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高频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高频考点特训(2017年练习版)(十)

时间:2017-09-24 02:28:01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事业编教师公务员等考试资料40G

1、综合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20分)
材料1:伴随着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和经济大变动,王官之学的退场,私学的兴起,最终造就了诸子百家争鸣的兴盛局面。
——袁行霈、严文明等编《中华文明史》
材料2:儒者博而寡要,劳而少功,是以其事难尽从;然其序君臣父子之礼,列夫妇长幼之别,不可易也。墨者俭而难遵,是以其事不可遍循;然其强本节用,不可废也。法家严而少恩;然其正君臣上下之分,不可改矣。
——《史记·太史公自序》
材料3:“百家争鸣”的局面形成了中国古代历史上文化繁荣的鼎盛时代。诸子学说的不少命题成为后代学说的萌芽形态,后来的学者大都从这里吸取思想材料或理论形式,进行改造和发展的工作。
——侯外庐《中国思想史纲》
(1)材料1中“诸子”的含义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春秋战国时期为什么会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8分)
(2)据材料2,指出作者对儒学的社会价值有着怎样的认识。作者推崇墨家的哪一主张?又认为法家的主张中存在着怎样的不足?(6分)
(3)据材料3指出“百家争鸣”在历史上产生的影响。(6分)


参考答案:(1)含义:各种流派的代表人物及其著作。
原因:周王室衰微,诸侯纷争,社会动荡;社会阶级关系的剧变;铁犁、牛耕的使用,社会经济的发展;私学兴起,“士”阶层的崛起。
(2)儒学有利于维护统治秩序(维护君臣、长幼秩序)。墨家“强本节用”。法家“严而少恩”。
(3)这一时期是中华民族的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是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推动了当时及后世社会的发展。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
(1)材料1中“诸子”的含义是指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的各种流派的代表人物及其著作。春秋战国时期为什么会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主要包括社会大变革、经济因素等等。社会大变革指的是周王室衰微,诸侯纷争,社会动荡,社会阶级关系的剧变。经济因素指的则是铁犁、牛耕的使用,社会经济的发展;私学兴起,各国为争霸的需要,纷纷养一些出谋划策的士,也就导致了 “士”阶层的崛起。
(2)作者对儒学的社会价值有的认识是指儒学有利于维护统治秩序,维护君臣、长幼秩序。例如,材料中的“儒者博而寡要,劳而少功,是以其事难尽从”。作者推崇墨家的“强本节用”主张,例如,材料中的“然其强本节用,不可废也”。 又认为法家的主张中存在着的不足指的是法家的“严而少恩”, 例如,材料中的“法家严而少恩”则是直接的答案。
(3)“百家争鸣”在历史上产生的影响是一个很大的问题,主要包括百家争鸣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百家争鸣是一次思想解放运动,百家争鸣推动了当时及后世社会的发展。百家争鸣时期是时期是中华民族的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的重要阶段。“百家争鸣”的局面毕竟形成了中国古代历史上文化繁荣的鼎盛时代。后来的学者大都从“百家争鸣”中吸取思想材料或理论形式,进行改造和发展的工作。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的原因;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百家争鸣”在历史上产生的影响


本题难度:一般



2、选择题  汉代在中外文化交流中输出的主要是
A.应用性技术
B.农作物良种
C.手工业产品
D.书画艺术品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汉代在中外交往中输出的主要是应用性技术,例如中国的铁制生产工具输出到朝鲜,铁犁牛耕技术、水利工程技术传到越南并推广,铁器、丝绸和养蚕技术,以及铸铁术、井渠法、造纸术先后西传等


