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7-09-24 03:16:44
1、判断题 儒家思想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在历史的长河中,有无数先哲曾留下若干睿智的文化,下列人物组合与引文顺序完全吻合的是
①“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②“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
③“亲吾父以及人之父,以及天下之父”,要“视天下为一家,中国犹一人”
④“工、商皆民生之本”,“天下为主,君为客”?
[? ]
A.王夫之、程颢、王阳明、顾炎武
B.董仲舒、王夫之、王阳明、顾炎武
C.朱熹、顾炎武、王夫之、黄宗羲
D.董仲舒、顾炎武、朱熹、黄宗羲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选择题 顾炎武在《日知录》一书中提出了“亡国”和“亡天下”两个概念,其中“亡天下”的确切含义是
A.封建王朝的更替
B.国家危难和整个民族的沦亡
C.统治者不施仁政,民不聊生
D.统治阶级内部纷争,国家分裂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本题属于概念型选择题。顾炎武认为,封建国家的统治出现危机是"亡国",是统治者关心的事情,而人民生活困苦、社会动荡倒退是"亡天下",是每个人都应该关心的。A不符合顾炎武的观点;CD是顾炎武“亡天下”概念的具体表现之一,B符合题意。
考点:顾炎武
点评:概念型选择题此类选择题主要考查对历史概念的准确理解和把握或对历史事实正确的表述,设计者惯用的迷惑考生的手法,就是在备选项的遣词造句上做手脚,或偷梁换柱,或以偏概全,或鱼目混珠,或以本代末。其在题干中多提出一个基本概念,选项多是立足于对历史概念内在规律和本质的把握。
本题难度:简单
3、综合题 阅读以下材料
材料一:韩非子在《有度》篇中说:“威不两错,制不二门。”这是韩非子借用《管子明法》中的话,即 “威势独在于主,则群众畏惧;威势分于臣,则令不行。故明主之治天下也,威势独在于主,而不与臣共。”故曰:“威不两错。”又曰:“法政独出于主,则天下服德;法政出于臣,则民不听。故明主之治天下服也,法政独制于主,而不从臣出。”故曰:“制不二门。”
材料二:董仲舒对儒家思想作了发挥,他宣扬天是万物的主宰,皇帝是天的儿子,即天子,代表天统治人民,因此全国人民都要服从皇帝的统治,诸侯王也要听命于皇帝。这叫做“大一统”。
材料三: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说:“凡天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是以未得之也,荼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博我一人之产业,曾不惨然,曰:‘我固为子孙创业也。’其既得之也,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视为当然,曰:此我产业之花息也。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请回答:
(1)扼要指出材料一、二、三的核心思想。(3分)
(2)比较材料一与材料三观点的差异并说明原因。 (8分)
(3)试从时代背景和客观作用两方面简要评析上述材料中的思想观点。(6分)
参考答案:(1)材料一的核心思想是实行君主专制,即把国家大权集中在君主手中;材料二的核心思想是宣扬君权神授。材料三的核心观点是君主专制是天下大害。或者说反对君主专制(3分)
(2)材料一中韩非子认为君主专制有利于国家的统治和安定;材料三种黄宗羲则认为在君主专制下,天下没有任何地方可以安宁,君主专制是天下的大害。(4分)
差异的原因:他们所处的时代背景不同。韩非子处于中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形成时期,君主专制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和巩固;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黄宗羲处于封建社会的衰落期,君主专制成为限制社会进步的枷锁。(4分)
(3)①韩非子的观点在中国封建社会形成时期适应了地主阶级反对贵族特权、地方分权和建立统一国家的需要,具有进步意义,成为秦统一后采取的政治措施的理论基础。②董仲舒的观点在中国封建社会初步发展时期,适应了地主阶级加强中央集权,削弱地方割据势力和发展封建经济的需要,推动了统一封建国家的巩固,西汉进入强盛时期。③黄宗羲的观点反映了中国封建社会衰落时期,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对封建制度的质疑和挑战,具有进步意义,对后来的反封建斗争有着积极的影响。(6分)
本题解析:
(1)结合所学知识,材料一中韩非子是战国时期法家代表,主张实行君主专制;材料二中董仲舒改造儒学,提出”君权神授”等主张,迎合了汉武帝的需要;材料三中黄宗羲是明清之际的著名思想家,主张批判君主专制。
(2)首先比较材料一与材料三观点的差异,前者赞成君主专制,后者批判君主专制。再结合两者所处时代背景的不同回答,韩非子处于战国时期,封建社会开始形成;黄宗羲处于明清之际,封建社会走向衰落。
(3)注意从时代背景和客观作用两方面,对上述三段材料中的思想观点分别展开评述,韩非子的观点在战国时期时期适应了地主阶级的需要,具有进步意义,成为秦统一后采取的治国思想;董仲舒的观点在汉代,适应了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削弱地方割据势力和发展封建经济的需要,推动了统一封建国家的巩固;黄宗羲的观点反映了中国封建社会衰落时期,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发展的需求,具有进步意义,对后来的反封建斗争有着积极的影响。
考点:儒家思想的发展演变
点评: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在人类思想发展史上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不但对整个中华民族的历史,而且对当今世界都具有深远的影响,属于高考命题的重点区域。试题的命制一是侧重儒学发展的阶段性,二是各时期儒学演变的新内容及其影响。
