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7-09-24 03:42:41
1、判断题 王夫之认为“天下唯器物而已矣”,“据器而道出”,“无器而道毁”,“无其器则无其道”。他所说的器指的是:?
[? ]
A.客观存在的事物
B.人们的感知器官
C.科学试验的仪器
D.万物发展的规律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下列对“经世致用”理解错误的是(? )
A.为学应求务实
B.重视实际学问,参加社会实践
C.学以致用
D.诵读四书五经,求取科举功名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此题实际上考查的是明清进步思想家顾炎武的主张。经世致用的意思是学习要实用,做学问要务实,为社会现实服务,因此ABD项符合题意。D项是科举制发展到明清时期的消极的表现,只是关注四书五经而无治国实际才能,故选D。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2003年12月l0日,温家宝总理在美国哈佛大学演讲时引用宋代一位理学家的一段话: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下列选项与温总理所强调的理学的意义最相近的是
A.经世致用、由虚致实
B.存天理、灭人欲
C.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D.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16分)简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顾炎武是清代学术的开山之祖。……他一生激烈批评空谈心性、剿说玄理的虚芜之论,坚决反对雕琢辞章、缀辑故实的无用之学,……他主张以“修已治人之实学”,代“明心见性之空言”,强调学问不仅要修诸身心,更要达于政事。
——魏长宝《顾炎武与乾嘉学派》
材料二?考证学在清代中叶达到了顶峰,它完全主导了中国的学术界。……清代学者对丰富的中华文化遗产重新作了评估和整理,但没有建立什么新的思想成分,或者说没有创立什么重要的哲学学派。他们是中国文化的勤勉尽心的解释者和整理者,但不是创造性的建设者。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第6版
材料三?王国维在提到龚自珍、魏源所代表的学术转型时,就精辟地概括说:“龚魏二氏实际上承乾嘉专门之学,而有清初诸老经世之志”,不过,从根本上说,他们……体现了一种新的学术追求。
——《中华文明史》第四卷
材料四?泰西自十五世纪文学复兴以后,学者犹不免涉于诡辩,陷于空想。自倍根(注:弗兰西斯·培根)兴而始一矫之。有明末叶,正中国之诡辩空想之时代也。及时之亡,顾、黄、王、颜、刘诸子,倡实践实用之学。得其大者,(乾嘉)…诸君,同时蔚起,各明其一体。其时代与倍根同,其学统组织之变更,亦颇相类。
——梁启超《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
材料五?李鸿章说:“今则东南海疆万余里,各国通商传教,来往自如,麋集京师及各省腹地,阳托和好之名,阴怀吞噬之计,一国生事,万国构煽,实为数千年未有之变局!”“今日喜谈洋务,乃圣之时。……公等可不喜谈,鄙人若亦不谈,天下赖何术以支持耶?中国日弱,外人日骄,此岂一人一事之咎!过此以往,能自强者尽可能自立,若不自强则事不可知。”他希望“士大夫留心经世者皆当以此为身心性命之学,庶几学者众而有一二杰出,足以强国而赡军。”
——苑书义《李鸿章传》
(1)据材料一、二、三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末清初、清中叶、鸦片战争前后三个阶段的学术思想发展的特征(6分),它们在思想发展上面临的共同阻力是什么?(4分)
(2)材料三中“新的学术追求”具体含义指什么?简述其背景。(4分)
(3)梁启超曾总结清朝中期的学术发展,誉之为中国的“文艺复兴时代”。据材料二、四和所学知识,对梁的观点进行评述。(4分)
(4)根据以上分析,结合材料五,说明19世纪中期以来李鸿章的思想认识有哪些新发展?从社会转型的角度看,他的思想对中国社会发展最大影响是什么(4分)
参考答案: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人们说湖南人的性格特别“坚毅果敢、坚忍不拔”。有一湘人身为一介书生,在参加抗清斗争失败后隐姓埋名,以“六经责我开生面,七尺从天乞活埋”的气概和抱负,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坚持学术研究,终写成等身著作。这位人士是?(?)
A.魏源
B.黄宗羲
C.顾炎武
D.王夫之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