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7-01-17 09:34:10
1、选择题 下列实验操作均要使用玻璃棒,其中玻璃棒作用相同的是
① 过滤???②蒸发??③ 溶解??④ 向容量瓶中转移液体
A.①和④
B.①和③
C.③和④
D.①和②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
试题分析:玻璃棒作用①过滤 是引流。 ②蒸发 是搅拌。 ③向容量瓶转移液体是引流。作用相同的是①和③选项为:A。
本题难度:一般
2、选择题 已知气体的体积不仅与分子数的多少有关,还与温度、压强等外界条件有关,在标准状况(273 K,101 kPa)下,1 mol任何气体的体积约为22.4 L。根据上述结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已知NA为阿伏加德罗常数)(???)
A.标准状况下,22.4 L H2O所含的水分子数为NA
B.常温常压下,16 g氧气所占的体积为11.2 L
C.标准状况下,2NA个二氧化碳分子所占的体积为44.8 L
D.同温同压下,1 mol任何物质所占的体积相等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根据题目所给信息,影响气体体积的因素有粒子数目、温度和压强,所以结论“在标准状况(273 K,101 kPa)下,1 mol任何气体的体积约为22.4 L”的适用范围是所有的气体,而且必须是气体。此结论适应的条件是标准状况,即273 K,101 kPa。所以A中水是液体,不符合该结论的使用范围;B中常温常压不是标准状况,也不符合该结论的适用条件;D中物质不一定是气体,所以也不对。
本题难度:简单
3、实验题 水合肼作为一种重要的精细化工原料,在农药、医药及有机合成中有广泛用途。用尿素法制备水合肼,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低温氯化阶段,第二阶段为高温水解阶段,总反应方程式为:(NH2)2CO +NaClO+2NaOH → H2N—NH2·H2O+NaCl+Na2CO3。
主要副反应:N2H4+2NaClO= N2↑+2H2O+2NaCl △H<0
3NaClO=" 2NaCl" +NaClO3?????△H>0
CO(NH2)2 +2NaOH= 2NH3↑+Na2CO3?△H>0
【深度氧化】:(NH2)2CO+3NaClO= N2↑+3NaCl+CO2↑+2H2O? △H<0
实验步骤:
步骤1.向30%的NaOH溶液中通入Cl2,保持温度在30℃以下,至溶液显浅黄绿色停止通Cl2。
步骤2.静置后取上层清液,检测NaClO的浓度。
步骤3.倾出上层清液,配制所需浓度的NaClO和NaOH的混合溶液。
步骤4.称取一定质量尿素配成溶液,置于冰水浴。将一定体积步骤3配得的溶液倒入分液漏斗中,慢慢滴加到尿素溶液中,0.5h左右滴完后,继续搅拌0.5h。
步骤5.将步骤4所得溶液,加入5g KMnO4作催化剂,转移到三口烧瓶(装置见图),边搅拌边急速升温,在108℃回流5 min。
步骤6.将回流管换成冷凝管,蒸馏,收集( 108~114℃)馏分,得产品。
(1)步骤1温度需要在30℃以下,其主要目的是??????。
(2)步骤2检测NaClO浓度的目的是??????。
a.确定步骤3中需NaClO溶液体积及NaOH质量
b.确定步骤4中冰水浴的温度范围
c.确定步骤4中称量尿素的质量及所取次氯酸钠溶液体积关系
d.确定步骤5所需的回流时间???
(3)尿素法制备水合肼,第一阶段为反应????????????(选填:“放热”或“吸热”)。
(4)步骤5必须急速升温,严格控制回流时间,其目的是??????。
(5)已知水合肼在碱性条件下具有还原性(如:N2H4+2I2=N2+4HI)。测定水合肼的质量分数可采用下列步骤:
a.准确称取2.000g试样,经溶解、转移、定容等步骤,配制250mL溶液。
b.移取l0.00 mL于锥形瓶中,加入20mL水,摇匀.
c.用0.l000 mol/L碘溶液滴定至溶液出现微黄色且Imin内不消失,计录消耗碘的标准液的体积。
d.进一步操作与数据处理
①滴定时,碘的标准溶液盛放在?????滴定管中(选填:“酸式”或“碱式”)。
②若本次滴定消耗碘的标准溶液为18.00mL,可测算出产品中N2H4-H2O的质量分数为?????。
③为获得更可靠的滴定结果,步骤d中进一步操作主要是:?????
