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必备知识点《新思想的萌发》考点特训(2017年冲刺版)(九)

时间:2017-08-25 14:01:48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事业编教师公务员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30分)改革是当今中国的主流,是社会不断前行的动力源泉。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九州之民,贫富不均,风俗不齐,版籍之高下不足据。今一旦变之,则使之家至户到,均平如一,举天下之役人人用募;释天下之农归于畎亩。苟不得其人而行,则五等必不平,而募役必不均矣。
——摘自王安石《论五事札子》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王安石变法中的免役法对北宋的差役制度作了哪些调整?其目的是什么?(6分)
材料二? 19世纪下半叶,中国的现代化运动就已经艰难地挪动了它的脚步。李鸿章是中国工业革命当之无愧的先驱。但经过一场甲午战争,穷兵黩武的明治维新却成了文明的代表,李鸿章推动的以民生富国为本的工业革命反倒被中国人贬作“维护腐朽制度的尝试”。
(2)“中国的现代化运动开始挪动脚步”是指的哪一历史事件?(2分)谈谈你对该事件被贬作“维护腐朽制度的尝试”的理解。(4分)
材料三?“百日维新”虽然失败了,但它毕竟触动了传统中国政治体制,为现代国家的建立作出了有益尝试。以后发生的历次革命运动,从现代化进程来看,都与戊戌变法有着历史的连续性。?
——《回顾历史、重温戊戌》
戊戌维新,虽时日极短、现效极少,而实二十世纪中国史开宗明义第一章也。
——梁启超《康有为传》
(3)材料是基于怎样的视角对戊戌变法进行评价的?(2分)按照这一视角,说明戊戌变法“实二十世纪中国史开宗明义第一章也”的主要理由。(6分)
材料四?美国罗斯福新政和中国改革都是源于对原有社会治理模式不完美的改革和拯救,前者是给资本主义戴上一个政府干预的氧气面罩,后者是给社会主义加上一个市场经济的发动机,从而使单纯的制度趋于一种混合经济状态,它们都由此解决了旧问题,推动了社会的发展。
——鲍盛刚《中国崛起与中国模式》
(4)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美两国是如何解决“原有社会治理模式不完美”问题的?(4分)中国为进一步完善这个“社会治理模式”提出了什么重大理论?(2分)
材料五? 1984年深圳对粮食、棉布等商品敞开供应,价格放开。取消粮票刚开始时,深圳不少人发慌……由于价格机制和供求平衡机制的作用,深圳取消粮票后,原先预料中的风波并未发生。到1987年,深圳放开价格的商品比例达91.5%,成功地闯过了价格关。
(5)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发现深圳价格体制改革能够实现平衡过渡的有利条件。(4分)


参考答案:
(1)调整:废除原来按户等轮流充当州县官府差役的办法,改由州县出钱募人充役;雇人服役所需经费由民户按户等征收分摊,原来享有免役特权的人户也要交纳役钱。(4分)目的:保证农民的生产时间,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2分)
(2)运动:洋务运动。(2分)理解:洋务运动目的是为了维护清朝统治,只单纯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没有提出改变封建制度的主张(停留在学器物层面)。(4分)
(3)视角:现代化史观。(2分)理由:①倡导“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触动了传统的封建政治体制(政治民主化的初步尝试);②宣扬了民权平等思想,起了思想启蒙作用(传播了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学说,促进了思想解放);③对后来民主革命产生重大影响。(6分)
(4)解决:美国借鉴了计划经济的一些特点,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或开创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新模式);(2分)中国借鉴了市场经济的一些特点,开创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分)理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2分)
(5)条件:①改革开放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商品供应日趋充足;②体制创新,发挥了价格机制和供求平衡机制的作用。(4分)


