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7-08-25 14:43:42
1、判断题 [美国]史密斯作品《俄国人》中有三段描述:“‘这里是工人的乐园,是世界上工人们混日子的最好地方,一个俄国青年……向我说:“‘他们不能把我们解雇’”、“即使在苏联本国生产的(某些)商品供应比较充裕时,俄国人也宁愿多出些钱购买进口货。”、“尽管排队是那样辛苦受罪,但是,一个俄国妇女一看到有人在那里站队,她的本能反应就是立即排了进去,甚至她不知道到底在卖什么!”对此理解正确的有(?)
①苏联是工人的乐园,工人生产积极性极高?②苏联生产的产品质量较差?
③苏联的生活消费品缺乏?④是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的结果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材料记者反映了斯大林体制的弊端,②③④都是其表现。
由“……混日子的最好地方”说明工人生产积极性并不高,因此①理解错误;“……多出些钱购买进口货”说明苏联生产的产品质量差,排队购物(甚至不由自主地)说明当时苏联生活消费品缺乏,而造成上述局面的根源是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②③④的理解均正确。故选D
点评:斯大林体制是1936年建立起来的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这种体制忽视了商品货币关系,单纯的依靠国家的行政性指令,人民的生活水平长期提高不上去,国民经济比例严重的失调,最终导致了苏联的解体。对于斯大林体制,也应该看到其积极的地方,能够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搞经济建设快速实现了工业化。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被历史学家称为法国无产阶级在“19世纪的最后一次革命,19世纪法国革命史诗的顶点和终点”的是
A.巴黎公社革命
B.二月革命
C.里昂工人起义
D.六月起义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该题主要考查考生的史料分析能力和史实再现能力。解题的关键是读懂引言的深刻内涵。解题时可以从时间上着手,排除B、C、D;也可以从“革命史诗的顶点和终点”入手,排除B、C、D。正确答案为A。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近现代历史上,各国针对各自经济发展问题都进行了有益的积极的探索。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俄国就像是一个被打得半死的人……而现在,谢天谢地,他居然能够拄着拐杖走动了!”
------1921年列宁的讲话
材料二?1929-1937年美国失业率变化表
年份 | 1929 | 1930 | 1931 | 1932 | 1933 | 1934 | 1935 | 1936 | 1937 |
失业率(%) | 3.2 | 8.9 | 16 | 24 | 25.2 | 22 | 20.3 | 17 | 14.3 |
参考答案:
(1)新经济政策。利用市场、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经济。找到了一条在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正确的路。(6分)
(2)变化:由升到降。原因:胡佛采用自由放任政策,无力应对危机;罗斯福新政采取国家干预经济措施恢复发展经济,以工代赈,保障劳工利益,减少失业率。(6分)
(3)邓小平领导中国进行改革开放,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国力增强,人民生活改善。(2分)观点错误(是西方社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一种歪曲)。(2分)从政治上看,我们坚持和发展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从经济上看,建立并逐步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从思想上看,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结合,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6分)
本题解析:
(1)材料一出自1921年列宁的讲话。联系史实,1921年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取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的特点是利用市场、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经济;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丰富与发展。
(2)分析材料二《1929-1937年美国失业率变化表》可以看出,1929-1933年,美国的失业率呈上升趋势;结合所学知识,原因是资本主义世界爆发了空前严重的经济危机。1933-1937年,呈下降趋势;原因是罗斯福新政的实施缓和了经济危机。
(3)《时代周刊》将邓小平列为该期杂志的封面人物的原因是邓小平领导中国人民进行改革开放。这期杂志封面的标题是“中国正在远离马克思主义”。首先明确这一观点是错误的,理由可以从中国的政治、经济状况和指导思想等方面归纳。
点评:人类社会所创造的经济发展模式,是全人类共同的财富,它不分民族、国家和意识形态。20世纪形成了两种社会制度并存的格局,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和资本主义经济模式互相影响,都发生了很大变化,给世界各国探索现代化道路提供了有益借鉴。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斯大林规定社会主义事业同资本主义阶段形成:的一切东西完全对立起来,让社会主义在一个封闭的自我陶醉的环境中运行,以显示社会主义的“纯洁性”和“优越性”。他认为社会主义只能实行计划经济:社会主义只能允许两种公有制形式的经济存在和发展;社会主义公有制越大越公就越优越;以重工业为中心的工业化道路,就是社会主义区别于资本主义工业化的道路。
——摘自《世界历史》杂志
问题:
(1)“以重工业为中心的工业化道路,就是社会主义区别于资本主义工业化的道路。”斯大林关于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的上述认识,在他领导的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有哪些具体体现?这种工业化道路对苏联的经济发展产生了哪些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总结历史和苏联工业化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我国在探索工业化道路的过程中,采取了哪些重要举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体现:提出社会主义工业化方针,主张优先发展重工业;推行农业集体化运动;建立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影响:使苏联短期内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发展,迅速实现了工业化,成为世界工业强国;造成国民经济发展的比例严重失调,影响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2)发展乡镇企业;进行国有企业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实行对外开放,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如,建立经济特区;建立经济技术开发区,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等)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困难
5、判断题 英国史学家霍布斯邦(Eric J.Hobsbawm)说:“若无十九世纪资产阶级社会的解体在先,势无十月革命以及苏联的成立在后。”又说:“发生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大萧条,使人们认为苏联的经济制度成为一条全球性的可行之路。”依据这样的陈述,下列何者是最恰当的理解?
A.资本主义得以挑战社会主义,最大的力量来自于本身的强大
B.社会主义得以挑战资本主义,最大的力量来自于本身的强大
C.资本主义得以挑战社会主义,最大的力量来自于对手的弱点
D.社会主义得以挑战资本主义,最大的力量来自于对手的弱点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材料认为如果没有19世纪资产阶级社会的解体,就不会发生十月革命;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并没有波及苏联,使人们认为苏联的经济制度可以推行。即材料强调的是:如果没有资本主义自身的缺点,就不会出现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国家。因此选择D项。材料强调的是社会主义国家对资本主义国家的挑战,排除A、C两项;题目并没有说明社会主义强大的信息,排除B项。
点评:近年本考点涉及到的真题从内容上考查多集中于战时共产主义与新经济政策的对比,斯大林模式的经济特点与改革。命题形式多以文字、图片史料命制新情境,只有准确利用史料中的细节信息才能有效得分。这种现象对识记能力、学科思维能力要求较高,一般难度较大。故复习本考点知识应重对主干知识的识记,重对阶段特征、重要概念的把握理解,进行针对性强化训练。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