本题难度:一般



3、综合题  (18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宋代在中国古代是一个激动人心的时代。在宋元时代, 一种新型经济的发展实际上已经在自然经济的死水中泛起了微澜……英国科学院院士李约瑟博士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所说:“中国的科技发展到宋朝,已呈巅峰状态,在许多方面实际上已经超过了18世纪中叶工业革命前的英国或欧洲的水平。”
(1)结合所学的知识,举三例说明宋朝的科技发展“已呈巅峰状态”及对世界文明的进步所起的重要作用。(6分)
材料二: 程朱坚认一草一木皆有理, “父子有亲,君臣有义”之类,无非这理。……不仅如此,程朱以为须穷究事物内在之理。其说乃不免以物为外在,析心与理为二。阳明认为其结果是心必将丧失其方向与动力。阳明说,如其理外在于心,则亲没之后,吾心即无孝之理及孝亲之心。
苏轼认为:“书必有神、气、骨、肉、血,五者阙一,不为成书也”,强调书法的精神气度。他还认为,“我书意造本无法”,“自出新意,不践古人。”
宋徽宗赵信以画鸟擅长,不仅建立了皇家画院,而且有考试制度。如一次出考题“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获得第一名的却画着船夫躺在船尾,独自吹着笛子,是“非无舟人,只无行人”。
(2)理学又被称为“新儒学”,据材料二说明其“新”在何处。(2分)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概括指出新儒学的产生对宋代文人书法和绘画特点的影响。(2分)
材料三:成于康熙二年的《明夷待访录》,批判封建君主专制及其所产生的一系列社会经济、政治弊端,提出“有治法,而后有治人”的卓越见解……
自二十七岁起,断然弃绝科举帖括之学,遍览历代史乘,郡县志书,以及文集、奏章之类,辑录其中有关农田、水利、矿产、交通等记录,兼以地理沿革的材料,开始撰写《天下郡国利病书》……
他公开以“异端”自居,毕生以反对礼教、抨击道学为己任。……反对“成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提出天理、人欲没有区别的见解
(3)材料三反映了哪些思想家的什么主张? (3分)分析他们这样做的社会原因。(3分)
(4)综合材料二、三,概括说明明清时期儒学发展的趋势。(2分)


参考答案:
(1)科技与影响:①活字印刷术,推动世界文化的传播;(2分)
②火药广泛运用于军事,帮助西方资产阶级在近代战胜封建专制;(2分)
③指南针运用于航海, 在地理大发现中(或新航路的开辟)起了重要作用(2分)
(2)新特点:把儒家伦理道德上升到天理高度;增加了儒学的哲学思辨色彩 (2分)
影响:书法上强调精神气度,绘画上更加注重意境(2分)
(3)主张:黄宗羲批判君主专制,主张法治;顾炎武主张经世致用;李贽向儒学发起挑战(3分)
原因:君主专制制度达到顶峰;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产生;理学束缚了人们的思想(或反映了当时人们追求个性自由发展的愿望)(3分)
(4)特点:一方面理学逐渐走向极端(或“重建儒家信仰的理论任务完成”) (1分)。
另一方面出现反传统儒学,形成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思想(1分) 。


本题解析:第(1)问,主要考查学生对宋代科技成就的掌握及其对世界文明所产生的影响的分析。回答时首先要联系所学,明确宋代的哪些科技成就在世界处于领先地位,然后再具体分析对世界文明的影响。同时注意题目的具体要求“举三例”加以说明。
第(2)问,主要考查学生对程朱理学特点及影响的分析与认识。回答“特点”时,要注意联系宋代之前儒学的情况,再结合程朱理学的主张及时代特征,进行对分析归纳。对于影响,要结合这一时期书法及绘画上的成就、特点分析解答。
第(3)问,主要考查学生对明清之际的儒家思想的分析与理解。回答前一问要紧扣材料,同时联系所学。如材料“……《明夷待访录》,批判封建君主专制及其所产生的一系列社会经济、政治弊端,提出‘有治法,而后有治人’的卓越见解……”体现的是黄宗羲的思想;材料“……断然弃绝科举帖括之学,……辑录其中有关农田、水利、矿产、交通等记录……撰写《天下郡国利病书》……”反映的是顾炎武的思想;“他公开以“异端”自居,毕生以反对礼教、抨击道学为己任。……反对“成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体现的是李贽的思想。结合这一时期政治、经济、思想状况回答原因。
第(4)问,主要考查学生对宋明时期儒学发展特点的分析与归纳能力。材料二反映的是儒学发展到一个新阶段——理学的阶段,使儒学得到进一步发展与完善;材料三则出现了对儒学的批判,体现了这一时期思想界的新现象与时代特征。
考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古代的科技成就?宋代科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程朱理学;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明清之际的儒家思想?黄宗羲等进步思想


