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化学知识点总结《炔烃的性质》高频试题特训(2020年最新版)(五)

时间:2021-06-11 06:27:46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事业编教师公务员等考试资料40G

1、选择题  等质量的下列烃,分别完全燃烧时,消耗氧气的量最多的是
A.甲烷
B.乙烯
C.苯
D.甲苯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等质量的烃完全燃烧,若烃中含有的H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大,消耗的氧气最多,选项中甲烷含H的质量分数最大,所以选A。


本题难度:简单



2、实验题  乙酰基二茂铁是常用的汽油的抗震剂,由二茂铁合成乙酰基二茂铁的原理如下:


其实验步骤如下:
步骤1:如图Ⅰ所示,取1 g二茂铁与3 mL乙酸酐于装置中,开通搅拌器,慢慢滴加85%磷酸1 mL,加热回流5 min。
步骤2:待反应液冷却后,倒入烧杯中加入10 g碎冰,搅拌至冰全部融化,缓慢滴加NaHCO3溶液中和至中性,置于冰水浴中15 min。抽滤,烘干,得到乙酰基二茂铁粗产品。
步骤3:将乙酰基二茂铁粗产品溶解在苯中,从图Ⅱ装置的分液漏斗中滴下,再用乙醚淋洗。
步骤4:将其中一段时间的淋洗液收集,并进行操作X,得到纯净的针状晶体乙酰基二茂铁并回收乙醚。
(1)步骤2中的抽滤操作,除烧杯、玻璃棒外,还必须使用属于硅酸盐材质的仪器有?
(2)步骤2中不需要测定溶液的pH就可以判断溶液接近中性,其现象是?
(3)步骤3将粗产品中杂质分离实验的原理是?
(4)步骤4中操作X的名称是?,该操作中不能使用明火的原因是?
(5)为确定产品乙酰基二茂铁中是否含有杂质二乙酰基二茂铁(),可以使用的仪器分析方法是?


参考答案:
(1)布氏漏斗、抽滤瓶
(2)滴加NaHCO3溶液不再产生气泡
(3)不同物质在扩散剂中扩散的速率不同
(4)蒸馏?乙醚易挥发且易燃
(5)质谱法或核磁共振氢谱


本题解析:(1)抽滤需使用的仪器有:布氏漏斗、抽滤瓶、胶管、抽气泵、滤纸、烧杯、玻璃棒等。其中属于硅酸盐材质的布氏漏斗、抽滤瓶、烧杯、玻璃棒。(2)碳酸氢钠溶液与酸不产生气体时即接近中性。(3)步骤3利用不同物质在扩散剂中扩散速率不同进行物质的分离。(4)步骤4将淋洗液蒸馏得到产品并回收乙醚,因乙醚易挥发且易燃,不能使用明火。(5)乙酰基二茂铁和二乙酰基二茂铁相对分子质量不同,可用质谱法测定相对分子质量;乙酰基二茂铁和二乙酰基二茂铁中氢原子环境不同,可分析核磁共振氢谱图判断其中是否含有杂质。


本题难度:一般



3、选择题  下列实验操作可以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
实验目的
实验操作
A
鉴别纯棉织品和人造纤维织品
用灼烧方法观察是否有烧焦羽毛气味
B
检验淀粉水解产物的还原性
取少量淀粉溶液,与稀硫酸共热后再加入银氨溶液,水浴加热,观察是否出现银镜
C
除去乙酸乙酯中混有的少量乙酸
加入足量饱和Na2CO3溶液,振荡,静置,分液,取出上层液体
D
检验氯仿中的氯元素
取少量氯仿加入硝酸银溶液,观察是否出现白色沉淀
?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A、棉织品中的主要成分是纤维素,人造纤维是用木材、草类的纤维经化学加工制成的粘胶纤维,而蛋白质灼烧才能产生具有烧焦羽毛的气味,因此不能鉴别棉织品和人造纤维,A不正确;B、淀粉水解是在酸性条件下完成的,而葡萄糖发生银镜反应是在碱性条件下完成的,因此在加入新制的银氨溶液之前需要先加入氢氧化钠溶液检验,B不正确;C、乙酸乙酯不溶于水,也不与碳酸钠溶液反应。碳酸钠可以吸收乙酸,因此可以用饱和碳酸钠溶液除去乙酸乙酯中的乙酸,C正确;D、氯仿是非电解质,与硝酸银溶液不反应,无法检验氯仿中的氯元素,D不正确,答案选C。


本题难度:一般



4、计算题  (10分)已知1mol烯烃A完全燃烧需要3mol氧气。某烃B是A的同系物,在常温常压下,10mL气态烃B跟50mL足量氧气混合并点燃,完全反应后恢复到原来状态,测得剩余气体体积为30mL。求:
(1)烃A的化学式为?(不写计算过程);
(2)通过计算确定烃B的化学式和它所有可能的结构简式。(写计算过程)


参考答案:(1)C2H4?(2)C4H8?CH2=CH—CH2—CH3、CH3—CH=CH—CH3、CH2=C(CH3)2


本题解析:(1)根据烯烃的燃烧通式CnH2n+3n/2O2=nCO2+nH2O可知,1mol烯烃燃烧需要3n/2molO2,由题意的n=2,故其分子式为C2H4。
(2)烃B是A的同系物,所以B也是烯烃。因为体积之比是物质的量之比,所以
CnH2n+3n/2O2=nCO2+nH2O
1? 3n/2? n
10? 15n? 10n
因此有50-15n+10n=30,解得n=4。所以B的化学式为C4H8。其中属于烯烃的有CH2=CH—CH2—CH3、CH3—CH=CH—CH3、CH2=C(CH3)2。


本题难度:一般



5、选择题  下列实验能获得成功的是
A.向乙酸乙酯中加入足量的30% NaOH溶液,在加热的条件下观察酯层的消失
B.乙醇与浓硫酸混合,加热至140℃制取乙烯
C.向2 mL的甲苯中加入3滴KMnO4酸性溶液,用力振荡,观察溶液颜色褪去
D.1 mol·L-1 CuSO4溶液2 mL和0.5 mol·L-1 NaOH溶液2mL混合后加入40%的乙醛溶液0.5mL,加热煮沸观察砖红色沉淀的生成


参考答案:AC


本题解析:在氢氧化钠溶液中乙酸乙酯的水解反应能完全进行到底,A正确;B不正确,应该是加热到170℃;甲苯能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C正确;D中氢氧化钠是不足的,和乙醛反应得不到红色沉淀,D不正确,答案选AC。
点评:该题是高考中的常见题型,属于中等难度的试题。试题难易适中,基础性强。有利于培养学生规范严谨的实验设计能力,也有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学科素养。


本题难度:一般




首页 上页 4 5 6 下页 尾页 5/10/10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考试资料40G
【省市县地区导航】【考试题库导航】
 ★ 高考省级导航 ★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 高考信息汇总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题库 ★ 
 ★ 高考题库 ★ 

电脑版  |  手机版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