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7-08-06 11:57:31
1、选择题 下列过程,观察不到颜色变化的是( )
A.NO气体暴露在空气中
B.往NaOH溶液中通入CO2
C.Cl2通过湿润的有色布条
D.往FeCl3溶液中滴入KSCN溶液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选择题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氨气极易溶于水,可以进行喷泉实验
B.用玻璃棒分别蘸取浓硫酸和浓氨水,相互靠近时会看到有白烟产生
C.工业制硝酸过程中有下列反应:4NH3+5O2 ?4NO+6H2O,反应中氨气表现氧化性
D.加热盛NH4Cl的试管底部,NH4Cl受热升华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分析:A.氨气极易溶于水;
B.浓硫酸不挥发;
C.物质表现氧化性所含元素化合价降低;
D.NH4Cl受热易分解.
解答:A.氨气极易溶于水,使烧瓶内的气体压强迅速减小,可以进行喷泉实验,故A正确;
B.浓硫酸不挥发,不能与氨气反应,故B错误;
C.氨气中氮元素化合价升高,表现还原性,故C错误;
D.NH4Cl受热易分解生成氨气和氯化氢,不是升华,故D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题目难度不大,注意根据各物质的性质解题.
本题难度:困难
3、选择题 将盛有amolNO2和bmolNO(标准状况下)混合气体的试管倒扣于事先盛有水的水槽中,再通入bmolO2,充分反应后试管里剩余的气体的成分及物质的量取决于a与b的关系,则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①若余NO,则a<b,且剩余气体的物质的量为
a-b 3 |
b-a 4 |
b 22.4 |
参考答案:①若余NO,有如下情况:
Ⅰ、只发生反应4NO2+O2+2H2O=4HNO3,则:4bmol=amol,即a=4b,NO未反应,剩余NO为bmol;
Ⅱ、发生反应4NO2+O2+2H2O=4HNO3、3NO2+H2O=2HNO3+NO,则:4bmol<amol,即a<4b,与水反应的NO2为(a-4b)mol
剩余NO为bmol+13(a-4b)mol=13(a-b)mol;
Ⅲ、发生反应4NO2+O2+2H2O=4HNO3、4NO+3O2+2H2O═4HNO3,则NO2需要的氧气为14amol,与NO反应的氧气为bmol-14amol,NO完全反应需要氧气为34bmol,由于NO剩余,故34bmol>bmol-14amol,整理a>b,
(b-14a)mol氧气反应掉NO为43(b-14a)mol,故剩余NO为bmol-43(b-14a)mol=13(a-b)mol;
故①错误;
②、若余O2,发生4NO2+O2+2H2O=4HNO3、4NO+3O2+2H2O═4HNO3,且NO2、NO完全反应,则NO2需要的氧气为14amol,NO需要氧气为34bmol,故为14amol+34bmol<bmol,整理的a<b,剩余气体为bmol-(14amol+34bmol)=14(b-a)mol,故②正确
;
③、若无气体剩余,发生4NO2+O2+2H2O=4HNO3、4NO+3O2+2H2O═4HNO3,则NO2需要的氧气为14amol,NO需要氧气为34bmol
故为14amol+34bmol=bmol,整理的a=b,根据N元素守恒n(HNO3)=n(NO)+n(NO2)=(a+b)mol,溶液体积等于NO、NO2的体积之和为(a+b)mol×22.4L/mol=22.4(a+b),硝酸的浓度为(a+b)mol22.4(a+b)L=122.4mol/L,故③错误;
故选B.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选择题 下列气体中,只能用排水法收集的是( )
A.CO2
B.H2
C.NO2
D.NO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填空题 目前,汽车尾气已成为许多大城市空气的主要污染源.汽车尾气中含有CO和NO等多种污染物.
(1)汽车燃料中一般不含氮元素,尾气所含的NO从何而来?写出有关的化学方程式:______
(2)治理汽车尾气中NO和CO的一种方法是:在汽车的排气管上装一个人催化转化装置,使NO和CO反应,生成CO2和N2.反应的方程式是:______
(3)下列措施中,能减少或控制汽车尾气污染有效且可行的是______(填序号)
①制定严格的汽车尾气排放标准,并严格执行
②开发清洁能源汽车,如氢能汽车.太阳能汽车等
③市民出行戴防护面具
④市民大量移居城市郊区.
参考答案:(1)空气中的氮气在放电或高温下反应生成NO,该反应为N2+O2?放电?.?2NO,故答案为:N2+O2?放电?.?2NO;
(2)NO和CO反应,生成CO2和N2,该化学反应方程式为2NO+2CO═2CO2+N2,故答案为:2NO+2CO═2CO2+N2;
(3)①制定严格的汽车尾气排放标准,并严格执行,有利于减少污染;
②开发清洁能源汽车,如氢能汽车.太阳能汽车等,有利于减少污染;
③市民出行戴防护面具,不现实,是污染后再防护的做法,不可取;
④市民大量移居城市郊区,不现实,大量移居成本较高,不可取;
故答案为:①②.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