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高频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高频试题巩固(2017年最新版)(四)

时间:2017-08-25 14:17:12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事业编教师公务员等考试资料40G

1、选择题  学者一般认为,道是中国文化之根基,是中国文化区别于其它文化的本质所在;儒是让中国人掌握中国文化的老师,道之所存,师之所在;佛是从外国请来的一个新鲜产物,中国文化的调味品;三者都影响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以下对中国传统文化认识正确的是
A.儒家思想主旨是仁义,舍生取义,以仁孝治国,讲的是入世。这一思想成为五千年中华文明的主旨。
B.道家思想主旨是自然和谐,道法自然,以无为治国,讲的是出世。它影响了中国古代的汉唐文化并成为主流。
C.佛家,唯心主义,强调自身修养。讲的是超世。自传入中国后,改造了儒家文化并为中国人广泛接受。
D.经过一千年的融合,在宋代,道、儒、佛已经三位一体了:以道行、儒礼、佛法为灵魂影响着每一位华夏子孙。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儒家思想在春秋战国时期形成,汉武帝之后取得正统地位。A这一思想成为五千年中华文明的主旨,时间错误。儒家思想影响了汉唐文化并成为主流。排除B。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受佛教、道教的到挑战,C错在“改造了儒家文化并为中国人广泛接受”。 宋代,道、儒、佛已经三位一体形成了理学,对中国民族性格的形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因此选择D。
考点: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三教合一


本题难度:一般



2、选择题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上言论反映的思想是
A.唯物论思想
B.辩证法思想
C.无为而治思想
D.民本思想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奠能行”说明了以弱胜强,以柔克刚矛盾双方相生相克的辩证法思想,这符合中国古代道家哲学的特征,所以答案选B,A C D三项思想内涵与材料上述特征不符。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百家争鸣。


本题难度:一般



3、综合题  (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到明朝中后期,随着中国封建制度的弊端日益显露,作为统治阶级意识形态的理学体系已变得不能维持正常的社会秩序和社会道德,……人们对理学产生了深深的信仰危机。为了矫正理学所带来的社会弊端,……于是,……明清之际怀疑、揭露、批判封建专制的序幕,成为明清之际启蒙思潮的一个重要内容。
——摘引自《明清之际:思想的冲突、批判与创新》
材料二 人文主义思想是欧洲文艺复兴运动的核心,……肯定现实人生和尘世生活,追求个人幸福和世俗享乐。人文主义思想击碎了由来已久的神学统治一切的精神枷锁,肯定了个人的崇高和伟大,主张个人是自身命运的主宰。
——摘引自陈芝 陈硕《浅谈莎士比亚诗歌中的“人文主义”理想》
材料三 朱熹的“理”传入西方后,一直被欧洲哲学界看成是取代上帝的“纯粹理性”。……“中国儒生的宗教从来命运受无稽神话的糟蹋,也没有为政教之争和内战所玷污”。(伏尔泰)这分明是在为朱熹的“自然理论”即实质上的无神论唱赞歌了,并以此作为他在法国从事反封建、反教会的启蒙运动的思想武器。
——摘引自张允熠《论朱熹哲学的世界历史意义》
(1)据材料一,概括中国明清之际人文启蒙思潮兴起的背景。(3分)
(2)据材料二,说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思想的核心主张及影响。(4分)
(3)结合材料一、三和所学知识,分析朱熹理学思想在东西方遭到不同境遇的原因。(5分)


参考答案:(1)背景:封建制度的弊端日益显露;理学体系已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人们信仰危机的出现。(3分)
(2)主张:以人为中心,赞扬人的伟大。(2分)
影响:打破了精神枷锁,促进了思想解放;推动了以“人”为本的世俗观念形成。(2分)
(3)明清时,工商业经济的发展推动了“人性”的日益觉醒,而理学思想中的 “灭人欲”严重束缚了人的个性解放,所以遭到强烈批判。西方启蒙运动时,一方面一些启蒙思想家看到了朱熹理学思想中可以利用反对封建神学和专制制度的有利成分,另一方面对理学维护封建统治的本质并不了解,所以才加以推崇。(5分)


本题解析:(1)背景:题目要求“据材料一概括”,由材料一中的“到明朝中后期,随着中国封建制度的弊端日益显露,作为统治阶级意识形态的理学体系已变得不能维持正常的社会秩序和社会道德,……人们对理学产生了深深的信仰危机”可以得出答案。
(2)题目要求“据材料二说明”。主张:由“人文主义思想是欧洲文艺复兴运动的核心”可以得出其核心主张是以人为中心,赞扬人的伟大。影响:由“人文主义思想击碎了由来已久的神学统治一切的精神枷锁,肯定了个人的崇高和伟大,主张个人是自身命运的主宰”可以得出其影响是打破了精神枷锁,促进了思想解放;推动了以“人”为本的世俗观念形成。
(3)题目要求“结合材料一、三和所学知识分析”。由材料一可以知道明清时,理学遭到批判,这是因为当时工商业经济的发展推动了“人性”的日益觉醒,而理学思想中的 “灭人欲”严重束缚了人的个性解放,所以遭到强烈批判。由材料三可以得知,西方启蒙运动时,中国的理学受到推崇,这是因为一方面一些启蒙思想家看到了朱熹理学思想中可以利用反对封建神学和专制制度的有利成分,另一方面对理学维护封建统治的本质并不了解,所以才加以推崇。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理学的危机;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启蒙运动?启蒙运动与理学;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文艺复兴的核心主张与影响;古代中国的经济?资本主义萌芽与“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资本主义萌芽


本题难度:困难



4、选择题  李贽在《史纲评要》中说:“(李斯建议焚书的上书)大是英雄之言,然下手太毒矣。当战国横议之后,势必至此。自是儒生千古一劫,埋怨不得李丞相、秦始皇也。”下列对此信息的解读,与李贽本意相符的是(   )
A.政治统一必然要求思想统一
B.统治者实施新政必须要坚决
C.儒家思想并非万世不变之理
D.专制集权是历史的必然趋势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材料,最大限度获取有效信息,概括、分析,并作出准确判断的能力。根据题干材料关键信息“是英雄之言”、“ 势必至此”、“ 埋怨不得李丞相、秦始皇也”等,结合所学知识,解读题干材料,得出的核心信息是,李贽对秦代焚书坑儒事件,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基本上给以了肯定,认为符合大一统的历史潮流的,既体现“政治统一必然要求思想统一”的观点。C项是对材料的片面理解,不准确;其余BD两项均不是题干材料意思的体现,属于无关项。综上,故,本题正确答案选A。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明清之际的儒学批判思潮·李贽的思想。


本题难度:一般



5、选择题  理智、正义、节制、勇敢是“希腊四德”,仁、义、礼、智是“中国四德”,其共同点是
A.关注伦理
B.注重修养
C.重视智慧
D.强调等级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不管是中国的“仁、义、礼、智”还是希腊的“理智、正义、节制、勇敢”都在强调注重人的修养。所以答案选B。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古希腊的人文精神·“希腊四德”与“中国四德”


本题难度:一般




首页 上页 3 4 5 下页 尾页 4/10/10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考试资料40G
【省市县地区导航】【考试题库导航】
 ★ 高考省级导航 ★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 高考信息汇总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题库 ★ 
 ★ 高考题库 ★ 

电脑版  |  手机版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