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7-08-25 13:58:46
1、判断题 明代德清禅师曰:“为学有三要:所谓不知《春秋》,不能涉世;不精《老庄》,不能忘世;小参禅,不能出世。此三者,经世、出世之学备矣,缺一则偏,缺二则隘,三者无一而称人者,则肖之而已。”这表明德清禅师?
[? ]
A.提倡儒、道、佛三教合一
B.认为儒、道、佛三教相互矛盾
C.主张以佛教改造中国传统文化
D.强调做学问要学习诸子百家典籍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2、选择题 “苛政猛于虎”(《礼积·檀弓下》)这句话体现了孔子
A.“仁”的思想
B.“礼”的思想
C.“天行有常”的思想
D.“君轻民贵”的思想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孔子的思想主张。孔子通过“苛政猛于虎”传达的是一种反对残酷的剥削、残酷的暴政。而提倡以德服人,通过“仁”的思想来教化世人,使人民臣服于君王,以此来维护统治秩序,达到巩固统治的目的。因此本题选择A选项。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孔子的思想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济宁是孔子和孟子的故乡,儒家文化的发源地。随着社会的变迁,儒家文化自身也在不断地充实和发展,下列各项能够体现儒家思想与时俱进精神内涵的是
①汉代董仲舒将“春秋大一统”融入儒家思想②宋代儒学家将儒学发展到理学阶段
③明清时期的儒学家将儒学神圣化④当今为建立和谐社会充分发掘儒家思想的深层内涵
[? ]
A.①②?
B.①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选择题 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理论来源于战国时期的( )
A.道家思想
B.儒家思想
C.法家思想
D.墨家思想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战国时期的韩非是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提出了一套完整的中央集权的政治理论。秦始皇根据其政治理论建立起一套完整的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故选C。
考点:中央集权制度的理论基础
点评:中央集权制度建立的基础:①经济根源:封建经济分散性,需要强有力的国家政权保证国统一;②政治根源:地主阶级需要借助强大的政权维护自己的经济利益及镇压人民反抗;③思想根源:法家思想。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文化传统与科学精神、人文精神的融合,对于促进社会变革和社会进步有积极的作用。
主题一 春秋战国时期的大变革
打破贵族的垄断、在思想界呈现出“以民本思潮等为代表的私学文化”(《中华文化史》冯天瑜等著),成为春秋战国时期的亮点。
(1)列举春秋战国时期“私学文化”中“民本思潮”的表现,并分析这一时期“私学文化”得以产生、发展的社会根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主题二 欧洲向近代社会的迈进
马丁·路德提出在信仰上“惟独圣经”,破除教皇、修士等阶层的特权;他提出“惟独信心”,告诉人们个人灵魂的救赎不靠教会的活动来实现;他的诸多作品中最重要的一部是《圣经》的德译本,这无疑会使任何识字的德国人都有可能亲自学习《圣经》,这项工作在宗教改革上具有重大的意义,也是德国语言史和文学史上重要的里程碑。新教徒对教育和白话的重视也助长了地方语言的广泛使用。以语言作为根本的民族意识逐渐形成,现代民族主义国家也应运而生。
(2)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归纳马丁·路德宗教改革所产生的历史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主题三 20世纪初期中国的思想交锋
长素(康有为)以为中国今日之心,公理未明,旧俗俱在,革命以后,必将日寻干戈,偷生不暇,何能变法救民,整顿内治。夫公理未明,旧俗俱在之民,不可革命而独可立宪……则应之日:人心之智慧,自竞争而后发生,今日之民智,不必恃他事以开之,而但恃革命以开之……然则公理之未明,即以革命明之;旧俗之俱在,即以革命去之。
——章炳麟《驳康有为论革命书》
(3)指出在“论革命”的问题上康有为与章炳麟在哪些方面进行了讨论?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两种主张在历史发展中的共同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主题四 当代的文化迁移
《听黄仁宇讲中国历史》中记述道:“(20世纪)90年代大众文化崛起,以锐不可当的态势,改变了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的传统定位,史学著作也失去神圣的光环,从资政济世的高阁,下移到平民百姓的书桌,甚至成为茶余饭后的消闲读物。”
(4)分析从精英文化向大众文化转变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表现:孔子“仁者爱人”(“以德治民”);孟子“民贵君轻”(“政在得民”)。根源:土地私有制确立,小农经济形成;宗法分封制解体,“士”阶层活跃;学术下移,私学兴办。
(2)打击了欧洲天主教的神权统治,为确立宗教信仰的自由原则奠定了基础;摆脱思想禁锢,促进了思想解放;促进了德意志民族语言、文学的发展;增强了欧洲民族意识,促进了欧洲民族国家的形成;带有人文主义色彩,在重新认识人类自己方面功不可没。
(3)民智、公理、旧俗。作用:有利于宣传资产阶级民主思想;有利于推动中国政治民主化进程;有利于推动社会变革、社会进步;推动清政府变革自救。
(4)思想解放、体制改革、经济发展、人民文化程度提高、传播手段突飞猛进、对外文化交流频繁。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