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知识点总结《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高频试题特训(2017年最新版)(十)

时间:2017-08-22 06:09:19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事业编教师公务员等考试资料40G

1、选择题  儒家思想创立后,经历了不断发展的过程,而其境遇也起伏不定。下列言论摘自不同时期思想家之著作,按其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耳。”   
②“仁者,以天下为己责也。”
③“是非之心,不虑而知,不学而能,所谓良知也。”
④“提倡孔教必掊共和,亦犹愚之信仰共和必排孔教。”
A.②①③④
B.②③①④
C.①③④②
D.③①④②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儒家思想的演变历程。根据所学知识,①是明朝末期李贽的思想;②是宋朝朱熹的思想;③是明朝王阳明的思想;④是新文化运动时期陈独秀的思想。所以答案选B。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儒家思想·儒家思想演变历程


本题难度:一般



2、综合题  (17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武帝元光元年策试贤良诏问:[朕]永惟万事之统……欲问大道之要,至论之极。(董仲舒)对曰:“古之王者南面而治天下,莫不以教化为大务……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
——班固《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二 “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
——朱熹《大学章句·格物致知补传》
“人皆有是心,心皆具是理,心即理也。”
——《陆九渊集》卷十一
材料三  1898年,近代中国两大思想巨著先后出版并流传甚广,在社会上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1)根据材料概括董仲舒应对汉武帝“大道之要,至论之极"的主要主张。(2分)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从汉代开始,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法、儒思想的地位发生了怎样的变化?(2分)
(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指出材料二中的“理”的共同涵义及在“穷理”上的不同途径。简述宋明理学的发展历程。(6分)
(3)材料三中的思想巨著作者是谁?它们在宣传维新思想上的不同理论武器是什么?结合所学分析维新思想的产生和传播在推动中国社会发展方面的积极意义。(7分)


参考答案:
(1)主张:重视教化;罢黜百家,独尊儒术。(2分)
演变:独立的法家学派逐渐消失,其法制思想被吸收到儒学体系中,成为维护专制政权的工具;儒学被确立为思想的正宗,成为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主流。(2分)
(2)含义:天理,忠孝节义等儒家传统思想道德。(1分)
途径:朱熹主张“格物致知”,陆九渊主张“本心体悟”。(2分)
历程:北宋五子开创理学,朱熹建立理学体系,陆王心学推进理学新的发展。(3分)
(3)作者:康有为、严复。(2分)
理论武器:《孔子改制考》用孔子(儒学)名义宣传维新变法理论;《天演论》用“进化论”思想激发人们要求变法图强。 (2分)
意义:直接动员和指导了维新变法运动;传播资产阶级的社会政治学说和自然科学知识,具有启蒙作用;批判封建制度,客观上有利于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传播。(3分)


本题解析:(1)依据材料中的“古之王者南面而治天下,莫不以教化为大务”、“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由此可见董仲舒的主张是:重视教化;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第二小问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汉代以后儒学被确立为思想的正宗,成为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主流。独立的法家学派逐渐消失,其法制思想被吸收到儒学体系中,成为维护专制政权的工具。
(2)依据所学知识,理的含义是天理,忠孝节义等儒家传统思想道德。依据材料中的“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人皆有是心,心皆具是理”,二者在在“穷理”上,朱熹主张“格物致知”,陆九渊主张“本心体悟”,加强自己内心的修养。第三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明理学的发展历程:北宋五子开创理学,朱熹建立理学体系,陆王心学推进理学新的发展。
(3)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孔子改制考》的作者是康有为,《赫胥黎天演论》是严复翻译的。《孔子改制考》是打着孔子的旗号宣传维新变法理论;《天演论》用“进化论”思想激发人们要求变法图强。第三小问考查的是维新思想对中国社会的积极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即可:直接动员和指导了维新变法运动;传播资产阶级的社会政治学说和自然科学知识,具有启蒙作用;批判封建制度,客观上有利于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传播。
考点: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董仲舒的儒学思想(新儒学);宋明理学—儒学新发展·程朱理学、陆王心学;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维新思想·维新思想的代表人物及影响


