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7-09-24 01:35:58
1、判断题 古往今来,不少思想家对人性作过认真的思考。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
——孟轲《孟子·告子上》
材料二 若夫目好色,耳好听,口好味,心好利,骨体肤理好愉佚,是皆生于人之情性者也……是性伪之所生,其不同之征也。……故圣人化性而起伪,伪起而生礼义,礼义生而制法度。
——荀况《荀子·性恶》
材料三 知是心之体,心自然会知。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悌,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此便是良知,不假外求。
——王守仁《传习录》
材料四 法国《回声报》副主编伊兹拉莱维奇所著《当中国改变世界的时候》出版后引起很大反响。书中提到:19世纪英国在世界上占主导地位,给世界带来的却是殖民战争;20世纪的日本也给世界造成了灾难;现在,美国的一些做法人们也有目共睹。根据这样的逻辑,中国的发展会不会把忧患带给世界呢?
(1)综合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比较荀子与孟子的人性观及政治主张不同点,两人政治主张的共同目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王守仁认为应怎样加强道德修养?这种修养方法对中华民族性格形成产生什么积极的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结合材料一——材料三对材料四的疑问给出一个文化传统层面的答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儒家有一句名言:“父母在,不远游”,这个观念曾对中国传统家庭生活产生过重要影响。但这个观念却在现代社会中,经常与时代潮流发生冲突,那么,你如何看待和评价这一观念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在早期儒家经典中,民本思想有较多的体现。《尚书》中说:“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孟子认为民贵君轻,又称:“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荀子》中说:“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据《孟子》等
材料二 泰西之立国有三:一曰君主之国,一曰民主之国,一曰君民共主之国……惟君民共治,上下相通,民隐得以上达,君惠亦得以下逮……犹有中国三代以上之遗意焉……苟得君主于上,而民主于下,则上下之交固,君民之分亲矣,内可以无乱,外可以无侮……由此而扩充之,富强之效亦无不基于此矣。泰西诸国,以英为巨擘,而英国政治之美,实为泰西诸国所闻风向慕,则以君民上下互相联络之效也。?
——摘编自王韬《弢园文录外编》
材料三 孙中山认为,中国古昔……有所谓“民为贵,君为轻”,此不可谓无民权思想矣。然有其思想而无其制度,故以民立国之制,不可不取资于欧美。他强调,为全国国民所公有;民国之政治,为国民所共理;民国之权利,为国民所共享”。?
——摘编自《孙中山全集》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先秦儒家民本思想的主要内涵及其理想的政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材料二、三,概括指出王韬与孙中山民主思想的异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古代民本思想与近代中国民主思想的关系,并简析近代中国民主思想兴起的历史必然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夏、商、西周时期,形成了以“礼”治国的制度体系。“礼”实际上是一种等级制的生活和行为方式,专为贵族所有,即所谓“礼不下庶人”。到了春秋战国,出现了“礼崩乐坏”的局面,以法治国的学说和法治逐渐兴起。
(1)材料一反映了先秦时期治理国家的制度体系发生什么变化?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派对此持什么观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二?中国传统的法律体系从秦汉时开始形成。张岂之主编的《中国历史十五讲》说:“汉律特别强调皇权至上,法自君出……。其法制的指导思想则为礼法并用,以礼入法,儒家经义成为法理的基础,坚持德主刑辅,先教后刑,奠定了此后法制体系‘礼刑一体’的基本框架。”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中国古代法律制度的特点和实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三?第二条 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
第五条 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 ?
第六条?人民得享有各项之自由权:……人民有保有财产及营业之自由;人民有言论、著作、刊行及集会、结社之自由;人民有书信秘密之自由;人民有居住、迁徙之自由;人民有信教之自由;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
第七条 参议院以各省都督府所派之参议员组织之。
第八条 参议员每省以三人为限,其派遣方法,由各省都督府自定之。
第十二条 人民有选举及被选举之权。
第十三条 人民依法律有纳税之义务。
第十四条 人民依法律有服兵之义务。
——节选自《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912年)
(3)依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分析《临时约法》是如何否定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分析《临时约法》昙花一现命运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四?第二条?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第四条?中华人民共和国依靠国家机关和社会力量,通过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保证逐步消灭剥削制度,建立社会主义社会。? 第二十三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由省、自治区、直辖市、军队和华侨选出的代表组成。?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名额和代表产生办法,包括少数民族代表的名额和产生办法,由选举法规定。?
——摘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4年)
(4)与材料四比较,材料三有哪些局限性?依据材料四概括1954年宪法有什么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五?第八条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实行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第十一条 在法律规定范围内的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摘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82年)
(5)依据材料五分析1982年宪法颁布的意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依据以上材料和所学知识,概述中国近现代政治历程的发展趋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判断题 孔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下列思想中,孔子提出的是
[? ]
A.“无为而治”
B.“格物致知”
C.“有教无类”
D.“存天理,灭人欲”
5、判断题 书博会开幕式的背景墙上有孔子、泰山等形象,若为背景墙选配孔子的两句名言,下列最合适的是
①人无远虑,必有近忧?②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③己所不欲,勿施于人?④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 ]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及详细解析请点下一页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