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7-08-22 05:50:27
1、判断题 1990年德国民众推倒柏林墙,在热烈欢呼声中重新获得统一。而当时德国能完成统一是抓住了一个有利的国际背景,这个背景是
A.美苏冷战已经结束
B.欧共体已发展为欧洲联盟
C.世界各国声援德国
D.苏联等社会主义事业遭遇严冬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内容的识记能力,难度较低。材料中时间“1990年”可知,1989年东欧剧变,到了1991年苏联解体,社会主义事业遭到了严重打击,所以答案选D。苏联解体后,标志着冷战的结束,所以A错误。1993年欧盟才正式成立,所以B错误。各国不可能都声援德国,所以C错误。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1946,美国人凯南提出对苏联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实行“遏制”政策,以阻止共产主义影响的扩大。所谓遏制战略是主张美国在战后国际社会主义运动高涨和西方国家受到严重削弱的情况下,以军事包围、经济封锁、政治颠覆,特别是局部性的武装干涉和持续不断的政治“冷战”,遏制社会主义国家和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加强对西欧及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控制,为建立美国的世界霸权创造条件。
如今,“冷战”已经结束,国际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美国遏制对象的苏联已经解体,由于中国在政治、经济的蓬勃发展,美国政府的一些决策者又想继续进行它的遏制战略。在当今的国际形势下你认为美国新的遏制战略能否行得通?试谈谈你的理由和想法。
参考答案:(1)行不通:目前亚太地区不存在遏制中国的国际环境。美国政府加大对华遏制力度并不反映亚太地区多数国家的愿望,而只是反映了美国单方面的考虑。虽然有些国家对中国力量的上升表示疑虑,但整体而言,大多数地区成员希望看到中美关系的稳定,认为健康的中美日三边关系是亚太地区繁荣与稳定的关键。特别是中国政府奉行的“永远不称霸”政策及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赢得了亚太地区国家的支持,所以它们不可能支持美国对中国进行遏制。(2)行得通:由于中日关系始终没有得到真正的和解,美、日对正在崛起的中国是备加防备,此外,东盟国家对中国也是虎视眈眈。因此,美、日极有可能煽动这些力量完成一个对中国的包围,从而达到遏制中国的目的。
本题解析:此题是一个开发性的讨论题。不一定非得把学生的思维固定在行不通这一个方面。学生只要讲的理由和看法值得肯定就应该予以鼓励。学生可从历史的角度、从处理国家之间关系的原则和方式、从当今和二战后国际形势相同与不同,以及当今世界发展趋势等多方面去思考讨论。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二战后,德国和朝鲜形成分裂局面的相同原因是
A.国内各民族矛盾的激化
B.受美苏“冷战”政策的影响
C.世界多极化趋势的演变
D.美国“马歇尔计划”的推行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二战后,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推行冷战政策,苏联为了与美国对抗,形成社会主义阵营。北约与华约组织两大军事集团的对峙,标志着两极格局的形成。“冷战”阴影下,导致德国、朝鲜的分裂,古巴导弹危机等紧张局势。所以德国和朝鲜形成分裂都是美苏冷战对峙、对抗的结果。故选B。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美苏“冷战”正式开始的标志是
A.杜鲁门主义的出台
B.马歇尔计划的提出
C.“北约”的成立
D.“华约”的成立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1947年3月,杜鲁门主义出笼。
美国总统杜鲁门在国会发表演说,提出要以“遏制共产主义”作为国家政治意识形态和对外政策的指导思想,把目标直接指向了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这些政策和纲领后来被称为“杜鲁门主义”。它的出台,表明美国公开放弃同苏联合作的政策,标志着美苏由战时的盟友走向公开对抗成为敌手,标志着“冷战”全面开始。因此选A。
点评:“冷战”的开始:①揭开序幕:1946年3月,丘吉尔发表铁幕演说,主张遏制苏联,揭开了“冷战”的序幕。②开始标志:1947年3月,美国总统杜鲁门提出以“遏制共产主义”为指导思想的“杜鲁门主义”。③含义:二战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采取了除武装进攻之外的一切敌对行动,以“遏制共产主义”。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有一个很著名的命题——“轴心时代”。他在1949年出 版的《历史的起源与目标》中说,公元前800年至公元前200年之间,尤其是公元前600年至 前300年间,是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轴心时代”发生的地区大概是在北纬30度上下, 就是北纬25度至35度区间。这段时期是人类文明精神的重大突破时期。在“轴心时代” 里,各个文明都出现了伟大的精神导师——古希腊有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以色列 有犹太教的先知们,古印度有释迦牟尼,中国有孔子、老子……他们提出的思想原则塑造了 不同的文化传统,也一直影响着人类的生活。
“新轴心时代”的文化发展与公元前500年左右的那个“轴心时代”会有很大的不同。概括 起来说,由于经济全球化、科技一体化、信息网络的发展把世界连成一片,因而世界文化发展的 状况将不是各自独立发展,而是在相互影响下形成文化多元共存的局面……“新轴心时代’’的 文化将不可能像公元前500年前后那样由少数几个伟大的思想家来主导,而将是由众多的思 想群体来导演未来文化的发展。因此,真正有成就的思想家将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人民论坛? “新轴心时代”下的文化超越》
评论材料中关于“轴心时代”的观点。(要求:围绕材料中的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参考答案:
一等(12-10分):a.紧扣评论对象,观点明确;b.合理引用史实,进行多角度评论;c.论证充分,逻辑严密,表述清楚。
二等(9-5分):a.能够结合评论对象,观点较明确;b.引用史实,评论角度单一;c.论证较完整,表述清楚。
三等(4-0分):a.偏离评论对象,观点不明确;b.未引用史实;c.论证欠缺说服力,表述不清楚。
本题解析:
本题是全国新课标文综卷历史考题的特色题目,旨在真正的选拨出具有历史学科素养的学生。该类题的一般解题思路是:概括材料观点和信息,对材料观点进行正确或错误的判断,然后结合教材提供的历史事实进行例证式的分析和评价,或者是对材料里某种观点的个性认识。同时建议学生一定注意要求是材料里的信息还是教材的信息作为说明的依据。最后学生一定要注意括号内的具体要求,是一个观点还是多个观点的评析。
就本题而言,首先应该根据概括出其观点是什么,根据材料可知其观点有:世界文化发展的状况将不是各自独立发展,而是在相互影响下形成文化多元共存的局面;真正有成就的思想家将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然后建议学生一定要选取一个自己写论证、写理由最拿手的观点来说明,最后注意论证和观点不能自相矛盾。学生做此类题一定要将史实和观点结合紧密,不可简单一笔带过,一定要有严密的逻辑推理。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