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知识大全《孙中山》考点强化练习(2017年押题版)(二)

时间:2017-08-25 14:46:22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事业编教师公务员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与第一次“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相比,第二次运动走向低潮的原因是( ? )


A.群众运动突破了非暴力界限
B.运动达到预期目的
C.无产阶级政党开始掌握领导权
D.英国殖民者改变统治策略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铁路是工业文明的组成部分,20世纪初的印度和中国对发展铁路有不同的态度。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甘地认为“印度的得救在于抛弃它五十年来所学到的东西。铁路、电报、律师、医生等等都必须丢开”,主张恢复以手纺车为标志的农村工业,来对抗西方工业文明。只有用以手纺车为标志的农舍工业代替集权化的城市大工业,才能避免竞争和剥削,消灭失业和贫富差别,过简朴宁静的生活,从而实现非暴力的社会理想。他认为以大机器为象征的西方资本主义工业文明正是导致印度衰落和贫困的根源。
——张杰《铁路与民主》
材料二?孙中山先生一再强调中国要发展铁路。……在国弱民穷形势下,如何修建铁路?"孙中山主张铁路民办国有,实行对内、对外开放。如果国民有力承担,自应由国民兴办……经营4 0年后收为国有。谈到利用外资,他列举了三种具体方式:一是借款修路,国人自办;二是招股修路,华洋合办,主权属我;三是批给外国人承办,期满铁路无价收回。孙中山特别重视在利用外资中维护国家主权和利益,特别强调兴筑铁路要防止资本家垄断,他说:“我们一面图国家富强,一面当防资本家垄断之流弊”。
——孙永福《孙中山与中国铁路》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当时甘地对修筑铁路的态度,并作简要评价。(6分)
(2)材料二中孙中山强调“兴筑铁路要防止资本家垄断”体现了他的哪一主张?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该主张产生的背景。(4分)
(3)根据材料一、二,归纳甘地和孙中山在思想上的共性。(4分)


参考答案:(1)态度:反对修建铁路。(2分)
评价:积极方面,看到了西方文明的局限性,反映了印度人民实现民族独立,发展民族经济的愿望。消极方面,对西方工业文明采取对抗、抵制的态度不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4分)
(2)主张:节制资本(2分。答到民生主义可给1分)。
背景:吸收了西方由于垄断的出现导致贫富分化严重,阶级矛盾尖锐的教训后提出。(2分)
(3)防止贫富分化,实现国家富强;抵制外来侵略,实现民族独立。(4分)


本题解析:(1)从材料很容易可以看出,甘地看到了西方近代文明的局限性,反对修建西方近代化的铁路,主张发展农舍经济。这显然不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是落后的思想。(2)孙中山强调兴建铁路不要被资本家垄断这是反映了孙中山的民生主义中节制资本的思想。当时国际上垄断组织出现,贫富分化更加严重,孙中山希望能够避免西方所走的错误之路。(3)孙中山的节制资本的思想和甘地的反对工业化的思想都有防止贫富分化,实现国家富强;抵制外来侵略,实现民族独立共性。
点评:甘地反对近代文明,曾推行手纺车运动。手纺车运动为经济上濒临绝望的农民和手工业者提供了生计,既保存了印度最低的生产力,又激发了人民的爱国热情,手纺车运动不但是反英斗争的物质武器,更是反英斗争的精神武器,但是这种思想明显的具有局限性。孙中山民生主义主张积极的兴办铁路,引进西方的近代文明,同时也看到了西方近代文明的局限性,主张收归国有。


本题难度:困难



3、判断题  ? 有人认为:“从实力来讲,孙中山比起洪秀全来,相差不知几千万里了,而诺大的清帝国不亡于洪、杨,却被孙文的几个口号叫垮了,何哉?主题使然也。孙中山把主题摸对了,几颗炸弹一丢,满清帝国就土崩瓦解了。”这反映出:
①三民主义基本符合当时中国社会发展的趋势 ②实力是否强大,对历史进程的发展无关紧要
③清政府舆论管制不成功 ④一个人能否成功,关键在于能否将个人事业同时代的要求相结合
[? ]
A.①②④
B.①②③④
C.①④
D.②③④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1922年,孙中山说:“中华民国就像我的孩子,他现在有淹死的危险。……我向英国和美国求救,他们站在河岸上嘲笑我。”为改变这种状况,他其后的努力有
①实现国共合作②领导北伐战争③提出“新三民主义”④颁布《临时约法》
[? ]
A.①②③
B.①②③④
C.②③
D.①③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一战中,奥斯曼土耳其站在德国一边,导致协约国一方对其宣战。1918.10. 土耳其战败投降,“他们既然来了,就得离开”,,凯末尔如是说“革命拉开序幕”。
材料二?凯末尔在1923年的一次演说中表明“至今,我们军队所取得的胜利不能认为已使国家得到真正的拯救,还应为取得科学,经济的胜利而准备。”之后《经济公约》在伊兹密尔举行的经济大会通过。
材料三?“凯末尔革命后的改革无疑是成功的,它强调‘世俗主义’,主张否定宗教教法、废除宗教法院。在经济方面,借鉴苏俄,以‘国家主义’为主导,在1933年-1942年,进行了两次五年计划。”
“改革在称谓方面也有体现,由原来体现封建等级的‘帕沙’,改为贝依(先生),贝扬(女士)……”
“允许女子除去面纱,男女同校,给予女子以选举权”
(1)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概括改革背景及内容。
(2)根据所学知识,评价改革的影响。


参考答案:(1)背景:卷入一战;凯末尔领导革命成功;《洛桑条约》签订,共和国建立;反对“大伊斯兰教主义”。
内容:强调世俗主义,否定宗教教法、废除宗教法院;国民议会掌握立法权;进行两次“五年计划”;主张男女平等,反对一夫多妻。
(2)评价:政教分离;生活世俗化;解放妇女,平等观念深入人心;巩固土耳其政治独立。


本题解析:
(1)背景方面,结合材料一、二及所学知识,一战后土耳其面临着严重的民族危机,凯末尔挺身而出,拯救危亡中的土耳其,并将其引向现代化道路。内容方面,注意材料三信息。
(2)结合所学知识,20世纪20年代开始的凯末尔政府的改革,促使土耳其走上民族国家复兴和现代化的道路,它代表了土耳其民族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有利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改革的中心内容是反帝反封建,而反神权是反封建的重要内容之一。在政治方面,政权、社会同宗教的分离,有助于巩固民族独立和共和制度,具有极大的进步意义;在经济方面,基本上改变了封建的、半殖民地的生产方式,使土耳其基本上摆脱了封建主义的束缚和帝国主义的奴役,初步发展了民族资本主义;文化教育和社会习俗的改革,振奋了民族精神,坚定了人们的民族自信心。因此,凯末尔的改革是同时代亚非半殖民地国家中惟一取得成功的一次改革。


本题难度:一般




首页 上页 1 2 3 下页 尾页 2/10/10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考试资料40G
【省市县地区导航】【考试题库导航】
 ★ 高考省级导航 ★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 高考信息汇总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题库 ★ 
 ★ 高考题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