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答题模板《新思想的萌发》在线测试(2017年最新版)(三)

时间:2017-08-25 13:54:31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事业编教师公务员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在近代中国,将“向西方学习”的内容由器物层面扩展到制度层面的较早提倡者是(?)
A.魏源
B.张之洞
C.王韬
D.梁启超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 AB不对,他们都强调学习西方技术;D不对,梁启超作为维新派的代表,主张学习西方制度,但不是最早的提倡者;D符合,19世纪六七十年代,早期维新派王韬、郑观应等人在政治上主张实行君主立宪,
点评:早期维新派:
背景:资本主义侵略加剧,民族危机严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民族资产阶级力量薄弱。
思想特点: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
社会实践:早期维新派的主张未付诸实践
影响:早期维新派宣传西学,主张改革政治制度,为康粱维新思想形成奠定基础。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下列对洋务派“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解释为全面的是
A.以传统的封建制度为立国之本
B.以“师夷长技”为富国强兵之路
C.在不触动封建制度的前提下学习西方先进技术
D.对西方先进技术和政治制度兼收并蓄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常州学派的健将刘逢禄认为《左氏春秋》中的义法、凡例皆出自刘歆伪造,他说:“余年十二读《左氏春秋》,疑其书法是非多失大义。”
——《常州学派史学思想研究》
材料二 刘歆阐释《左氏春秋》是“以其非博之学,欲夺孔子之经,而自立新说以惑天下”“布衣改制,事大骇人,故不如与之先王,既不惊人,自可避祸”。
——康有为《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
材料三 康有为隐以改复原教之路得自命……作《伪经考》。其貌似孔也,其心则夷也。
——叶德辉《叶吏部与刘先端、黄郁文两生书》
材料四 不以民为重,其一切法制皆务压制其民,故不肯注意于内治。盖因欲兴内治,不能不稍伸民权也。
——梁启超《饮冰室合集·文集》
材料五 “弱者常为强肉,愚者常为智役。及其有以自存而遗种也,则必强忍魁桀,趋捷巧慧,而与其一时之天时、地利、人事最相宜者也。”“进者存而传焉,不进者病而亡焉。”
——严复《原强》和《天演论》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二,指出刘逢禄和康有为的观点的相同之处。据材料一、二、三,与刘逢禄的观点相比,康有为的观点有何不同之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据材料四和所学知识,梁启超的政治主张在百日维新的政令中有何体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据材料二、三、四、五,分别概括康有为、梁启超和严复的政治主张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这些主张对戊戌变法的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同:都否定《左氏春秋》的真实性。
不同:康有为主张借用孔子权威实行变法;主张学习西方文化。
(2)体现:准许臣民上书言事;准许民间创办报纸、学会。
(3)特点:康有为:将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学说和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相结合;梁启超:提出民权思想;严复:用西方进化论思想来阐述维新变法。
影响:阐明了变法主张,宣传了变法思想;动摇了君主专制;奠定了变法的理论基础。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戊戌变法时开办了《女学报》,成立了“北平师范女学堂”,这表明
A.当时中国已经实现了男女平等
B.维新派重视提高妇女的政治地位
C.维新派发动妇女参与维新变法政治运动
D.变法冲破君主和伦常的网罗,同封建束傅彻底决裂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材料中开办《女学报》,成立女学堂,体现了维新派重视对妇女地位的提高。故选B。依据所学,A项说法与史实不符,新中国成立后,逐渐实现了男女平等;C、D两项说法从材料中无法得出。故排除。
【考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维新思想·维新思想的影响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22分)近代中西文化的交流和碰撞,对中国社会与文化变革起到了推动作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世纪中西文化交流简表

