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答题模板《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考点预测(2017年强化版)(四)

时间:2017-09-24 03:20:25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事业编教师公务员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下列对孔子这段话理解不正确的是?
[? ]
A、孔子认为应该建立“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社会秩序,否则人民无所适从
B、孔子认为周“礼”非常重要,是实现仁的前提。
C、孔子认为“仁”和“礼”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
D、孔子认为“礼”和刑罚相对立



2、判断题  亚里士多德曾说过:“勇敢是怯懦和?鲁莽的中道,一个人过度好胜就变成了鲁莽,过度恐惧而畏缩不前就变成了怯懦。”中国古代有类似思想的是
[?]
A.老子?
B.孔子
C.墨子?
D.庄子



3、判断题  孔子和苏格拉底是公元前5世纪的东西方思想巨人,两者思想的不同之处是
[? ]
A.重视道德的意义
B.肯定人的价值
C.强调知识的作用
D.推崇君主权威



4、判断题  “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这一主张属于
[? ]
A.儒家“仁爱”思想    
B.墨家“兼爱”思想
C.儒家“礼治”思想?
D.墨家“非攻”思想



5、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
? 孟子,名轲,邹人,是孔子的孙子子思的再传弟子。他认为人生来就有仁、义、礼、智四端,即对他人苦难的同情,对不义之事的羞辱,辞让的心情及辨别是非的能力。他把孔子的“仁”发展为“仁政”,特别强调“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即主张民贵君轻;又说“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认为社会上一切不仁不义不正行为的根源在于君主。这种带有民主色彩的见解,为后世儒家所不及,也为我们留下了珍贵的思想遗产。至宋代,思想史上出现了理学思潮,在人性问题上,理学家认为,人性与天理本来是一致的,但是,仁、义、礼、智等美德被后天的欲望所蒙蔽了。
? 请回答:
(1)材料中哪些属于史料?哪些属于对历史史料的解释?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材料中哪些属于材料作者的历史评价?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理学家认为人性中的仁、义、礼、智等美德被后天的欲望所蒙蔽了,请推断理学家“去蔽”的结论是什么?你怎样看待这一“去蔽”的结论?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及详细解析请点下一页查看。


首页 上页 3 4 5 下页 尾页 4/10/10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考试资料40G
【省市县地区导航】【考试题库导航】
 ★ 高考省级导航 ★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 高考信息汇总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题库 ★ 
 ★ 高考题库 ★ 

电脑版  |  手机版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