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7-09-24 02:44:33
1、选择题 下列物质中正常情况下不应该出现在内环境中的是
A.神经递质
B.氨基酸
C.血红蛋白
D.抗体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神经递质是在突触间隙内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蛋白质结合,抗体是浆细胞合成分泌到内环境中的,氨基酸是营养物质通过血液循环运输,而血红蛋白是红细胞成分,属于细胞内液成分,所以C选项符合题意。
考点:考查内环境成分。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本题难度:困难
2、选择题 如图为人体甲状腺激素分泌调节的示意图,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甲状腺机能亢进患者激素③分泌过多
B.缺碘时激素①和②浓度都高于正常水平
C.图中共有3处箭头表示负反馈调节
D.垂体还能分泌与激素③有协同作用的激素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由图可知,1为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2为促甲状腺激素,3为甲状腺激素。
甲状腺机能亢进患者(甲亢)是由于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A正确;
缺碘时,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此时通过反馈调节,促使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和促甲状腺激素的分泌,即1和2应该高于正常水平;B正确;
若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机体又会通过负反馈调节来调节甲状腺激素的分泌,图中有3到下丘脑、3到垂体2处。C错误。
垂体还能分泌生长激素,与甲状腺激素起协同作用。D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的是甲状腺激素调节
点评:对于此类试题,学生应理解负反馈调节过程。
本题难度:简单
3、选择题 某人腰椎部因受外伤造成右侧下肢运动障碍,但有感觉。该病人受损伤的部位可能是在反射弧的
①传入神经 ②传出神经 ③感受器 ④神经中枢 ⑤效应器
[? ]
A.②④
B.①④
C.①②
D.②⑤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4、选择题 将按照图1方式取得的切段若干浸入蒸馏水中1h后,再分别转入5种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A溶液和含糖的磷酸盐缓冲液中。在23℃的条件下,避光振荡培养24h后,逐一测量切段长度(取每组平均值),实验进行两次,结果见图2。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1mg/L的A溶液为促进切段伸长的最适浓度
B.避光培养可以增加切段中生长素浓度
C.切段浸泡在蒸馏水中的目的是作为对照组
D.浓度为0.1mg/L时的两次实验数据偏差较大,应重复实验查找原因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根据图形分析,促进切段伸长的效果最明显的浓度为1mg/L,所以最适浓度在0.1mg/L——10 mg/L之间,A错误;生长素的合成与光照无关,B错误;要保持切段的活性,必须提供现成的有机物和相对稳定的环境,所以生长素类似物就溶解于含糖的磷酸盐缓冲液,先放置在水中一段时间将切段中使原有的激素减少或消失,避免对实验结果的影响,C错误;对实验数据偏差过大的一般就如实填写,然后再重复该组实验使得到的数据更可靠,D正确。故选D。
考点:本题考查植物激素调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获取信息以及识图分析能力和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题难度:简单
5、选择题 科学家初步研制出H5N1型禽流感疫苗,应用前必须进行动物实验检测其效果,将未感染H5N1型病毒的一群健康小鸡分为甲、乙两组,实验过程和结果如下图所示。下列相关分析错误的是?
A.甲组小鸡存活是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共同作用的结果
B.甲组小鸡第二次注射病毒后产生的抗体比第一次产生的多,反应更快
C.乙组小鸡全部死亡是因为体内没有足够抗H5N1型病毒的抗体
D.抗体既能作用于细胞外的禽流感病毒,也能作用于细胞内的禽流感病毒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病毒在体内引起的特异性免疫既有体液免疫又有细胞免疫,先是通过体液免疫阻止病毒随血液循环而播散,再通过细胞免疫清除侵入宿主细胞的病毒。二次免疫反应的特点是更快、更强。抗体不能作用于细胞内的禽流感病毒。,所以D选项正确。
考点:考查动物免疫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的能力;具备验证简单生物学事实的能力,并能对实验现象和结果进行解释、分析、处理,能对一些简单的实验方案做出恰当的评价和修订的能力。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