阶段
时期
中西文化交流简况
第一阶段
1800~1839年
继马戛尔尼访华后,1807年英国派马礼逊来华传教,此时嘉庆帝厉行闭关政策,严禁传教活动,禁止外国人学习中文。马礼逊好不容易聘请的中文老师,身上经常带着毒药,一旦被官府发现以便随时自尽。他还注意到,中国人拥有某种根深蒂固的优越感,称外国人是“番鬼”。在官府的迫害下,他不得不离开广州,到澳门和马六甲一带进行传教和学术活动。
第二阶段
1840~1860年
一批爱国者从战争中惊醒,他们提倡“师夷”,是对当时人们普遍存在的天朝大国心理的大胆挑战,但却是空谷足音,长久不为清廷所重视。
第三阶段
1860~1895年
夷人的长技被提升为“西学”,并借助“体用”等中国传统哲学范畴,将中西学纳入统一体内,它进一步冲破了“夷夏大防”的藩篱,为人们大胆接受西学开辟了道路。以培养外语、军事、科技人才为目标的新式学堂增多,西式学堂逐渐被人们所接收。
第四阶段
1895~1900年
维新派不仅将人们对西学的认识,由“西艺”推进到了“西政”,而且第一次打破了隆中抑西的传统文化价值观,为西学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在思想上进一步开辟了道路。到1897年底,各地已建立以变法自强为宗旨的学会33个,新式学堂17所,出版报刊19种,到1898年,学会、学堂和报馆达300多个。
(据葛兆光《中国思想史》等整理)
(1)据材料一,概括19世纪国入学习西方文化的变化趋势。(6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国人对西学认识变化的外部原因。(4分)
材料二? 20世纪初期,国粹派认为,中国文化落后于西方,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西方“立民主为政体,故利民之智”,中国“以专制为政体,故利民之愚”。他们还认为,“盖自秦以来,当世之谓孔学者,君学而已……无用者君学也,而非国学”。他们还认为传统“夷夏大防”的观念导致中国文明既不能自我光大,又不能吸收外来文化,衰败不可避免,进而主张“国粹者,助欧化而愈新”……发起了类似于西欧文艺复兴的“古学复兴”运动。
(据郑师渠《晚清国粹派:文化思想研究》)
(2)材料二中国粹派认为中国文化衰落的原因有哪些?(6分)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国粹派为什么认为他们发起的古学复兴运动“类似于”西欧文艺复兴。(6分)


参考答案:
(1)变化趋势:从拒绝西学到逐渐接受西学(或“天朝上国观念逐渐瓦解”);(2分)鸦片战争以后,学习西学的国人由少到多,西学传播日益广泛;(2分)对西学的认识经历了由浅人深、由表及里,由“器物’’到“制度”的复杂历程。(2分)(其他意思相近的表述亦可)
外部原因:工业革命以来,世界联系逐步加强,中外交流日益加强;列强侵华不断加剧;西方近代文明显示出其先进性。(每点2分,共4分,任答两点即可)
(2)衰落原因:专制政体导致民智低下;(2分)秦汉以后的儒学成为专制统治的工具;(2分)虚骄自大的传统观念导致文明封闭。(2分)
说明:形式相似,(1分)都借助古代(古典)文化;(2分)内容(性质)相同,(1分)都批判封建文化,宣传资产阶级文化。(2分)


本题解析:
(1)本题考查了近代以来中国思想解放的历程。旨在考查学生在相应的材料中寻找有效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答题的能力。可根据材料一中的信息“第一阶段……厉行闭关政策”“第二阶段……提倡‘师夷’”“第三阶段……西学……逐渐被人们所接收”“第四阶段……第一次打破了隆中抑西的传统文化价值观”作答;第二小问注意设问的要求:“外部原因”,结合所学回答即可。
(2)本题考查了近代中国文化衰落的原因及应对。旨在考查学生在相应的材料中寻找有效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答题的能力。第一小问可根据材料二中的信息“中国‘以专制为政体,故利民之愚’”“自秦以来……孔学者,君学而已”作答;第二小问可从形式上、内容上等角度思考作答。


本题难度:一般




首页 上页 2 3 4 下页 尾页 3/10/10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考试资料40G
【省市县地区导航】【考试题库导航】
 ★ 高考省级导航 ★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 高考信息汇总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题库 ★ 
 ★ 高考题库 ★ 

电脑版  |  手机版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