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7-08-22 05:02:54
1、判断题 “地道战”、“地雷战”、“鸡毛信”、“小兵张嘎”是哪个时期的历史事件的反映?
A.辛亥革命
B.北伐战争
C.抗日战争
D.解放战争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对历史阶段特征的掌握程度。题干中的历史事件带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反映了抗日战争时期根据地人民抗战的精神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近代中国第一个全国性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是?
A.兴中会
B.同盟会
C.强学会
D.保国会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同盟会,在1915年成立的同盟会是中国第一个全国性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所以B项正确,CDA不是政党,是革命团体。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最近,美国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所公布了蒋介石1917年至1931年的日记,吸引了各国学者的关注。这些日记涉及了许多重大事件,其中可能包括
A.北伐战争
B.淞沪会战
C.西安事变
D.辽沈战役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2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鸦片战争爆发后,出于策略的需要,领判权这项由来已久的侵略要求在英国对华总战略中并未列入首要的解决目标。但是,在英方暂时放弃的情况下,中国的涉外司法权问题却由清朝官员率先提出主动出让,目的是想尽快摆脱涉外纠纷的麻烦。1842年9月1日,也就是《南京条约》签字后的第三天,钦差大臣耆英、伊里布,两江总督牛鉴联名向英国全权大臣璞鼎查发出照会,开列中方希望就《南京条约》未竟事宜继续善后交涉的12项内容,其中第8条“此后英国商民如有与内地民人交涉事件,应明定章程,英商由英国办理,内民由内地惩办”,对领判权的缘起、内容、危害,耆英等是不甚了了的,他们才会出卖国家重大利权而不自觉。1843年8月18日,军机处审定《五口通商章程》,对某些条款表示不同意见,对领判权条款却一致认为“通商之务,贵在息争”,如此可以“免致小事酿成大案”。
—— 选自郭卫东《转折——以早期中英关系和南京条约为考察中心》
材料二?恭亲王,私下里很急切地想知道国际法。通过美国公使蒲安臣的善意帮助,丁韪良的译本于1864年呈递到总理衙门。新任普鲁士公使李福斯(Yon Rehfues)于1864年春乘一艘战舰抵达中国,他在大沽口外发现有三艘丹麦商船,由于其时普鲁士正舆丹麦在欧洲交战,李福斯便立即下令捕捉这三艘商船当作战利品。恭亲王依仗新获得的国际法知识,抗议这种将欧洲的争端扩大到中国和在中国的“内水”这是中文表示领海的用词)捕捉船只的行径。恭亲王拒绝在普国公使表示悔改前接纳该公使,并申饬他以如此不得体的方式开始他的使命。处境尴尬的李福斯释放了这三艘商船,并支付了1,500美元的赔偿金。恭亲王验证了丁韪良译本的有用价值,他散发了三百本译本给各省当局。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材料三?中国代表团申明,山东是孔孟的出生地,属于中国的圣地,而且自从1917年中国参战和废除所有对德条约时,日本所声称的继承自德国的权利就不复存在了。还有,在1898年有关胶州湾的协议的第五款规定“德国应许永远不转租他国”。同样,二十一条也是无效的,因为条款从来未得中国国会批准。再者,中国从1917年参战后,地位有了很大变化,从中立国变为交战国,这样就有资格援引国际法中的“情势不变” 的原则,废除二十一条。作为反驳,日本代表团平静地公开了1918年舆北京的秘密协议,指出中国参战后已“欣然同意”山东问题。中国的争论决不会改变这个事实,山东的命运木已成舟。1919年4月28日,和会支持日本的立场,裁决了山东问题。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材料四? 1942年1月,全世界26个国家在华盛顿发表了反对法西斯侵略的共同宣言——《联合国家宣言》,该宣言保证缔约各国互相合作,竭尽人力物力,打败德意日及其附庸国,不得单独停战媾和。签署这个宣言时,中国作为四大国之一,居于领衔地位;1943年8月在有中国代表参加的魁北克会议上,通过了《四强宣言》草案,该草案正式确立了中国为四大强国之一;在德黑兰召开的“三巨头”会议上,讨论了成立联合国组织的问题,认为美英苏中四国应成为战后和平的四大支柱;1945年2月美英苏三国首脑在雅尔塔签署的会议公报确定了联合国大会召开的时间,并邀请中国和法国(当时还是临时政府)同三大国一起作为联合国的发起国。
——选自殷丽萍《抗战时期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及其原因》《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南昌)1995年03期
(1)比较材料一和材料二,中国在办理外交上有何不同?(8分)
(2)根据材料三,概括在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代表团提出“解决山东问题”的理由有何特点?结合所学指出山东问题的结果说明了什么?(6分)
(3)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的国际地位有何变化并分析原因。10分
参考答案:(1) 材料一表明清朝外交官员对近代外交和国际关系的愚昧无知,害怕涉外纠纷的麻烦,损害国家主权而不自知。(4分)材料二表明,总理衙门建立后,一些官员开始主动学习国际法,按国际惯例办理外交,维护了国家主权。(4分)
(2)有理有据,按国际法法理进行外交斗争,具有正义性。(2分)?中国外交的失败说明,外交的背后是综合国力较量(弱国无外交);帝国主义大国强权政治。(4分)
(3)中国被套上不平等条约的枷锁,不断遭受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凌辱,在国际上毫无地位可言。抗日战争开始扭转这种局面,中国的大国地位得到确立,不平等条约基本废除,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较大的提高。(4分)原因:全民抗战,沉重打击了日本帝国主义;承受了巨大的民族牺牲,做出巨大贡献;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中国战场成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力地支援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抗日战争中表现出来的不屈服外来侵略的民族精神震撼了世界。国民党政府也曾作出了一定努力。(美英各国承认中国的大国地位,并取消部分不平等条约,其中一个重要目的是中国坚持对日作战,在亚太地区牵制日军)。(6分)(答出4点即可得满分)
本题解析:此题阅读量比较大,篇幅比较长,类似这样的问题往往答案在材料中,只要仔细的阅读材料,搞清材料的信息,并不难做。(1)材料一意思是清政府不明白领事裁判权对中国的危害,拱手相让,反映了对近代国际关系茫然无知;材料二就发生了明显变化(2)在巴黎和会上中国代表团的外交斗争有理有据,符合国际法,但是最终失败反映了国力才是外交的基础(3)抗战时期,中国国际地位提高。原因可结合所学知识作答。
点评:近代以来,中国的外交经历了一个由对近代国际关系茫然无知到积极学习现代国际关系知识为国家服务的过程,反映了在西方侵略的过程中外交的理念也不断的传入中国。与此相关的知识点如材料中说涉及的重要的事件也需要掌握。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福”字的原意为“人人有田耕,人人有衣穿”。有田就有保障,有保障就是福,这代表了农民阶级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下列政策或措施能够充分满足这一愿望的是( )
A.《天朝田亩制度》
B.孙中山的“平均地权”
C.联俄、联共、扶助农工
D.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中国近代的土地政策。《天朝田亩制度》虽然规定以户为单位,不论男女,按人口和年龄平均分配土地,但并没有真正实行;孙中山提出的“平均地权”的主张,也没有真正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联俄、联共、扶助农工是为实现三民主义而制定的具体政策,A、B、C三项均不正确。故选D。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