本题难度:困难



4、综合题  (12分)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正确认识和评价儒家思想是一个重要的历史课题,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言论
言论者
思想核心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
A
B
“天理人欲,不容并立”“ 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
C
D
 “夫人者,天地之心。天地万物,本吾一体者也,生民之困苦荼毒,孰非疾痛之切于吾身者乎?不知吾身之疾痛,无是非之心者也。是非之心,不虑而知,不学而能,所谓‘良知’也。
E
F
 
材料二:董仲舒说:“《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知所从矣。”
材料三:黄宗羲说:“凡天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是以其未得之也,茶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博我一人之产业,曾不惨然。……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视为当然,……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1)根据材料一的儒学言论,指出相关言论者,并概括其核心思想。(6分)
(2)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儒家思想说在汉代取得独尊地位的主要原因。(2分)
(3)材料三反映了黄宗羲的思想具有怎样的时代特点?概括指出这种思想特点形成的原因。(4分)


参考答案:
(1)孟子:民本或仁政;朱熹:“存天理、灭人欲”;王阳明:“致良知”。(6分)
(2)董仲舒的新儒学以“天人感应”、“大一统”的学说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迎合了汉武帝开拓发展大一统事业的需要,因而使儒学取得独尊的地位。(2分)
(3)体现了黄宗羲反对封建专制集权(或君主专制独裁)的时代特点。(1分)
原因: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的萌芽;封建社会制度的衰落;儒学思想蜕变为封建专制统治的精神枷锁。(4分,答出其中两点即得满分)


本题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根据史料分析问题和结合所需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表格中的第一行中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句可知这是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的思想主张,即民贵君轻的早期民本思想;据第二行的“天理人欲,不容并立”“ 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可知是宋代理学大家朱熹的“存天理。灭人欲”的主张;据第三行的“所谓‘良知’也”可知是明代心学集大成者王阳明的“致良知”主张。
(2)本题主要考察学生的分析史料的能力和联系历史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材料二“《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是以上亡以持一统”、“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知所从矣”,并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董仲舒的思想中包含大一统、君权神授思想等,并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这西主张适应了汉朝大一统的国家形势。
(3)本题主要考察学生分析史料,提炼有效信息的能力。根据史料“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可知是反对君主专制;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回答这类题主要从经济、政治、思想文化、对外关系上来回答;黄宗羲生活在明末清初,经济上是资本主义萌芽并缓慢发展;政治上是君主专制达到顶峰,并走向反动;思想上以程朱理学为代表的儒家思想日益僵化等。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孟子;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朱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王阳明;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董仲舒;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黄宗羲;


本题难度:一般



5、选择题  有学者指出:“古来帝王,由秦始皇至清代宣统,正统偏安者共二百余人,真正懂得国家政体并善以此治国,王而不藩者,不过秦皇、汉武、宋太祖、清圣祖(康熙)四人而已。”结合所学知识,对材料中四位皇帝描写正确的是( )
A.秦皇初创中央集权,地方行州郡县
B.汉武设中外朝制度,以儒术行大一统
C.宋太祖以三权分立原则分割军政财权
D.清圣祖以军机处提高行政效率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秦朝地方实行郡县制,故A项错误;汉武帝建立中外朝制度,在思想方面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故B项正确;三权分立原则指的是立法、司法、行政三权分立,故C项错误;雍正皇帝设立军机处,故D项错误。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汉武帝的集权措施


本题难度:简单




首页 上页 9 10 下页 尾页 10/10/10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考试资料40G
【省市县地区导航】【考试题库导航】
 ★ 高考省级导航 ★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 高考信息汇总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题库 ★ 
 ★ 高考题库 ★ 

电脑版  |  手机版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