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7-08-22 06:04:31
1、判断题 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的社会生活也在发生着变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清晨)书房榻上的秦孝廉坐了起来,穿上贴身舒适的棉布内衣,外面罩上青色的湖丝长衫,然后将挂在墙壁上的长剑取在手中。来到院中,他舞起了一套四十八式太极剑。舞毕回房后,身旁侍立良久的小厮举着一个茶托走上前来。秦孝廉将长剑交与小厮,取了茶托上的一盏茉莉香茶,边饮边读起了《朱子语类》。?
——据《一个开封人的一天·明朝版》整理
(1)依据材料一,从物质、精神生活两方面归纳明朝的时代特征。
? ?
材料二 孙宝瑄在1907年《忘山庐日记》中写道:夜,诣味莼园,览电光影戏。观者蚁聚,俄,群灯熄,白布间映车马人物,变动如生,极奇。能作水腾烟起,使人忘其为幻影。
——武斌《百年流行时尚》
(2)材料二所描述的娱乐活动是什么?依据所学知识分析其出现原因和影响。
?
材料三 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沂蒙根据地掀起了广泛的扫盲运动,组织群众学习文化,成立了各种“识字班”,按年龄、性别分班。由于女青年班坚持得最好,成绩也最突出,所以就习惯称女青年为“识字班”。至今,在山东的费县、沂南、诸城、临朐等地的方言里,仍把未婚女青年称为“识字班”。
(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设立“识字班”作用。
?
(4)随着人们的社会生活日益现代化,有人感慨现代生活方式是人类文明的巨大进步,也有人忧虑现代生活方式是人类文明的巨大灾难。你同意哪种观点?简要说明理由。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晰。
?
2、判断题 2009年11月,由庐山白鹿洞书院国学院举办的“白鹿洞讲坛”首次在京隆重开幕。讲坛主旨为“实用国学”,强调将古代经典应用于现代人的生活中,赋予古典文化无穷的现代实用魅力,被业内人士称为国学界的“文化博鳌”。穿越时空回到800多年前,朱熹在讲学中最可能出现的言论观点是
[? ]
A.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真理
B.学以至圣的修养关键在于致良知
C.人性本恶,主张教化人心
D.存天理,灭人欲
3、判断题 明朝天顺年间,山西的一个正五品官员刘某娶了一个再婚的老婆,在重视贞节的当时是违背道德规范的,因此被人检举了,一直告到了京城。就这么一件小事,就引得明英宗亲自干预,下令将刘某逮捕到京城,下狱审讯,最后将刘某削职为民。这里的“道德规范”应是
[? ]
A.民族气节
B.宋明理学
C.克己复礼
D.依法治国
4、判断题 明代小说《西游记》中的孙悟空,向往“天不收,地不管,自由自在”的生活,对强加于他头上的紧箍儿一直耿耿于怀,成佛之后首先想到的是把它打个粉碎。它反映出明代出现
[? ]
5、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北宋思想家“二程”认为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主张先有理而后有物,继而提出“格物致知”的认识论,即“今日格一件,明日又格一件,积习既多,然后自有贯通处”。明朝心学集大成者王阳明则认为“心外无物,心外无理”,继而提出“致良知”的认识论,即良知是人所固有的善性,所以要努力加强道德修养,去掉人欲,恢复良知的本性。
——《中国儒学史论》
材料二 明清之际进步思想家黄宗羲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主思想,主张以“天下之法”取代“一家之法”。顾炎武认为“王(阳明)学末流不习六艺,不综当代之务,以明心见性之空言,代修己治人之实学”,终至“神州荡覆,宗社丘墟”。
——《中国儒学史论》
材料三 法律应当是理性的体现。国家的权力应分为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国王只能行使行政权,立法权和司法权应当分属议会和法院。如果国王不能给人民带来幸福,人民就应当推翻他的统治。
——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
请回答:
(1)宋明理学是糅合了哪些思想形成的?材料一中两位思想家的观点有何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材料二中顾炎武是如何批判材料一中的思想的?综合材料一、二,说明明清时期儒学发展有何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材料三中的“理性”与材料一中的“天理”有何区别?与材料二相比,材料三在反封建方面有何发展之处?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造成以上差异的根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及详细解析请点下一页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