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5-06-25 21:32:02
1、实验题  氯化铁是常见的水处理剂,利用废铁屑可制备无水氯化铁。实验室制备装置和工业制备流程图如下:
已知:(1)无水FeCl3的熔点为555 K、沸点为588 K。
(2) 废铁屑中的杂质不与盐酸反应
(3)不同温度下六水合氯化铁在水中的溶解度如下:
| 温度/℃ | 0 | 20 | 80 | 100 | 
| 溶解度(g/100 g H2O) | 74.4 | 91.8 | 525.8 | 535.7 | 
参考答案:(1)把亚铁离子全部氧化成三价铁离子?(2分)
(2)装置A中不产生气泡或量气管和水准管液面不变(其他合理答案也给分)(2分)
(3)盐酸(1分)?蒸发浓缩、冷却结晶(1分)
(4)2Fe2+ + Cl2 = 2Fe3+?(2分)
(5)Fe2Cl6(2分)
(6)① 溶液由蓝色变无色,且半分钟内不变色(2分)
②
(2分)
本题解析:(1)根据实验装置和操作步骤可知,实验室制备无水FeCl3,是利用铁与盐酸反应生成FeCl2,然后把FeCl2氧化成FeCl3,先制得FeCl3·6H2O晶体,再脱结晶水制得无水FeCl3。烧杯中足量的H2O2溶液是作氧化剂,把亚铁离子全部氧化成三价铁离子;
(2)铁与盐酸反应完全时,不再产生氢气,所以装置A中不产生气泡或量气管和水准管的液面不再变化,此时,可将A中FeCl2溶液放入烧杯中进行氧化。
(3)从FeCl3溶液制得FeCl3?6H2O晶体的操作步骤是:蒸发浓缩、冷却结晶、过滤、洗涤、干燥.
(4)从工业制备流程图分析可知,反应炉中进行的反应是 2Fe + 3Cl2 = 2FeCl3,因此,进入吸收塔中的尾气是没有参加反应的氯气,在吸收塔中氯气被吸收剂吸收,反应后生成2FeCl3溶液,所以吸收剂应是2FeCl2溶液,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2Fe2+ + Cl2 = 2Fe3+。
(5)捕集器收集的是气态FeCl3,FeCl3的相对分子质量是162.5,由相对分子质量为325的铁的氯化物可以推出,当温度超过673 K时,二分子气态FeCl3可以聚合生成双聚体Fe2Cl6。(备注:FeCl3属共价型化合物,能溶于乙醚、丙酮等有机溶剂,在673K蒸气中有双聚体,1023K以上分解为单分子)。
(6)①称取m g无水氯化铁样品,溶于稀盐酸,配制成100mL溶液;取出10.00mL,加入稍过量的KI溶液,充分反应后,滴入几滴淀粉溶液,此时溶液呈蓝色,用?Na2S2O3溶液滴定,滴入最后一滴Na2S2O3溶液,锥形瓶内的溶液由蓝色变为无色,且半分钟内不变色。所以滴定终点的现象是:溶液由蓝色变为无色,且半分钟内不变色。
② 求样品中氯化铁的质量分数
由反应:2Fe3+ + 2I - = 2Fe2+ + I2;? I2+2S2O32-═2I-+S4O62-;可得关系式:
 2Fe3+? —? I2 —? 2S2O32-
 1? 1
 n? cV×10-3?
求得n(Fe3+) = cV×10-3 mol,?则样品中氯化铁的质量分数为:
ω(Fe3+) = cV×10-3 mol×10×162.5g/mol×100% = 
本题难度:困难
2、填空题  (6分)下列物质的转化或分离是用哪种方法实现的?
A.溶解
B.裂解
C.分馏
D.裂化 E、干馏
F、蒸馏? G、电解? H、过滤? I、萃取
请将所选方法的字母代号填在横线上(每一项只填写一种最主要的方法)。
(1)把煤转化为焦炉气、煤焦油和焦炭等?
(2)从原油中分离出汽油、煤油、柴油等?
(3)将海水淡化?
(4)除去粗盐溶液中的泥沙?
(5)从海水得到的无水MgCl2中提取金属镁?
(6)海水提溴获得的溴水中,提取溴单质?
