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化学知识点总结《物质组成与性质实验方案的设计》高频考点特训(2020年练习版)(二)

时间:2021-02-18 04:55:22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事业编教师公务员等考试资料40G

1、简答题  美国科学家理查德一海克和日本科学家根岸英一、铃木彰因在研发“有机合成中的钯催化的交叉偶联”而获得2010年度诺贝尔化学奖.有机合成常用的钯/活性炭催化剂,长期使用催化剂会被杂质(如:铁、有机物等)污染而失去活性,成为废催化剂,需对其再生回收.一种由废催化剂制取氯化钯的工艺流程如下:

(1)废钯催化剂经烘干后,再在700℃的高温下焙烧,焙烧过程中需通入足量空气的原因是______;甲酸还原氧化钯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
(2)钯在王水(浓硝酸与浓盐酸按体积比1:3)中转化为H2PdCl4,硝酸还原为NO,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
(3)钯精渣中钯的回收率高低主要取决于王水溶解的操作条件,已知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和王水用量对钯回收率的影响如图1~图3所示,则王水溶解钯精渣的适宜条件(温度、时间和王水用量)为______、______、______.

(4)加浓氨水时,钯转变为可溶性[Pd(NH3)4]2+,此时铁的存在形式是______(写化学式).
(5)700℃焙烧1的目的是:______;550℃焙烧2的目的是:______.


参考答案:废钯催化剂经烘干后,再在700℃的高温下焙烧,Fe、Pd、有机物被氧气氧化生成氧化物,向氧化物中加入甲酸,甲酸和氧化铁反应生成盐和水,PdO和甲酸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Pd,滤渣中含有Pd、SiO2,二氧化硅不溶于王水,但Pd能溶于王水生成溶液,同时生成气体,加入浓氨水调节溶液PH沉淀铁离子,得到溶液中中加入盐酸酸析得到沉淀Pd(NH3)2Cl2 ,通过脱氨等一系列操作得当氯化钯.
(1)废钯催化剂中含有碳单质,碳和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碳,为了使碳充分燃烧,要通入过量空气;钯被氧气氧化生成PdO,PdO和HCOOH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Pd、CO2和H2O,反应方程式为PdO+HCOOH=Pd+CO2↑+H2O,
故答案为:使活性炭充分燃烧而除去;PdO+HCOOH=Pd+CO2↑+H2O;
(2)在反应中Pt元素的化合价变化为0→+4,1个Pt原子的变化数为4,N元素的化合价变化为+5→+2,1个N原子的变化数为3,则为保证化合价升降数相等,然后根据Pt原子个数相等,由N原子,Cl原子守恒,然后再根据原子守恒配氢和氧元素,得3Pt+4HNO3+18HCl═3H2PtCl6+4NO↑+8H2O,
故答案为:3Pt+4HNO3+18HCl═3H2PtCl6+4NO↑+8H2O;
(3)根据图象知,温度越高钯回收率越大,反应时间越长钯回收率越大,钯精渣与王水的质量比越大钯回收率越大,但90℃左右时温度再高钯回收率增大不大;8h后,随着时间的增长,钯回收率增大不大;当钯精渣与王水的质量比为1:8后,再增大钯精渣和王水的质量比,但钯回收率不大,所以适宜条件是80~90℃(或90℃左右)、反应时间约为8h、钯精渣与王水的质量比为1:8,
故答案为:80~90℃(或90℃左右);反应时间约为8h;钯精渣与王水的质量比为1:8;
(4)加浓氨水时,钯转变为可溶性[Pd(NH3)4]2+,碱性溶液中铁离子钡沉淀为氢氧化铁,故答案为:Fe(OH)3;
(5)在700℃的高温下焙烧,C、Fe,有机物被氧气氧化生成氧化物,除去活性炭和有机物;550℃焙烧2的目的是脱氨将Pd(NH3)2Cl2变化为PdCl2,
故答案为:除去活性炭和有机物;脱氨将Pd(NH3)2Cl2变化为PdCl2.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实验题  20.6gNH4HCO3和NaHSO3的干燥粉状混合物,用加热分解的实验方法来测定NH4HCO3的质量分数。已知:NaHSO3加热时会产生SO2。根据下图所示的仪器和所盛试剂填空:

