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高频考点特训(2017年练习版)(十)

时间:2017-08-22 05:25:55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事业编教师公务员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学说,后世尊称他为“亚圣”,并将他与孔子合称为“孔孟”。孟子的观点中成为中国早期民本主义的思想基础的是
[? ]
A.“奖励耕战”?
B.“崇尚自然”
C.“民贵君轻”?
D.“无为而治”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指用草做成的狗形,供祭祀用)……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与此引文最为接近的观点是

[? ]


A、“仁者爱人”
B、“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
C、“与人为善,暖于布帛”
D、“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有人说:“要研究中国古代思想史,不能不研究孔子。”其主要依据是
[? ]
A.孔子开创了中国古代私人讲学的风气
B.儒家思想一直被古代统治者奉为正统思想
C.儒家思想成为历代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
D.儒家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居主流地位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近代有学者评论孔子“言行不一”,说他一方面主张维护“周礼”,另一方面又挑战周王统治,率领弟子周游列国,宣扬自己的“治国方略”。根据所学知识判断,孔子的行为反映出的实质问题是

[? ]


A.周王室的影响力日渐衰微
B.奴隶制崩溃是不可避免的
C.百家争鸣已成为社会主题
D.维护“周礼”是历史的倒退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阅读春秋战国时期,一些思想流派的言论:
? 材料一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 材料二 古者圣王之为政,列德而尚贤。
? 材料三 不尚贤,使民不争;……大道废,存仁义;……法令滋章,盗贼多有。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材料四 夫严刑者,民之所畏也;重罚者,民之所恶也。故圣人陈其所畏以禁其邪,设其所恶以防其奸,是以国安而暴乱不起。吾以是明仁义爱惠之不足,而严刑重罚之可以治国也。?
——引自《中国通史参考资料》
请回答:
(1)以上言论都是围绕什么中心问题展开的?概括四段材料各自提出的核心主张。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为什么在同一问题上,会出现各种不同的主张?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上述各种主张中,哪一种在战国时期更能受到各国统治者的重视?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简要分析原因。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上述各种主张中,哪一种对后世影响最大?原因是什么?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答:围绕的中心问题:如何治理国家,才能巩固统治。材料一主张“德”、“礼”;材料二主张尚贤;材料三主张无为;材料四主张重罚。
(2)答:因为各派代表的阶级立场不同。
(3)答:材料四的主张。因为适应了建立专制主义政治体制的需要和国家走向统一的潮流。
(4)答:材料一的主张。因为儒家学说经过西汉董仲舒的发挥,适应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政治的需要,逐渐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困难




首页 上页 9 10 下页 尾页 10/10/10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考试资料40G
【省市县地区导航】【考试题库导航】
 ★ 高考省级导航 ★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 高考信息汇总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题库 ★ 
 ★ 高考题库 ★ 

电脑版  |  手机版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