参考答案:(1)E (2)C (3)F?(4)H?(5)G?(6)I?(各1分)
本题解析:(1)煤通过干馏转化为焦炉气、煤焦油和焦炭等,答案选E。
(2)汽油、煤油、柴油等沸点不同,分馏即可,答案选C。
(3)通过蒸馏将海水淡化,答案选F。
(4)泥沙不溶于水,过滤即可,答案选H。
(5)镁是活泼的金属,需要通过电解法冶炼,答案选G。
(6)单质溴易容早有机溶剂中,萃取即可,答案选I。
本题难度:一般
3、实验题  某化学研究性学习小组探究Fe3+和SO32-之间发生的反应。
(1)取5mLFeCl3浓溶液于试管中,逐滴加入Na2SO3浓溶液,观察到溶液颜色由黄色变为红棕色,继续加入Na2SO3浓溶液至过量,溶液颜色加深,最终变为红褐色。无气泡产生,无沉淀生成。这种红褐色液体是___________________。
(2)除了观察到以上的现象外,有成员提出了另一种可能: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研究性学习小组设计了两种实验方案证明发生了氧化还原反应。请把实验方案补充完整:
方案一:检验溶液中含有Fe2+证明发生了氧化还原反应
方案二:检验溶液中含有?证明发生了氧化还原反应
实验用品:0.1mol/L BaCl2、3mol/L盐酸、0.1mol/LKMnO4(H+)、氯水、20%KSCN、0.5mol/LKI;试管若干、胶头滴管若干
Ⅰ预处理:将(1)中获得的混合物放在如图装置中处理足够时间。
Ⅱ检验过程
| 操?作 | 现象及结论 | 
| 基于方案一: | ? | 
| 基于方案二: | ? | 
参考答案:(1)Fe(OH)3胶体?(2)2Fe3++SO32-+H2O=2Fe2++SO42-+2H+?(3)SO42-
操作
现象及结论
基于方案一:取少量烧杯中的溶液于试管中,滴加20℅KSCN溶液,再加入适量氯水。
溶液开始不变色,加入氯水后变红色,证明溶液含有Fe2+
基于方案二:取少量烧杯中的溶液于试管中,加入足量3mol/L的盐酸,再滴加0.1mol/L BaCl2溶液。
溶液加盐酸时产生刺激性气体,当加入BaCl2有白色沉淀生成,证明含有SO42-
本题解析:(1)FeCl3是强酸弱碱盐,水解使溶液显酸性; Na2SO3是强碱弱酸盐水解使溶液显碱性。当二者混合时,对彼此的水解起到了促进作用,所以产生了红褐色的氢氧化铁胶体。(2)如果二者混合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则反应的两种方程式是:2Fe3++SO32-+H2O=2Fe2++SO42-+2H+。在该反应中氧化剂Fe3+生成还原产物Fe2+;还原剂SO32-氧化为氧化产物SO42-。所以证明发生了氧化还原反应可以通过检验溶液中含有Fe2+或检验溶液中含有SO42-。方案一:利用Fe3+遇到SCN-产生血红色溶液,而Fe2+遇到SCN-不会发生反应,Fe2+遇到氯水被氧化为Fe3+后产生血红色溶液。来检验溶液中含有Fe2+。方案二:向溶液中加入足量3mol/L的盐酸使SO32-转化为SO2气体溢出,再滴加0.1mol/L BaCl2溶液,若产生白色沉淀,就证明含有SO42-。3+和SO32-之间发生的反应的原理。
本题难度:一般
4、选择题  为除去CO2气体中混有少量杂质SO2气体,应选用的试剂是
A.Na2CO3溶液
B.饱和NaHCO3溶液
C.NaOH溶液
D.Ba(OH)2溶液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为除去CO2气体中混有少量杂质SO2气体,应选用的试剂是饱和碳酸氢钠溶液,B正确。其余选项也都能和CO2反应,不正确,答案选B。
点评:该题是中等难度的试题,也是高考中的常见题型,侧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该题学生需要明确的是在解答物质分离提纯试题时,选择试剂和实验操作方法应遵循三个原则: 1.不能引入新的杂质(水除外),即分离提纯后的物质应是纯净物(或纯净的溶液),不能有其他物质混入其中;2.分离提纯后的物质状态不变;3.实验过程和操作方法简单易行,即选择分离提纯方法应遵循先物理后化学,先简单后复杂的原则。
本题难度:简单
5、选择题  有关化学实验的下列操作中,错误的是(  )
A.蒸馏操作时,冷凝水从冷凝管的下口进,上口出
B.过滤操作中,漏斗下口与烧杯内壁相接触,玻璃棒与三层滤纸的地方接触
C.用托盘天平可以准确称量至0.1g
D.用胶头滴管向试管滴液体时,滴管尖端与试管内壁相接触
参考答案:A.蒸馏操作时,冷凝水从冷凝管的下口进,上口出,冷却水可充满冷凝管,效果好,故A正确;
B.由过滤操作中的三靠可知,漏斗下口与烧杯内壁相接触,玻璃棒与三层滤纸的地方接触,故B正确;
C.托盘天平的感量为0.1g,则用托盘天平可以准确称量至0.1g,故C正确;
D.用胶头滴管向试管滴液体时,胶头滴管应悬空正放,若滴管尖端与试管内壁相接触,可能造成误差或试剂污染,故D错误;
故选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