本题难度:一般



3、选择题  “心者,万事之原也。人之一心,得其正,则事事皆得其正。心或不正,则无一事得由于正。”(《朱子语类》)这则语录所阐发的是
A.心外无物的世界观
B.克己省身的修养论
C.推己及人的处世观
D.格物致知的方法论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知识的记忆和理解的能力及对材料的解读能力。根据题干可知是朱熹的思想,A是王阳明的的,排除;C是论语中的思想;BD都是朱熹的,但是D不是材料体现的内容;通过题干中正心可只是克己省身的修养论,所以B正确。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朱熹的思想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下图中的三人从右至左分别是老子、释迦牟尼、孔子。三人于一图之中,正在辩经论道。画面中,释氏坐于菩提树下成为画面主体,老子坐于蒲草之上,与一身士大夫装束的孔子相对。此图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 ]
A.体现了古代中国儒、释、道“三教合一”的社会思潮
B.此三人不是同一时代,不可能同时出现
C.儒、释、道三家主张各异,冲突激烈
D.主要反映了佛教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决定性影响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孔子”作为一个文化符号,承载了太多的意义,同时也受到了许多的关注。因此,许多人都“拿孔子说事儿”:有些人想把孔子拉下神坛,有些人想把孔子再度推上神坛,以至于孔子在中外历史上有多种历史形象……在历史舞台上不断的变脸,扮演神圣或可笑的角色。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在《史记·孔子世家》的记载中,有许多同时代的隐士对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孔子极尽嘲笑之能事,或讽刺他“四体不勤,五谷不分”;或嘲笑他“自?腰以下不厦禹者三寸,垒垒若丧家之犬”等。
材料二 “从根本上讲,儒家思想认为,社会治乱的根本在于人心,因此,要从根本上达到社会的治理,就应当从人心的治理入手。……光靠法制和制度的健全,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社会的治乱问题。重视人心治理的儒家学说在这方面则显然略胜一筹。这也是为什么在春秋战国的百家争鸣之后,统治者在百家中把以重视人心治理的儒家思想定为一尊的原因之一。”
?——《“爱智慧”的哲学与“实用主义”的儒家——兼谈西方儒学研究的误区》
材料三 易白沙(新文化运动时期学者)认为:为什么专制君王要独尊孔子而不抬举别人呢?从根本上讲,不得不归咎于孔子之自身。其一,孔子尊君权,漫无限制,易演成独夫专制之弊;其二,孔子讲学不尊问难,易演成思想专制之弊;其三,孔子少绝对之主张,易为人所借口;其四,孔子但重作官,不重谋食,易入民贼牢笼。
材料四 18世纪法国一批学者高度赞赏孔子,几乎认定孔子是个完人。大思想家伏尔泰从18世纪后期起开始接触中国文化,他特别推崇中国的儒家思想,对孔子更是佩服得五体投地,房间里常年挂着一幅孔子画像。他反对君主专制,希望有一位开明君主,因此,儒家的“民为贵,君为轻”被他当做武器来攻击封建君主专制。伏尔泰推崇孔子的另一方面,是他认为孔子是用道德的说服力而不是用宗教的狂热和个人崇拜来影响别人。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同时代人“矮化”孔子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依据材料二、三,中国的专制统治者为什么独尊孔子和儒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材料三作者对孔子持什么态度?其目的何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根据材料四,说明伏尔泰推崇儒家思想的原因(不得照抄原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导致上述材料对孔子持不同观点的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当时百家争鸣,各学派之间相互攻诘;孔子思想不适合当时社会变革的需要。
(2)儒学重视人心治理,有利于解决社会治乱问题;孔子尊君权,易于形成君主专制;孔子不许问难,易于形成思想专制;孔子思想易于为民贼(专制君主)所利用。
(3)否定态度。反封建专制。
(4)儒家的某些观点是抨击封建君主专制的有力武器;儒家思想注重道德的说教。
(5)原因:时代背景和阶级属性不同。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困难




首页 上页 9 10 下页 尾页 10/10/10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考试资料40G
【省市县地区导航】【考试题库导航】
 ★ 高考省级导航 ★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 高考信息汇总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题库 ★ 
 ★ 高考题库 ★ 

电脑版  |  手机版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