参考答案:(15分)(1)防止NaClO(歧化)分解为氯酸钠和氯化钠(
本题解析:
试题分析:(1)由于温度升高时,次氯酸钠容易发生自身的氧化还原反应生成氯酸钠和氯化钠,所以步骤1温度需要在30℃以下,其主要目的是防止NaClO(歧化)分解为氯酸钠和氯化钠。
(2)由于步骤3中需要配制所需浓度的NaClO和NaOH的混合溶液,所以步骤2中需要检测NaClO浓度。另外在步骤4中还需要称量尿素的质量及所取次氯酸钠溶液体积关系,因此也需要步骤2中需要检测NaClO浓度,所以答案选ac。
(3)由于第一阶段需要在低温下反应,这说明该反应是放热反应。
(4)共计已知信息可知,在反应极易发生副反应,所以这样做的目的是减少副反应的发生,提高水合肼的产率。
(5)①碘水是下酸性的,所以滴定时,碘的标准溶液盛放在酸式滴定管中。
②反应中消耗单质碘的物质的量是1.8×10-3mol,则根据反应的方程式可知水合肼的物质的量是0.9×10-3mol,所以产品中N2H4-H2O的质量分数为。
③要减少实验误差,则步骤d中进一步操作主要是重复步骤b和c2~3次,依据测得的结果,取平均值。
点评:该题是高考中的常见题型,属于中等难度的试题。试题综合性强,难易适中,侧重对学生基础知识的巩固与训练,旨在考查学生灵活运用基础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也注重对学生答题能力的培养和方法指导,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该类试题是一类综合性较强的试题,如元素及化合物性质和社会生活,环境保护,化学计算等知识。它不仅可考察学生对化学知识的理解程度,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和思维方法,提升学生的学科素养。
本题难度:一般
4、选择题 下列关于研究物质性质的基本程序,排列顺序正确是(??)
a观察物质的外观性质,b实验和观察,c解释及结论,d预测物质的性质
A.bacd
B.abcd
C.adbc
D.dabc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
试题分析:研究物质性质的基本程序,应该是先用眼晴来观察物质的外观性质,再来预测物质的性质,通过实验和观察,来解释及结论。
本题难度:简单
5、填空题 (共16分)Ⅰ.(1)硫酸铜晶体的溶解度虽大,但溶解过程较慢,实验室常用热水配制以加快溶解速率,但常常会产生浑浊,请简要说明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如何才能用热水配制出澄清的较浓的CuSO4溶液____________________;
(2)稀Na2S溶液有一种臭鸡蛋气味,加入AlCl3溶液后,臭鸡蛋气味加剧,用离子方程式表示气味加剧过程所发生的化学反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Ⅱ.某烧碱样品中含有少量不与酸作用的可溶性杂质,为了测定其纯度,进行以下滴定操作:
A.将溶液转移至250 mL容量瓶中,加水至刻度线;
B.用移液管(或碱式滴定管)量取25.00 mL烧碱溶液于锥形瓶中并加几滴甲基橙作指示剂;
C.在天平上准确称取烧碱样品w g,在烧杯中加蒸馏水溶解;
D.将物质的量浓度为m mol?L-1的标准H2SO4溶液装入酸式滴定管,调整液面,记下开始刻度数为V1 mL;
E.在锥形瓶下垫一张白纸,滴定到终点,记录终点消耗酸的体积V2 mL。
回答下列问题:
(1)正确的操作步骤的顺序是(填写字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终点到达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若酸式滴定管没有用标准H2SO4润洗,对测定结果影响________,滴定前仰视读数滴定后俯视读数对测定结果影响________ ;(填“偏高”、“偏低”或“无影响”,其他操作均正确)。
(4)该烧碱的百分含量是________。
参考答案:.I、(1)Cu2++2H2O?本题解析:I、(1)硫酸铜是强酸弱碱盐,水解生成氢氧化铜。水解是吸热的,加热促进水解,所以会产生混浊。所以会抑制水解,可以将硫酸铜显溶解在稀硫酸中,然后再用热水稀释。
(2)硫化钠水解显碱性,氯化铝水解显酸性,二者相互促进,方程式为2Al3++3S2- +6H2O=2Al(OH)3↓+ 3H2S↑。
II、(1)考查滴定实验操作,正确的顺序是CABDE。
(2)碱能使甲基橙显黄色,所以终点时的现象是溶液有黄色变为橙色,且30S不恢复为原来的颜色。
(3)酸式滴定管没有用标准H2SO4润洗,则相当于稀释硫酸,则消耗硫酸的体积偏多,测定结果偏高。滴定前仰视读数,则读数偏大,滴定后俯视读数,则读数偏小,所以消耗硫酸的体积偏小,测定结果偏低。
(4)消耗硫酸的体积是(V2-V1)mL,所以25m溶液中氢氧化钠的物质的量是mol,所以总的氢氧化钠是
。因此烧碱的百分含量是
。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