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0-08-15 05:27:59
1、选择题 如图为渗透作用实验,开始时如图(一),A代表清水,B、C代表蔗糖溶液,过一段时间后结果如图(二),漏斗管内液面不再变化,H1、H2表示漏斗管内液面与清水的液面差。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图(二)中B的浓度等于C的浓度
B.图(一)中A中水分子扩散到B的速度大于A中水分子扩散到C的速度
C.图(二)中A中水分子扩散到B的速度等于B中水分子扩散到A的速度
D.图(一)中B浓度大于C的浓度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根据渗透作用的原理以及图中现象,两支漏斗中的液面都升高,可见B和C溶液浓度都高于清水,又B中液面上升更高,可知B中浓度高于C。因而A选项是错误的。
考点:本题考查渗透作用。
点评:基础题,根据液面升高的程度可以判断两个装置中膜两侧浓度差的高低。
本题难度:简单
2、选择题 下列过程属于被动转运的是
A.O2通过质膜
B.钠离子通过质膜
C.氨基酸通过质膜
D.葡萄糖进入小肠细胞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物质跨膜运输的有关类容。被动转运包括自由扩散和协助扩散。由图可知,O2通过质膜属于自由扩散,A正确;钠离子通过质膜、氨基酸通过质膜、葡萄糖进入小肠细胞均属于主动运输,BCD错。故本题选A。
本题难度:困难
3、选择题 将新鲜马铃薯切成5cm的长条(粗细相同),分别放在浓度不同的甘露醇溶液中,4h后测量每条的长度,结果如图所示。以下有关分析不正确的是:?
A.马铃薯细胞液的浓度约为30g·L-1
B.当溶液浓度为40g·L-1时,细胞发生质壁分离
C.在溶液浓度为40g·L-1~90g·L-1的范围内,细胞壁也有一定程度的收缩
D.在溶液浓度为20g·L-1,细胞能发生质壁分离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马铃薯原长5cm,有图可知,在30 g·L-1时,马铃薯条长度为5cm,小于30 g·L-1时,马铃薯条长度大于5cm,植物吸水;大于30 g·L-1时,马铃薯条长度小于5cm,植物失水,发生质壁分离。
考点:细胞吸水或失水
点评:该题的关键是找准题干所给信息与细胞失水或吸水的关系。
本题难度:一般
4、选择题 下列物质跨膜运输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大分子物质只能通过主动运输的方式进入细胞
B.mRNA在细胞核中合成后进入细胞质中需要跨过4层磷脂双分子层
C.水稻叶肉细胞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进入相邻细胞的线粒体,要跨过6层磷脂分子
D.分泌蛋白的合成、运输和分泌过程中跨过0层生物膜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大分子物质只能通过胞吞的方式进入细胞,故A错。mRNA在细胞核中合成后进入细胞质中,是通过核孔,不穿过生物膜,故B错。水稻叶肉细胞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进入相邻细胞的线粒体,要通过2层细胞膜和2层线粒体膜,共8层磷脂分子,故C错。分泌蛋白的合成、运输和分泌过程中都没有穿过生物膜,是依赖生物膜的流动性,发生膜的融合,故D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物质跨膜运输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能力。
本题难度:一般
5、选择题 假设将标号为A、B、C的同一个植物细胞分别放在a、b、c三种不同的的蔗糖溶液中一段时间后得到如图所示状态(原生质层不再变化)。据图分析推理不正确的是
A.实验前蔗糖溶液浓度为:c >b > a
B.实验后蔗糖溶液浓度为:c =b ≥ a
C.实验后细胞的吸水能力:C>B >A
D.实验后细胞液浓度:C>B >A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了渗透作用的相关知识。
1、图形分析:A是原生质层与细胞壁紧贴;B处于质壁稍微分离;C处于质壁分离程度最大。
2、因为在不同浓度的蔗糖溶液,质壁分离越明显,说明内外浓度差越大,外界溶液的浓
度越大。
A.实验前蔗糖溶液浓度为:c >b > a;正确。?
B.实验后原生质层不再变化,细胞内外浓度相同,蔗糖溶液浓度为:c> b>a;错误。
C.A细胞液浓度基本不变;B失去少量的水;C失去大量的水,使得细胞液浓度:C>B >A,吸水能力:C>B >A;正确。?
D.实验后细胞液浓度:C>B >A;正确。
考点:图形和细胞液浓度的判断。
点评:本题提升了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但只要掌握渗透原理,可以很快解决此题。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