(1)按照气流由左→右的方向连接仪器的顺序(用a~h表示)为____________________。
(2)仪器B的名称为_________,E装置中放碱石灰的仪器名称为________,A和E装置中都用到的仪器名称为__________。
(3)D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C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若C瓶中溶液颜色有变化,则测定结果可能会偏__________。
(5)B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agfedbch?(2)洗气瓶,U形管,铁架台
(3)除去SO2,以防止SO2对测定结果造成影响
(4)检验SO2是否被吸收完全?高?(5)吸收水蒸气?(每空2分,共16分)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3、实验题  (16分)溴水和氯化铁溶液均是中学化学实验中的常用试剂,浓度较小时,溶液均呈黄色。在探究铁的化合物相互转化时,进行下列实验。
实验操作:向足量20 mL的FeSO4溶液中,滴入几滴浓溴水,振荡。
实验现象:溶液由浅绿色变成黄色。
(1)对该实验现象的解释:
①如果发生了化学反应,则使溶液呈黄色的微粒是?(填化学式,下同);
②如果未发生化学反应,则使溶液呈黄色的微粒是?
(2)通过进一步实验,可证明Br2水和FeSO4溶液是否发生反应。下列是设计的一些实验方案和预测。请填空:

?
操作
预期现象及结论
方案1
取少量黄色溶液,加入NaOH溶液
如果生成红褐色沉淀,则说明发生了反应
方案2
取少量黄色溶液,加入淀粉碘化钾溶液
如果溶液变蓝色,则说明未发生反应
方案3
取少量黄色溶液,加入四氯化碳,振荡
如果下层溶液呈橙红色,则说明:
?
①方案1是否合理??(填“合理”或“不合理”)。
方案2中,由于存在反应?(用离子方程式表示),所以预测结论不正确。
②请你另外设计一个合理方案,证明已经反应。将有关内容填入下表。
实验操作
预期现象及结论
解释现象的离子方程式
?
?
?


参考答案:(16分)
(1)①Fe3+?(2分)?②Br2?(2分)
(2)未发生反应(2分)
①不合理?(2分)? 2 Fe3+ + 2 I-="=" 2 Fe2+?+ I2?(2分)
②(6分)
实验操作
预期现象及结论
解释现象的离子方程式
取少量黄色溶液,
滴加KSCN溶液
溶液变为红色,则说明发生了反应
Fe3++ 3SCN-=Fe(SCN)3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4、选择题  下列实验不能达到预期目的的是

代号
实?验
实验目的
A
Cl2、Br2分别与H2反应
比较氯与溴的非金属性强弱
B
同温下测定相同浓度的Na2CO3,
和Na2SO4溶液的酸碱性
比较硫酸与碳酸的酸性强弱
C
AlCl3、MgCl2溶液中通人过量氨气
比较镁与铝单质的还原性强弱
D
同温下用同一电路分别测定同浓度的
盐酸和某一元酸溶液导电能力
比较该一元酸与盐酸酸性的强弱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非金属性越强,其单质与氢气的化合就越容易,A能够达到实验目的;非金属性越弱,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酸性就越弱,相应的钠盐就越容易水解,碱性就越强,所以选项B可以达到目的;金属性强弱和金属阳离子与氨水的反应无关系,C不正确;酸越强,在相同条件下溶液的导电性就越强,则选项D也能达到目的,答案选C。
点评:该题是高考中的常见题型,属于中等难度的试题。试题综合性强,在注重对学生基础知识巩固和训练的同时,侧重对学生解题能力的培养和方法的指导与训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和规范严谨的实验设计能力。该题的关键是明确金属性和非金属性的判断依据,然后结合题意灵活分析、判断即可。


本题难度:简单



5、选择题  下列实验装置与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A.①④⑤
B.②③⑧
C.④⑥
D.⑤⑦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考试资料40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