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大全《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试题预测(2017年最新版)(十)

时间:2017-08-25 14:37:19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事业编教师公务员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15分)全球化是个进程,指的是物质和精神产品的流动冲破区域和国界的束缚,影响到地球上每个角落的生活。全球化还包括人员的跨国界流动。人的流动是物质和精神流动最高程度的综合。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如果可以把1492年看作全球化的开始,那么大致可以看出全球化经历了这样几个阶段,首先是葡萄牙和西班牙人开创了现代全球化;然后是大英帝国、法国、比利时等欧洲国家开始大规模向全球殖民……
——白海军《大预言:2049年的世界》
材料二?欧洲的联合是绝对迫切需要的。没有政治上的一致,欧洲各国人民将会沦为超级大国的附庸。第二次世界大战使欧洲丧失了世界政治经济中心的优势地位,面对经济凋敝、政治危机、社会动乱……,西欧各国纷纷实行社会改革,发展经济。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西欧国家间的联系日益密切,开始了一体化的过程。
材料三:

材料四?世界现代经济大事年表(部分)

1944年
以美元为主导的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
1947年
《关税与贸易总协定临时适用协定书》签署
1949年
以苏联为首的经济互助委员会成立
……
……
1993年
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议》
1995年
世界贸易组织成立;“国际互联网年”
材料五 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针对经济全球化问题,美国总统克林顿曾说:“如果由于害怕全球化的破坏而希望挡回全球化的力量,我认为是不可取的。”古巴领导人菲德尔·卡斯特罗则认为:“由于不公正的国际经济秩序,经济全球化并没有使广大的发展中国家从中受益,反而造成……富国愈富,穷国愈穷。”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为什么“首先是葡萄牙和西班牙人开创了现代全球化”?指出1640—1870年间英国大规模向全球殖民的政治、经济条件。(3分)
(2)据材料二,指出欧洲一体化的背景。(3分)
(3)据材料三,谈谈工业文明对中国的影响。(3分)
(4)据材料四,指出二战后初期世界经济体系的新变化。(2分)
(5)利用材料五中克林顿和卡斯特罗的观点,以“正确看待世界经济全球化”为主题写一篇短文。(4分)
要求:①必须包括以下关键词:“潮流”“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对策”。②紧扣主题,观点合理。③条理清晰,合乎逻辑。④字数在120字左右。


参考答案:
(1)理由:葡、西最早支持开辟新航路。
条件:政治上,资本主义君主立宪制确立;经济上,率先完成工业革命。
(2)背景:实现欧洲安全的需要,避免沦为大国附庸;战后西欧各国生产力的发展,联系密切;战后欧洲传统的国际地位下降,需要提高国际地位和影响力。(3分)
(3)小农经济开始瓦解(自然经济开始解体)(1分)民族资本主义产生(或近代民族工业出现)(1分)新型交通工具的出现(或交通工具的更新)(1分)
(4)变化:建立了以美国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形成了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大经济体系;世界经济朝着体系化、制度化发展。(2分)
(5)经济全球化是历史发展的一种潮流,是资本在全球的新一轮扩张,在这一过程中发达国家处于主导地位,占据优势,发展中国家处于劣势,但机遇与挑战并存。因此,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中国的对策应该是积极应对,趋利避害,争取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4分)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过程及其评价。第(1)问,考查学生阅读理解及知识迁移的能力,回顾已学知识可知,葡萄牙和西班牙最先开辟新航路;英国最早确立君主立宪制和进行工业革命,为其对外殖民扩张创造了条件。第(2)问,考查学生阅读材料提炼信息的能力,由材料中“沦为超级大国的附庸”、“丧失了世界政治经济中心的优势地位”、“联系日益密切,开始了一体化的过程”等信息分析归纳即可。第(3)问,解答本问的关键是对图片信息的全面解读,图一反映的是鸦片战争对中国小农经济的影响,图二反映的是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图三反映的是中国交通工具的更新,由此分析归纳即可。第(4)问,考查对教材主干知识的准确记忆及知识迁移能力,解题时需要注意“二战后”“经济体系”,回顾已学知识可得出变化为建立了以美国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形成了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大经济体系;世界经济朝着体系化、制度化发展。第(5)问,考查学生评价分析观点、整理归纳及联系实际的能力,材料主要体现了人们对全球化的不同看法,解题时需要注意全面客观第分析其理由,并指出中国应该如何正确对待全球化。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帕尔墨和科尔顿在《近现代世界史》中说:“对英国劳动人民来说,工业革命是一次难以忍受的经历。但是……劳动人民在城市和工厂里集中起来,这就为改善他们的处境开辟了道路。”作者的主旨是(  )
A.强调工业革命是造成劳动人民苦难的根源
B.农村人口向城市集中是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C.劳动人民团结起来革命是改善处境的主要方法
D.工业化和城市化有利于劳动人民改善处境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从材料信息可知,尽管工业革命会给人们带来难以忍受的冲击,但随着“城市和工厂”的发展,他们的处境将会大大改善。即工业化和城市化有利于劳动人民改善处境。故选D项。A项与材料信息相左。B、C与材料主旨不符。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重大发明是为了以煤、蒸汽动力和资本等相对充裕而廉价的资源取代木材、水力和人力等相对短缺而昂贵的资源……只有实现技术上的突破,才能得到充裕的生产要素以满足18世纪需求量的增长。”这一观点旨在说明(  )
A.资源利用与科技革命是相互促进的关系
B.市场扩大使英国解决了能源短缺问题
C.世界市场扩大催生了英国工业革命
D.英国以技术突破代替了能源更新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近代以来的科技革命。材料内容体现了工业革命的发生解决了木材、水力和人力资源的短缺等问题,而且技术上的突破促进了经济发展。材料不涉及市场问题,排除B、C两项;D项表述不全面。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地理大发现”中“新发现”的地区主要是指
[? ]
A.亚洲?
B.非洲?
C.美洲?
D.大洋州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下图是建于1909年的伦敦科学博物馆,是人类科技成就的“见证者”。假设你穿越到了当时的伦敦,前往科学博物馆参观,你不可能看到的是

A.电动机、内燃机等动力机械
B.塑料、人造纤维等化学合成材料
C.贝尔发明的电话、电灯、电车
D.戴姆勒和本茨发明的三轮汽车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此题实际上考查的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1909年已经进行了第二次工业革命,其主要成就是电的发明和广泛的应用。贝尔发明的是电话,但是电灯是由爱迪生发明,故选C。A项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成果,BD项是第二次科技革命的成果都可以看到
点评:第二次工业革命是在19世纪70年代开始发生,以电力的广泛应用为标志。其主要的成就一个是电器产品的广泛的使用,除此之外还有内燃机的产生、化学工业等新兴工业的出现和老的工业如钢铁工业得到了很大的发展。生产力得到很大的提高。


本题难度:简单




首页 上页 9 10 下页 尾页 10/10/10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考试资料40G
【省市县地区导航】【考试题库导航】
 ★ 高考省级导航 ★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 高考信息汇总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题库 ★ 
 ★ 高考题库 ★ 

电脑版  |  手机版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