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7-08-25 15:05:00
1、判断题 康有为在《进呈法国革命记序》中说:“臣读各国史,至法国革命之际,君臣交祸之据,未尝不掩卷而流涕也。流血遍全国 ……绵祸八十年……臣窃观近世万国行立宪之政,盖皆由法国革命由来,迹其乱祸虽无道已甚,而时势所趋,民风所动,大波翻澜,回易大地,深可畏也。”下列各项,符合康有为本意的是
① 认为万国行立宪之政是世界潮流?
② 认为用革命暴力来改变政治制度会引发祸端
③ 认为法国革命推动了各国的政治改革?
④ 认为君主专制的官僚体制导致君臣交祸
A.①②③
B.①④
C.②③④
D.②④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解读史料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由“臣窃观近世万国行立宪之政,……而时势所趋,民风所动,大波翻澜,回易大地,深可畏也”可知康有为主张变法维新,认为君主立宪是世界潮流;由“流血遍全国 ……绵祸八十年……”、“迹其乱祸虽无道已甚”可知康有为反对革命,认为革命会带来祸端,并指出,法国革命带来了一些列的不好的影响。而材料中康有为只是认为革命会带来君臣交祸,但并未说君主专制会带来君臣交祸,排除④。?因此①②③都是对的,故选A。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近代思想家梁启超曾评论某人说:“知有兵事而不知有民政,知有外交而不知有内治,知有朝廷而不知有国民……以为吾中国之政教风俗,无一不优于他国,所不及者唯枪尔、炮尔、船尔、机器尔。”梁启超评论的“某人”是
A.林则徐
B.李鸿章
C.康有为
D.孙中山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梁启超批评某个派别“只知有兵事、朝廷”而不知“民政和国民”,认为中国的制度比外国先进,唯独器物不能及。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其批评的是地主阶级洋务派,选项中只有李鸿章是洋务派的代表。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1912年,梁启超在《中国立国大方针商榷书》中说:“今虽新政治之建设,茫乎未有端倪也,而数千年来恶政治之巢穴,为国家进步之一大障碍物者既已拔去,此后改良政治之余地,较前为宽,其机会较前为多,其用力较前为易……若我国民而终不能行共和政治也,则亦终不能行君主立宪政治。”梁启超的观点表明
A.君主立宪成为必然选择
B.民主共和道路根本行不通
C.以暴力推翻满清的必要性
D.民主共和已成为时代潮流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材料、提取材料有效信息的能力。解题时首先应注意题干中提供的时间信息(1912年5月,中华民国已经建立),然后仔细阅读材料概括作者观点。材料中梁启超认为辛亥革命已经扫除了中国国家进步的一大障碍,对辛亥革命为民主政治发展做出的贡献给予了肯定。同时认为民主共和制和君主立宪制同样需要国民素质的提高,如果不能实行民主共和政体,君主立宪政体也是无法实行的。可见作为维新派代表人物的梁启超并不反对在中国实行民主共和政体,因此答案应选D项。在解答此类问题时应注意一个问题,即使是同一历史人物在不同历史阶段其政治主张也会有所不同,如陈独秀在五四运动前后的政治主张,郑观应等资产阶级早期维新派在中法战争前后的政治主张都会有所不同,因此解题时不应简单根据人物所属政治派别做判断,还应根据材料提供的时间信息、材料的具体观点做出判断。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康有为在奏章中往往采用在“中体”中偷用西学的“移花接木”方法,给皇帝讲“必当变法”的道理。顽固派指责他“其貌则孔也,其心则夷也”。康有为这样做的目的是
[? ]
A.在儒学的基础上吸收西方政治学说
B.为变法披上传统文化价值的理论外衣
C.将西方的政治理论和实践中国化
D.用儒家的经典解释西方的政治学说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指出:1850年到1899年,中国人翻译的自然科学、尤其是应用科学方面的著作在数量上超过了社会科学和古典文学方面的著作,比例为4:1;1902年到1904年的两年中,后者却以2:1的比例超过了前者;而在1912年到1940年,得到翻译的社会科学和古典文学著作比自然科学和应用科学著作多两倍。这一现象折射出近代中国
A.重道轻器、文官治国的传统根深蒂固
B.民族工业急需的科技人才极度匮乏
C.始终没有找到符合国情的近代化模式
D.正由表及里、逐步深入的学习西方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材料显示是近代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历程,故A项错误;民族工业在材料中没有提及,故B项错误;中国人向西方学习,最终找到一条适合中国革命模式的道路——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故C项错误;从材料中“自然科学”、“应用科学”到“社会科学”说明近代国人向西方学习是一个由“器物”到“制度”再到“思想”的历程,即由表及里、逐步深入的过程,故D项正确。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