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5-06-26 02:50:24
1、选择题 已知①2C(s)+O2(g)=2CO(g) △H1=-221.0kJ?mol-1?②2H2(g)+O2(g)=2H2O(g) △H2=-483.6kJ?mol-1,则制备半水煤气的反应C(s)+H2O(g)=CO(g)+H2(g)的△H为
A.+262.6kJ?mol-1
B.-131.3kJ?mol-1
C.-352.3kJ?mol-1
D.+131.3kJ?mol-1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①2C(s)+O2(g)
2CO(g) ΔH1=-221.0kJ·mol-1,②2H2(g)+ O2(g) 2H2O(g) ΔH2=-483.6 kJ·mol-1,(①-②)÷2得:C(s)+H2O(g)
CO(g)+H2(g),所以ΔH =(ΔH1-ΔH2)÷2=[-221.0kJ·mol-1-(-483.6kJ·mol-1)]÷2=131.3kJ·mol-1。
本题难度:一般
2、选择题 在反应:C+CO2=2CO中,可使反应速率增大的措施是
①增大压强?②升高温度?③通入CO2?④增加碳的量?⑤降低压强
A.①②③
B.②③④⑤
C.①②③④
D.②③④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①增大压强可使反应速率明显增大,故①正确;
②升高温度可加快反应速率,故②正确;
③增大CO2的浓度可加快反应速率,故③正确;
④增加碳的量不影响反应速率,故④错误;
⑤降低压强减小反应速率,故⑤错误。
故选A。
考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因素
点评:本题考查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题目难度不大,注意固体的量的多少对反应速率没有影响,但固体的表面积大小影响反应速率。
本题难度:简单
3、选择题 在由水电离出的c(H+)水·c(OH-)水=10-24的溶液中一定大量共存的离子组是
A.Fe2+、Na+、NO3-、Cl-
B.Ba2+、Na+、NO3-、Cl-
C.SO42-、SO32-、NH4+、Na+
D.Mg2+、Na+、Br-、AlO2-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困难
4、选择题 下列变化中,必须加入氧化剂才能发生的是( )
A.SO2→S
B.SO32—→SO2
C.HCO3—→CO32—
D.Cl—→Cl2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加入氧化剂才能发生说明原物质是还原剂,也就是化合价升高的变化,A项化合价降低,B项化合价不变,C项化合价没有变化;D项化合价升高;故选D。
考点:考查氧化剂、还原剂的概念。
点评:属于简单题。
本题难度:一般
5、选择题 下列实验操作都能够达到预期目的是
①.滴加银氨溶液并加热检验甲酸中有无甲醛
②.可以采用多次盐析或多次渗析的方法分离、提纯蛋白质
③.通入澄清石灰水检验SO2气体中混有CO2
④.滴入酚酞溶液确定纯碱中有无烧碱
⑤.用米汤直接检验食用盐中是否含有碘元素
⑥.往溶液中加入氢氧化钠溶液并加热,生成使湿润红色石蕊试纸变蓝的有刺激性气味气体,证明原溶液含有铵盐.
A.①④⑥
B.②⑤⑥
C.②⑥
D.④⑤⑥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分析:①甲酸和甲醛都含有醛基,不能用银氨溶液鉴别;
②蛋白质属于胶体,难溶于饱和盐溶液,不能透过半透膜;
③SO2和CO2都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④纯碱溶液呈碱性;
⑤食盐中的碘元素以碘酸钾的形式存在;
⑥使湿润红色石蕊试纸变蓝的有刺激性气味气体为氨气.
解答:①甲酸和甲醛都含有醛基,不能用银氨溶液鉴别,应先将二者分离后才能鉴别,故①错误;
②蛋白质属于胶体,难溶于饱和盐溶液,不能透过半透膜,可用多次盐析或多次渗析的方法分离、提纯蛋白质,故②正确;
③SO2和CO2都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应先通过酸性高锰酸钾溶液后再通过澄清石灰水,故③错误;
④纯碱溶液呈碱性,用酚酞无法鉴别纯碱与烧碱,故④错误;
⑤食盐中的碘元素以碘酸钾的形式存在,只有碘单质和淀粉发生颜色反应,故⑤错误;
⑥使湿润红色石蕊试纸变蓝的有刺激性气味气体为氨气,则原溶液含有铵盐,故⑥正确.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物质的分离、提纯和鉴别方案的设计,题目难度中等,本题注意把握常见物质的性质,根据性质的异同选择实验方案.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