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配制稀硫酸溶液
?
2、实验题 已知氨可以与灼热的氧化铜反应得到氮气和金属铜,用示意图中的装置可以实现该反应。回答下列问题
 (1)A中加入的物质是_______________。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 (2)B中加入的物质是____________,其作用是_______________ (3)实验时在C中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 (4)实验时在D中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D中收集到的物质是____________,检验该物质的方法和 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
3、实验题 (14分)碳酸镁晶须是一种新型的吸波隐形材料中的增强材料。 (1)合成该物质的步骤如下: 步骤1:配制0.5 mol·L-1MgSO4溶液和0.5 mol·L-1NH4HCO3溶液。 步骤2:用量筒量取500 mL NH4HCO3溶液于1 000 mL三口烧瓶中,开启搅拌器。温度控制在50 ℃。 步骤3:将250 mL MgSO4溶液逐滴加入NH4HCO3溶液中,1 min内滴加完后,用氨水调节溶液pH到9.5。 步骤4:放置1 h后,过滤、洗涤。 步骤5:在40 ℃的真空干燥箱中干燥10 h,得碳酸镁晶须产品(MgCO3·nH2O n=1~5)。 回答下列问题: 步骤3中加氨水后的离子方程式???????????????????。 (2)测定合成的MgCO3·nH2O中的n值。称量1.000 g碳酸镁晶须,放入如图所示的广口瓶中加入水滴入稀硫酸与晶须反应,生成的CO2被NaOH溶液吸收,在室温下反应4~5 h,反应后期将温度升到30 ℃,最后的烧杯中的溶液用已知浓度的盐酸滴定,测得CO2的总量;重复上述操作2次。
  ①图中气球的作用是???????????。 ②上述反应后期要升温到30℃,主要目的是???????。 ③用已知浓度的盐酸滴定烧杯中的溶液时应选用???????为指示剂,若盛放盐酸的滴定管在滴定前有气泡未排尽,滴定后无气泡(其他操作均正确),则所测CO2的量会???????(填“偏大”“偏小”“无影响”) ④设3次实验测得每1.000 g碳酸镁晶须与稀硫酸反应产生的CO2平均值为a mol,则n值为???????(用含a的表达式表示)。 (3)称取100 g上述晶须产品进行热重分析,热重曲线如图。则该条件下合成的晶须中,n=????(选填1、2、3、4、5)。
4、实验题 (10分)某活动课程小组拟用50 mL NaOH溶液吸收CO2气体,制备Na2CO3溶液.为了防止通入过量的CO2气体生成NaHCO3,设计了如下实验步骤: a.取25 mL NaOH溶液吸收过量的CO2气体,至CO2 气体不再溶解; b.小火煮沸溶液1~2 min,赶走溶解在溶液中的CO2气体; c.在得到的溶液中加入另一半(25 mL)NaOH溶液,使其充分混合反应. (1)此方案能制得较纯净的Na2CO3,写出c步骤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 此方案第一步的实验装置如下图所示:
 (2)加入反应物前,如何检验整个装置的气密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若用大理石与盐酸制CO2,则装置B中盛放 的试剂是_____? _,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实验室通常制法中,装置A还可作为下列______????(填序号)气体的发生装置. ①HCl ②H2 ③O2 ④NH3 (5)已知所用NaOH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40%,室温下该溶液密度为1.44 g/mL,假设反应前后溶液的体积不变,不考虑实验误差,计算用此种方法制备所得Na2CO3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为_______???????mol/L.
5、实验题 已知氨可以与灼热的氧化铜反应得到氮气和金属铜,用示意图中的装置可以实现该反应。
 回答下列问题: (1)A中加入的物质是___________________, 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B中加入的物质是___________________,其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实验时在C中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 (4)实验时在D中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D中收集到的物质是_____________,检验该物质的方法和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