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1-02-18 07:09:59
1、实验题 (12分)实验室里需要纯净的氯化钠溶液,但手边只有混有硫酸钠、碳酸氢铵的氯化钠。某学生设计了如下方案:
如果此方案正确,那么:
(1)操作①可选择_________?或_________仪器。
(2)操作②是否可改为加硝酸钡溶液?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进行操作②后,如何判断SO已除尽,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操作③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为什么不先过滤后加碳酸钠溶液?理由是___________。
(5)操作④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蒸发皿坩埚
(2)改用Ba(NO3)2会使溶液中引入新的杂质离子NO,以后操作中无法除去
(3)取上层清液加入BaCl2溶液,若无沉淀说明SO已除尽
(4)除去过量的Ba2+?减少一次过滤操作
(5)除去溶解在溶液中的CO2
本题解析:(1)固体加热应该有坩埚。
(2)除杂是不能在引入新的杂质,而改用Ba(NO3)2会使溶液中引入新的杂质离子NO,以后操作中无法除去,因此不能改为加硝酸钡溶液。
(3)判断SO已除尽,方法是继续加入氯化钡溶液,即取上层清液加入BaCl2溶液,若无沉淀说明SO
已除尽。
(4)由于溶液中还有钡离子,所以加入碳酸钠的目的是除去过量的Ba2+。不先过滤后加碳酸钠溶液的原因是可以减少一次过滤操作。
(5)加入盐酸酸化时,会生成CO2气体。而溶液中有溶解的CO2,所以加热煮沸的目的是除去溶解在溶液中的CO2。
本题难度:一般
2、实验题 在6个集气瓶里分别盛有Cl2、N2、O2、CO2、NO2、NO等气体,试用最简单方法把它们鉴别出来。
答:__? __。
参考答案:观察颜色,呈黄绿色的气体为Cl2,呈红棕色气体为NO2;将剩下的四瓶气体打开瓶盖,瓶口呈红棕色,则原气体为NO,再将火星的木条伸入剩余的3瓶气体,能使木条复燃的是O2;剩余的两种气体通入石灰水中,能使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是CO2,不是变浑浊的是N2。
本题解析:氯气是黄绿色气体,二氧化氮是红棕色气体,可利用氯气和二氧化氮的颜色先鉴别出氯气和二氧化氮,NO遇空气迅速转变为红棕色;O2可使带余烬的木条复燃;CO2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并能使燃着的木条熄灭;N2能使燃着的木条熄灭。利用这些特性可把剩余的四种气体区别开。
本题难度:一般
3、选择题 乙烯中混有SO2气体,欲除去SO2,得到较纯净的乙烯,最好依次通过下列哪组试剂的洗气瓶(? )
A.酸性KMnO4溶液、浓H2SO4
B.溴水、浓H2SO4
C.浓H2SO4、酸性KMnO4溶液
D.NaOH溶液、浓H2SO4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乙烯和SO2均能被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氧化,也都能和溴水反应。但乙烯不能和碱液反应,所以欲除去SO2,得到较纯净的乙烯,最好依次通过NaOH溶液(出去SO2)、浓H2SO4(干燥乙烯),答案选D。
点评:在解答物质分离提纯试题时,选择试剂和实验操作方法应遵循三个原则: 1.不能引入新的杂质(水除外),即分离提纯后的物质应是纯净物(或纯净的溶液),不能有其他物质混入其中;2.分离提纯后的物质状态不变;3.实验过程和操作方法简单易行,即选择分离提纯方法应遵循先物理后化学,先简单后复杂的原则。
本题难度:简单
4、选择题 下列对实验现象的解释与结论正确的是
编号 | 实验操作 | 实验现象 | 解释与结论 |
A | 向某溶液中加入BaCl2溶液 | 有白色沉淀产生 | 生成了难溶于水的BaSO4, 该溶液中一定含有SO42- |
B | 向鸡蛋清溶液中, 加入饱和(NH4)2SO4溶液 | 有白色沉淀产生 | 蛋白质发生了盐析 |
C | 向甲苯中滴入少量浓溴水, 振荡,静置 | 溶液分层,上层呈橙红色,下层几乎无色 | 甲苯和溴水发生取代反应, 使溴水褪色 |
D | 向蔗糖中加入浓硫酸 | 变黑,放热,体积膨胀,放出刺激性气体 | 浓硫酸具有吸水性和强氧化性, 反应中生成C、SO2和CO2等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A项AgNO3等产生同样现象,故A错;C项中甲苯使溴水褪色是萃取;向蔗糖中加入浓硫酸变黑,体现浓硫酸的脱水性,D错。 本题难度:一般 5、选择题 下列物质的检验,其结论一定正确的是(? )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选项A中含有银离子或SO32-也有此现象,A项错误;B选项中还可能含有HSO3-和HCO3-;亚硫酸钠部分氧化成硫酸钠,加入盐酸产生气体,加入氯化钡产生沉淀,C选项正确;Cl2、Br2、O3等都能使湿润的淀粉碘化钾试纸变蓝,D项错误。 本题难度:一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