本题难度:困难
4、选择题 周文王曾告诫武王:“山林非时不升斤斧,以成草木之长;川泽非时不入网罟,以成鱼鳖之长。”这说明
①当时的统治者意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②周人开始关注天人关系
③两周自然环境遭到破坏
④荀子思想受到统治者重视
A.②③④
B.①②
C.①②③
D.①③④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材料中“山林非时不升斤斧,以成草木之长;川泽非时不入网罟,以成鱼鳖之长。”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与注重保护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故①② 正确;本题选择B项;材料中体现不出自然环境的破坏,荀子是战国时期思想家,故 ③④不符合题意。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百家争鸣·天人关系。
本题难度:一般
5、简答题 (20分)国家观念的核心是国家权力的归属问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传统的以伦理为基础的国家观,由皇权神授推衍出“朕即国家”,而国家(统治者)是家长,被统治者是子民,“家长”对“子民”理论上具有无限的管理权与责任。……在这种理论结构中,每个人都存在于严密的“三纲五常”之中。君主的权力来自“神授”,因此其权威神圣不可侵犯,“个体”无条件地受其宰控,没有个性,更没有自由。
——雷颐《中国近代国家观念变迁与反传统思想源流》
(1)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一“国家观”形成的原因。(6分)
材料二 在戊戌维新时期,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志士们批判旧的国家观念,介绍西方新观念。他们认为西方之所以民富国强,关键在其兴民权、开议院,人人有自由之权,国事决于公论。
——雷颐《清朝灭亡源自对现代性的无知》
(2)比较材料一、二“国家观”的主要区别。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二“国家观”的时代意义。(8分)
材料三 几千年来,中国人所怀抱的观念是“天下”,是“家族”,近代西方的民族意识和国家观念,始终没有打入我们老百姓的骨髓里。直到现在,敌顽攻进来的巨炮和重弹,轰醒了我们的民族意识,南北数千里燃烧的战线,才激起了我们的全面抗御、同仇敌忾的精神,我们从亡国灭种的危机中,开始觉悟了中国民族的整体性和不可分性。生则同生,死则同死;存则同存,亡则同亡,这是民族自觉史的开端,是真正的新中国国家的序幕。
——晏阳初《农民抗战的发动》(1937年10月)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揭开“真正的新中国国家的序幕”的原因有哪些?(6分)
参考答案:
(1)原因:小农经济;宗法观念;儒家思想;君主专制制度。(答出其中三条6分)
(2)区别:材料一认为国家主权在君,材料二认为国家主权在民。(4分)
时代意义:否定君主专制制度;思想启蒙。(4分)
(3)原因:日本侵华;民族意识逐渐觉醒;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6分)
本题解析:(1)根据题干要求及材料一关键信息“以伦理为基础的国家观”、“国家(统治者)是家长,被统治者是子民”、“每个人都存在于严密的‘三纲五常’之中”等,结合所学知识,不难直接归纳、概括得出材料一“国家观”形成的相关因素,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A.经济形态上,小农经济的封闭落后性特征;B.思想上文化上,宗法观念以及儒家封建论理纲常的束缚等;C.政治制度上,君主专制制度的不断加强等。
(2)根据题干要求及材料二关键信息“批判旧的国家观念”、“关键在其兴民权、开议院”、“人人有自由之权,国事决于公论”等,再比照材料一的“国家观”,不难直接判断得出两则材料关于“国家观”的区别,最为本质的区别在于:材料一认为国家主权在于君,国家是“家天下”,材料二认为国家主权在于民,“天下为公”。结合近代中国“甲午中日战争后,《马关条约》的签订,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史实,可知,毋容置疑,材料二的“国家观”具有划时代的进步意义:A.在很大程度上否定了延续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有利于推动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B.有利于“西学东渐”局面的壮大,开启了民智,促进了国人思想的解放等。
(3)根据题干要求及材料三关键信息“敌顽攻进来的巨炮和重弹,轰醒了我们的民族意识”、“南北数千里燃烧的战线”、“从亡国灭种的危机中,开始觉悟了中国民族的整体性和不可分性”等,结合所学知识,不难直接归纳、概括得出,题干“揭开‘真正的新中国国家的序幕’”的原因,主要体现在:A.日本的疯狂侵略,促使国人意识到国家的重要性,而且国家不是“家天下”;B.日本的疯狂侵略,促使中华民族民族意识的逐渐觉醒;C.抗日战争期间,国共两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组建以及两党合作抗日等。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不断加强;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宗法制度及其影响;古代中国的经济·小农经济形态;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儒家思想正统地位的确立及影响;国家观·古代中国“国家观”与近代中国“国家观”(课标外)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