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7-09-24 02:15:22
1、选择题 乌喙突最早出现在:
A.麻雀
B.蝙蝠
C.蝾螈
D.鼹鼠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乌喙突是由乌喙骨退化而成为附着在肩胛骨上的一个突起。蝾螈属两栖类,两栖类的肩带主要是由肩胛骨、乌喙骨和前乌喙骨组成,乌喙骨在此并未退化。而麻雀为鸟类,鸟类的肩带是由肩胛骨、乌喙骨与锁骨构成,同样乌喙骨并未退化。到了哺乳动物,典型的肩带也是由肩胛骨、乌喙骨与前乌喙骨组成,但这种肩带仅在最低等的哺乳动物——单孔类中存在。绝大多数的哺乳动物的乌解骨退化成为肩胛骨上一突起,即形成乌喙突。应当说蝙蝠与鼹鼠均有乌喙突存在,但从哺乳动物真兽亚纲各目的进化关系看,翼手目(蝙蝠属此目)是由食虫目(鼹鼠属此目)适应辐射而来,故在此四种动物中乌喙突最早应出现在鼹鼠。
本题难度:简单
2、选择题 下列叙述符合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是
A.物种的形成可以不经过隔离
B.共同进化的唯一原因是不同物种之间存在着直接和间接的相互影响
C.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的有利变异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D.种群的基因频率会随着环境的改变而改变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选择题 下列叙述中,符合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是
A.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B.基因重组导致种群的基因频率改变
C.生物的过度繁殖,导致变异的发生
D.自然选择导致突变,从而使基因频率发生定向的改变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4、选择题 不同基因型的褐鼠对灭鼠灵药物的抗性及对维生素K的依赖性(即需要从外界环境中获取维生素K才能维持正常生命活动)的表现型如右表。若对维生素K含量不足环境中的褐鼠种群长期连续使用灭鼠灵进行处理,则褐鼠种群由
A.基因R的频率最终下降至0
B.抗性个体RR:Rr=1:1
C.RR个体数量增加,rr个体数量减少
D.绝大多数抗性个体的基因型为Rr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知识点为环境对基因频率的影响。由表格可知rr个体不抗药,因此在长期连续使用灭鼠灵的条件下rr个体不能存活,同时RR个体虽然对灭鼠灵具有抗性,但其对维生素K高度依赖,其数量也会大量下降,Rr个体既对灭鼠灵有抗药性,又不完全依赖维生素K因此其数量会大量增加,因此答案为D。
本题难度:简单
5、选择题 下列关于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变异的利与害是由生物生存的环境决定的
B.突变和基因重组使种群产生不定向的变异,因而造成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
C.经过长期的地理隔离,最后出现生殖隔离,是导致新物种形成的常见方式
D.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的共同进化,导致生物多样性形成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变异的利与害是由生物生存的环境决定的,突变和基因重组使种群产生不定向的变异,因而造成种群的基因频率不发生定向改变,通过自然选择使其发生定向改变。所以B选项错误。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