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7-09-24 02:59:06
1、判断题 一同学在学习苏联经济、政治建设后,绘出了他对此问题的理解。对此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压抑了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使经济发展失去活力
B.政治上高度集权,只是单纯地服从命令,破坏了社会主义民主
C.这对苏联的建设产生了消极的影响
D.这实际上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和优越性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市场关系的存在是新经济政策的决定因素。……我们过去认为,可以一举消灭市场关系,而实际情况表明,我们恰恰要通过市场关系走向社会主义。
——苏联早期领导人布哈林
材料二 (新政)所谓“新”,指的是抛弃了自1776年以来所确定的自由放任、自由竟争和通过资本主义经济本身自我调节的基本原则,实现国家对经济生活的干预和调节。
——引自《自分散到整体的世界史》
材料三?中国的主体坚定不移地实行社会主义,……在这个前提下,可以容许在自己身边,在小地区和小范围内实行资本主义。?
——邓小平
根据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你是否赞同材料一中布哈林的观点?结合苏联(俄)早期历史实践说明之。(3分)
(2)材料二指什么史实?其实质和特点是什么?对资本主义发展有何深远影响?(4分)
(3)请结合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简要说明材料三中邓小平的思想。(4分)
(4)综合上述材料,你有何认识?(4分)
参考答案:(1)赞同。(1分)十月革命后,苏俄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取消一切商品贸易,导致经济困难和政治危机;(1分)1921年,实行新经济政策,采用市场和货币关系来扩大再生产,取得了成功。(1分)
(2)史实:罗斯福新政;(1分)
实质: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作出的政策性调整;(1分)
特点:采取国家对经济全面干预的办法;(1分)
影响: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促进了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大发展的世界趋势。(1分)
(3)思想的实践体现:
①进行经济体制改革,但以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社义制度为前提;(2分)
②“一国两制”:大陆主体实行社会主义制度,港澳台实行资本主义制度;(2分)
(4)认识:
①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不是区分社会制度的根本标志,不同国家的经济政策可以相互借鉴;(2分)
②社会主义没有固定不变的模式,要根据国情和形势变化,制定经济政策,调整生产关系。(2分)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英国著名历史学家霍布斯鲍姆在《极端的年代》中写道:“这一事件产生的实际后果,远比1789年更为深远……(它们)都建立于众人共享的价值观念及希望,也就是启蒙时代和革命时代的意义。”“这一事件”是指
[? ]
A.俄国十月革命
B.美国罗斯福新政
C.联合国的成立
D.中国的文化大革命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对勃列日涅夫改革的表述,正确的是
[? ]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孙中山曾称赞某国“今竟一旦将牢不可破之专制国,一举而倾覆之,成立一新共和国,与中国作佳邻焉。”孙中山称赞的某国是(? )
A.德国
B.美国
C.日本
D.俄国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从"与中国作佳邻"一句排除美国和德国.日本建立的政治体制属于资本主义制度,是一种旧的制度,不符合"新共和国"一句.孙中山生活的时期俄国爆发了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这是一中新共和国,并且与中国相邻。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