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高考知识点《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高频试题巩固(2017年最新版)(十)

时间:2017-09-24 03:05:30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事业编教师公务员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在战国时期曾受到秦国推崇的法家却在秦朝以后衰败,主要是由于法家的理论
[? ]
A.不利于确立中央集权制度
B.不利于缓和社会矛盾
C.没有反映地主阶级的利益
D.没有借鉴古代统治方式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选择题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采取的措施中不利于商业发展的是
A.统一货币
B.统一度量衡
C.修建驰道
D.征收沉重徭役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
? 材料一:“汝之民为恶也,何不白于君,发仓廪以振之?而私以尓食馈之,是汝明(显示)君之无惠,而见己之德美矣。”
? 材料二:康有为认为,要达到幸福快乐的大同之世,必须推行“公养”、“公教”、“公恤”的社会福利制度。妇女怀孕后入公立政府组建的“人本院”赡养,实施胎教,婴儿出世后一律由公立的“育婴院”、“慈幼院”抚养;儿童6岁入“小学院”,11岁入“中学院”,16岁入“大学院”,20岁毕业。经过长达14年的义务教育培养,使每一个年轻人都受到良好的教育和专门的技术训练;人如果患病或因工作受伤致残,可以进入社会举办的“医疾院”,得到精心高超的治疗;人到了晚年,则可进入社会举办的“养老院”、“恤贫院”,受到“公恤”。?
——据康有为《大同书》整理
? 材料三:“建设之首要在民生。故对于全国人民之食、衣、住、行四大需要,政府当与人民协力,共谋农业之发展,以足民食;共谋织造之发展,以裕民衣;建筑大计划之各式屋舍,以乐民居;修治道路、运河,以利民行。……土地之岁收,地价之增益,公地之生产,山林川泽之息,矿产水力之利,皆为地方政府之所有,而用以经营地方人民之事业,及育幼、养老、济贫、救灾、医病与夫种种公共之需。”?
——1924年孙中山的《建国纲领》
请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1)实施救济是解决民生问题的重要举措。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并分析评价孔子在救济问题上的主要观点。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材料二,与孔子相比,康有为的社会福利主张有何特点?并指出其思想来源。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材料三,指出孙中山的民生主张又有何发展?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主要观点:主张国君(或政府)组织救济,不主张个人实施救助。分析评价:孔子的主张一方面体现了“仁”的思想。另一方面孔子将民生问题政治化,担忧个人实施救济会损害到国君的权威,体现了孔子的等级观念。
(2)特点:社会福利制度化,强调政府救济与社会救济相结合,救济与教育有机结合。思想根源:继承了儒家“仁”的思想(大同思想),同时又吸收了西方的民主思想。
(3)发展:将民生问题摆在国家建设的首位(高度关注民生问题的解决);明确提出了以发展经济来解决民生问题的途径;明确提出了以发展经济来解决民生问题的途径;明确提出了通过政府调节来解决社会福利问题(解决以土地为核心的财富分配问题)。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孔子“有教无类”思想的进步性主要体现在
[? ]
A.协调了人际关系
B.具有人人平等思想
C.扩大了教育对象的范围
D.实施灵活的教育方法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英国科学家李约瑟说,中国文化就像一棵参天大树,而这棵参天大树的根在道家。这种观点的依据在于
①《道德经》充满哲理和东方智慧②道家是最早探讨世界本原的学派
③道家哲学中丰富的辩证法思想④道家思想对国人思维方式、道德人格的深远影响
[? ]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首页 上页 9 10 下页 尾页 10/10/10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考试资料40G
【省市县地区导航】【考试题库导航】
 ★ 高考省级导航 ★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 高考信息汇总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题库 ★ 
 ★ 高考题库 ★ 

电脑版  |  手机版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