本题解析:
(1)本题考查了王安石变法中募役法的内容及其目的。旨在考查学生再认、再现相关知识点归纳答题的能力。结合所学知识即可知:募役法废除轮流充当官府差役的办法,改由州县出钱募人充役。其目的为保证农民的生产时间,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
(2)本题考查了洋务运动及对洋务运动局限性的认识。旨在考查学生在相应的材料中寻找有效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答题的能力。第一小问可根据材料二中的信息“19世纪下半叶”“李鸿章”作答;第二小问可从洋务运动的局限性这一角度思考作答。
(3)本题考查了维新变法及对维新变法积极性的认识。旨在考查学生在相应的材料中寻找有效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答题的能力。第一小问可根据材料三中的信息“触动了传统中国政治体制,为现代国家的建立作出了有益尝试”作答;第二小问可从维新变法的积极性这一角度思考作答。
(4)本题考查了罗斯福新政和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经济体制的改革。旨在考查学生在相应的材料中寻找有效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答题的能力。第一小问可根据材料四中的信息“美国罗斯福新政……给资本主义戴上一个政府干预的氧气面罩”“中国改革……给社会主义加上一个市场经济的发动机”作答;第二小问可在第一小问的基础上作答。
(5)本题考查了改革开放新时期经济体制改革的有利条件。旨在考查学生在相应的材料中寻找有效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答题的能力。可根据材料五中的信息“价格机制和供求平衡机制的作用”以及改革开放政策的影响等作答。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梁启超等13位弟子联名写给康有为的信中说)“国事败坏至此,非庶政公开,改造共和政体,不能挽救危局。今上(即光绪)贤明,举国共悉,将来革命成功之日,倘民心爱戴,亦可举为总统。吾师春秋已高,大可息影林泉,自娱晚景,启超等自当继往开来,以报师恩。”
——冯自由《革命逸史》
材料二梁启超于(1903年)5月16日至21日访问美国首都华盛顿,对美国的民主制度及其总统选举过程作了认真的考察,……随后他又比较英国与美国两种政体的选举制度说:“英国但求党员在议院中占多数耳,既占多数,则其党魁自得为大宰相而莫与争;……美国反是,胜败之机,专在一着,夫安得不于此兢兢也。”于是他得出结论说,“美国争总统之弊,岂直此而已,其他种种黑暗情状,不可枚举。吾游美国,而深叹共和政体,实不如君主立宪者之流弊少而运用灵也”。……“若夫数百年卵翼于专制政体之人民,既乏自治之习惯,复不识团体之公益,惟知持个人主义以各营其私。”
——郑海麟《从<新大陆游记>看梁启超思想的突变与还原》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梁启超的政治主张有何变化,分析这一变化的历史背景。(7分)
(2)材料二中梁启超的主张是其思想的“突变”还是“还原”?它实际指什么?根据材料概括梁启超持该主张的理由。(8分)


参考答案:
(1)变化:由保皇到革命,由倡导君主立宪到主张建立民主共和。(3分)
背景:戊戌变法失败;清政府沦为西方列强工具,民族危机深重;民主革命运动不断发展,影响日增。(4分,任答2点即可)
(2)“还原”。(1分)回归到君主立宪的改良道路。(2分)
理由:通过考察,认为美国民主共和不如英国君主立宪;(3分)
中国国民素质低,不适合共和政体。(2分,其它言之有理酌情给分)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维新派在近代中国的变化。
第(1)问,变化根据材料即可得出答案。原因主要从政治、经济等几个方面来回答。
第(2)问,梁启超的主张是其思想的“突变”还是“还原”?它实际指什么?根据材料概括梁启超持该主张的理由。依据材料信息回答,在对材料信息整合、归纳的基础上回答即可。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梁启超在《五十年中国进化概论》中指出:“近五十年来,中国人渐渐知道自己的不足了…… 第一期,先从器物上感觉不足。这种感觉,从鸦片战争后渐渐发动……第二期,是从制度上感觉不足……堂堂中国为什么衰败到这田地,都为的是政制不良。第三期,便是从文化跟本上感觉不足……要拿旧心理运用新制度,决计不可能……”下列思想主张与三个时期中国人的探索顺序相对应的是
①“师夷长技以制夷”
②“我们现在认定,只有德赛两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的一切黑暗”
③“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 ]
A、①②③
B、②①③
C、②③①
D、①③②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诡计本多端,使小朝廷设同文之馆;军机无远略,诱佳弟子拜异类为师。”这副对联反映了哪一派的态度
A.洋务派
B.顽固派
C.维新派
D.革命派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文字说明了对洋务派创办同文馆和向西方学习的主张持反对和批判态度,这符合固守传统文化不变的顽固派的特点,所以答案选B,C D两项也主张向西方学习。
点评:近代中国各阶级、各派别向西方学习的演变过程、内容及特点是高考命题考查的重点。复习时要重视分析各阶级、各阶层主张所体现的思想解放的特点,辨析早期维新派、维新派、革命派、激进派主张的异同,理解思想解放对社会进步的推动作用。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维新思想传播期间,梁启超称赞一本书是“播送民主思想的工具”,该著作可能是
A.《孟子》
B.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
C.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
D.陈独秀的《新青年》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首页 上页 8 9 10 下页 尾页 9/10/10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考试资料40G
【省市县地区导航】【考试题库导航】
 ★ 高考省级导航 ★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 高考信息汇总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题库 ★ 
 ★ 高考题库 ★ 

电脑版  |  手机版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