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7-08-25 14:17:12
1、选择题 汉武帝实行“举贤良对策”的主要目的在于
A.缓和阶级矛盾
B.消除王国威胁
C.巩固封建统治
D.平定边境冲突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汉武帝为适应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采取了“举贤良对策”的措施,目的是解决当时西汉所面临的政治、经济、军事等诸多问题,并没有具体到每一个方面,题中的四项内容具有包容关系,A、B、D三项都是当时巩固封建统治所应急需解决的问题。
本题难度:简单
2、选择题 台湾史学家许倬云在《文化与亲缘——中国人双重认同的根源》一文中说:“战国纷争之际,各国都恪守着天下定予一的信念,他们争论的出发点是如何统一,却不是是否统一。文中的“信念”源自( )
A.中国人对统一的渴望
B.分封制的影响
C.由西周发展而来的文化认同
D.各国统治者变法自强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3、选择题 朱熹理学和王阳明“心学”的共同点有
①认为伦理道德即是“天理” ②倡导用道德标准支配人的行为
③都是主观唯心主义的思想 ④都坚持“性善论”和儒家“仁”的思想
A.①②④
B.③④
C.①②③
D.②③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很多学生容易认为“都是主观唯心主义的思想”的说法正确。严格说程朱理学讲求对外界事物的观察以感悟“天理”所在,即“格物致知”,所以属于客观唯心主义;王阳明的心学则属于主观唯心主义。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程朱理学、陆王心学
本题难度:简单
4、选择题 明末清初的思想家中,明确指出君主为“天下之大害”的是
A.李贽
B.顾炎武
C.黄宗羲
D.王夫之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明清之际三大进步思想家1、黄宗羲:抨击君主专制制度,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主思想;主张限制君权,保证人民的基本权利;主张共工商皆本。2、顾炎武:重视对社会实际情况的了解,形成经世致用的思想;“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影响:开一代朴实学风的先河。3、王夫之: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不断变化的,其发展变化有规律可循;一切事物都可以通过考察研究来认识;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绝对的。因此符合题意的只有C项。
考点:本题考查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
点评:在复习及训练中,考生还是要夯实基础,除了全面、细致地掌握考试说明要求掌握的相关历史概念,教材中比较重要的地图也要花一点时间识记。当然,在冲刺阶段复习,最重要的还是要依据时间线索归纳阶段特征。有部分考生在复习过程中反映识记阶段特征有难度,很容易混淆,其实,如果能采用联系和比较的方法还是可以解决这个问题的。
本题难度:一般
5、选择题 战国时期墨家显赫一时的社会根源是
参考答案: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