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试题《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高频试题特训(2017年最新版)(四)

时间:2017-08-25 14:41:05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事业编教师公务员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二月革命后,俄国出现了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得到了工兵代表苏维埃的支持。在这种形势下,列宁反对打倒临时政府的口号,也不主张立即实行社会主义革命,而是主张一切权力归苏维埃。这表明列宁
[? ]

A.支持在俄国建立资产阶级政府
B.从俄国实际出发制定革命策略
C.对俄国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缺乏信心
D.没有认识到资产阶级的本质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俄国革命家托洛获基指出:“十月革命借助战争完成了一次历史性转换:俄国不再是西欧资本主义的仿效者,而是世界历史的引领者。”对此理解最恰当的是
①取得了第一次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 ②冲破了世界帝国主义的阵线
③开创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新局面? ④鼓舞了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
[? ]
A.①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37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认为必须以生产原则为基础自下而上地改组党的领导机关,从而保证对工农业生产的更具体的领导。在现有的边疆区、州的范围内一般成立两个独立的党组织:
──在工业、建筑业、交通业、学校、科学研究所、设计机构以及其他工业生产和建筑服务的机关中工作的共产党员联合起来成立一个边疆区和州的党组织;
──在集体农庄、国营农场、实验站、农业学校和科学研究所、农业原料加工企业、采购机构以及其他与农业生产有关的机关和组织中工作的共产党员联合起来也成立一个边疆区和州的党组织。
为了改进对国民经济的领导,认为在苏共中央、加盟共和国党中央设立中央工业生产领导局和中央农业生产领导局。
【注】这是1962年11月23日,在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全体会议上,根据赫鲁晓夫所作的报告中,做出《关于发展苏联经济和改组党对国民经济的领导的决议》的部分内容。
材料二:大家知道,两年前,根据所谓生产原则,对党组织进行了改组,……生活并没有证实这种改组是适时的和适宜的,这种改组是在缺乏应有的准备、不考虑它的全部后果的情况下没有必要匆匆忙忙地进行的。
用所谓生产原则代替按地区生产特征建立党组织的原则,客观上使党政机关和经济组织的职能、权力和义务相互混乱,使党委会代替经济机关。改组的结果,作为行政经济单位的区,在党和国家的关系上应付不过来。
最近两年来,管理机构没有精简,州和边疆区的机构却大大的膨胀起来,而区一级环节则严重削弱。干部工作条件更加复杂了,工业中心支援农业的可能性减少了。此外,由于把党、政、工会和共青团的机关都划分为工业的和农业的机关,这样引起的困难和缺点,大大影响了对居民的服务,给他们造成了许多不便。
【注】这是1964年11月18日,在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全体会议闭幕后,苏联共产党机关报《真理报》发表题目为“忠于列宁的组织原则”的社论中的部分内容。
材料三:一、为了加强党及地方机关在共产主义建设中的领导作用,更加顺利地解决每个州、边疆区及共和国经济发展和文化发展的任务,认为必须恢复按地区生产特征建立党组织及其领导机关的原则,这一原则是党的第二十二次代表大会所通过的苏共党章中极重要的组成部分。
二、在原被分为工业党组织和农业党组织的州和边疆区,恢复统一的州、边疆区的党组织,把州和边疆区的所有共产党员,不论他们从事工业工作,还是从事农业生产,都联合在一起。边疆区、州的党组织建立统一的边疆区、州的党委会。
三、认为必须把集体农庄国营农场生产管理局党委会改组为区党委会,集中对各级党组织,包括该区的工业企业和建设单位党组织的领导。
撤消以前在农业地区、州中心和共和国中心建立的工业生产(地区)党委会。
【注】这是1964年11月16日,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全体会议上,通过的关于把州、边疆区工业党组织和农业党组织合并的决议中的主要内容。
(1)依据材料一,指出赫鲁晓夫时期加强经济中党的领导的措施。(6分)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形成这一结构特征的社会条件。(6分)
(2)依据材料二,归纳赫鲁晓夫党组织改革的不足。(9分)
(3)依据材料三,指出勃列日涅夫与赫鲁晓夫对党组织改革的不同点。(7分)
(4)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苏联的改革作出简要评价。(9分)


参考答案:(1)构成:全国按行业成立工业党组织和农业党组织,(3分)国家成立工业生产领导局和农业生产领导局。(3分)社会条件: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3分),国家完成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3分)。
(2)不足:事实证明这一改革是错误的(3分);混淆了党政机关和经济组织的职能(3分);影响了整个国家的管理(3分)。
(3)依据不同:行业生产原则和地域生产原则(4分)思路不同:后者否定前者(3分)。
(4)依据材料:两次改革最终回到原点,没有意义。(3分)结合所学知识:两次改革都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3分),苏联最终的改革偏离社会主义本质,导致苏联改革完全失败(3分)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苏维埃国家在原则上不能靠采取劫掠殖民地或战败国人民一类的龌龊办法吸收工业化资金的。至于借用外债的这种办法,苏联却没有加以利用的机会,因为资本主义国家拒绝贷款给苏联。”(《斯大林选集》)由此可见
A.由于资金短缺致使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陷入空前困境
B.当时的苏维埃政权正在为打退帝国主义武装干涉而努力
C.苏维埃政府实行
D.苏联寻求社会主义国家的合作以解决工业化的资金困难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资本主义拒绝借款给苏联,又不能“采取劫掠殖民地或战败国人民一类的龌龊办法吸收工业化资金”,因此,只能通过农业集体化是为工业化解决资金困难。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走向21世纪的中国和世界》一书中指出:“20世纪在世界现代化发展道路上有着三次重要改革调整机遇,一次是在20年代初的俄国,一次是在30年代西方大危机时期的美国,还有一次是在70年代末期以来的中国。”
根据所学知识回答:?
(1)俄国、美国的改革是指哪两次改革?主导这两个历史时期改革的杰出领导人分别是哪两位?
(2)中国、俄国和美国的改革在本质上有何相同点?
(3)这三次改革的最主要特点分别是什么?
(4)据此谈谈你如何认识资本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体制改革?


参考答案:(1)俄国1921年实行的新经济政策,美国1933年开始的罗斯福新政。列宁、罗斯福。
(2)本质:局部(一定程度上)调整生产关系
(3)特点:俄国:一定程度上恢复资本主义;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恢复发展经济。
美国:国家干预经济。
中国:建立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体制。
(4)认识:资本主义也有计划,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市场只是手段,不是资本主义和社
会主义的本质区别:要解放思想,充分利用各种经济手段发展经济;改革要符合本国国情……


本题解析:(1)从材料所给时间来看,可知20年代初的俄国出现的改革是列宁领导的新经济政策。30年代大危机时期的美国,出于反危机的需要罗斯福实行新政,取得了反危机的胜利。
中国和俄国的改革都是在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中引进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而美国的改革是在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中引进社会主义的计划经济,本质上都没有改变社会性质,只是对社会生产关系做了一些局部调整。
(3)分别从三次改革的内容或经济发展的手段去分析。
(4)从经济发展的要求、本国国情等方面去分析,只要言之有理,皆可得分。


本题难度:简单




首页 上页 3 4 5 下页 尾页 4/10/10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考试资料40G
【省市县地区导航】【考试题库导航】
 ★ 高考省级导航 ★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 高考信息汇总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题库 ★ 
 ★ 高考题库 ★ 

电脑版  |  手机版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