使之王者,……此受命之符也。……”可知应是“君权神授”的思想。而材料“观天人相与之际,甚可畏也。国家将有失败之道,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则是“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的思想。
第(3)问,主要考查学生对明清之际的儒家思想的分析与掌握。联系所学的相关知识,结合材料,按照题目的要求,从政治、经济和学术上进行分析总结。如材料“‘…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顾炎武提出要因地制宜,振兴工商业”揭示的是经济上的工商皆本的思想;材料“黄宗羲在《原君》中宣称皇帝乃是‘天下之大害’”则是政治上对君主专制的批判;材料“明末清初的思想家们主张为学应求务实,应关乎国计民生,致力于社会变革,并身体力行。”反映的是学术上的“学以致用”的思想。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新儒学;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百家争鸣”?表现;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明清之际的儒家思想?表现
本题难度:困难
3、选择题 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主张中最符合当时社会变革趋势的是
A.“以人为本”
B.“以德治国”
C.“无为而治”
D.“以法治国”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春秋战国时期,最符合当时社会发展趋势
的是法家思想,它适应了加强君主权力和统一的需要。所以选D。
本题难度:困难
4、综合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仁者爱人……,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北极星),居其所而众星拱(环绕)之。……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 ——孔子
材料二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义)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董仲舒
材料三 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凡生于天地之间者,又各得之以为性;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盖皆此理之流行,无所适而不在。
——朱熹
材料四 新文化运动时期,吴虞以言词激烈而名噪一时。他在文章^91考试网然称呼孔子为“盗丘”,提出了“打倒孔家店”的口号。 ——《中国近代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二概括孔子与董仲舒的思想主张,指出两者的不同结局及其原因。(5分)
(2)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回答朱熹的观点。指出宋代儒学至此发展到了怎样的新阶段?它产生了什么消极影响?(5分)
(3)你是否同意材料四中吴虞的观点?(1分)简要说明你的理由。(2分)
参考答案:(1)孔子主张“仁”,统治者要以德治民。在当时诸侯争霸、连年战乱的背景下不可能实现,因而没有人采纳;董仲舒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实现思想上的大一统,由于适应了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这一主张被采纳。(5分)
(2)理是宇宙万物的根本;天地万物各有其理;三纲五常也是理的表现(2分答出两点即可)宋代儒学发展为理学。它用三纲五常维系专制统治,压抑、扼杀了人性。(3分)
(3)同意:以孔子和儒学为代表的旧礼教维护封建专制统治,“打倒孔家店”是宣传民主和科学的需要。不同意:孔子创立的儒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不能一概否定。(本问为开放性试题,只要言之有理即给3分)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儒家思想发展的理解。
第(1)问,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得出答案。
第(2)问,结合理学的相关知识,根据材料,在对材料信息整合、归纳的基础上回答即可。第(3)问,这是开放型的题目。主要根据史实来论证你的观点。言之成理即可。
本题难度:困难
5、选择题 汉武帝之后儒学之所以逐渐成为主流思想,原因有
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实施 ②儒家经典被国家规定为学校教科书
③中央太学的设置 ④地方教育系统的初步建立
A.①②
B.①③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本题是考查学生儒学逐渐成为主流思想的原因。根据所学知识得出汉武帝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选项中的①②③④都是。所以选D。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