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0-08-13 05:26:04
1、选择题 一定条件下反应N2(g)+3H2(g)2NH3(g )在10L的密闭容器中进行,测得2min内,N2的物质的量由
20mol减小到8mol,则2min内N2的反应速率为
[? ]
A.1.2mol/(L·min)
B.1mol/(L·min)
C.0.6mol/(L·min)
D.0.4mol/(L·min)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2、选择题 一定温度下,有可逆反应:2A(g)+2B(g)C(g)+3D(g)ΔH<0。现将2molA和2molB充入体积为V的甲容器,将2molC和6molD充入乙容器并使乙容器在反应开始前的体积为2V(如图所示),保持反应过程中两容器的温度与起始时相同。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乙两容器中的反应达到化学平衡时,C的体积分数相等
B.甲、乙两容器中的反应达到化学平衡时,两容器内压强不相等
C.向甲容器中再充入2molA和2molB,平衡后甲中物质C的浓度不变
D.向乙容器中再充入2molC和6molD,平衡后乙中物质C的浓度为原来的2倍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对于等体积反应来说,在恒温恒容或恒温恒压下,当起始投料量成比例时,达到平衡时互为等效平衡,平衡的结果为体系内各组分的百分含量相同;对于反应2A(g)+2B(g)C(g)+3D(g)为等体积反应,且2molC和6molD充入乙容器相当于4molA和4molB充入,与2molA和2molB充入体积为V的甲容器的起始投入物质的量成2倍关系,互为等效平衡;
本题难度:一般
3、选择题 把3.0mol M和2.5mol N混合于2.0L的恒容密闭容器中,发生反应
3M (g) + N (g) xP (g) +2Q (g),5min反应达到平衡,已知M的转化率为50%,P的反应速率为0.15mol·L-1·min-1,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方程式中x=2
B.达平衡后,容器内压强是反应起始时的2倍
C.向容器中再充入3.0molM和2.5molN,达新平衡时Q 的体积分数减小
D.容器内混合气体的密度不再变化和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不再变化均可作为达到平衡状态的标志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P的反应速率为0.15mol·L-1·min-1,则生成P是0.15mol·L-1·min-1×2L×5min=1.5mol。M的转化率为50%,则消耗M是1.5mol,所以x=3,A不正确。平衡时MNPQ的物质的量分别是1.5mol、2.0mol、1.5mol、1.0mol,所以达平衡后,容器内压强是反应起始时的,B不正确。向容器中再充入3.0molM和2.5molN,相当于增大压强,破坏向逆反应方向移动,所以Q 的体积分数减小,C正确。密度是混合气的质量和容器容积的比值,在反应过程中质量和容积始终是不变的,所以选项D不正确。答案选C。
本题难度:一般
4、选择题 下列事实不能用勒夏特列原理解释的是
A.配制氯化铁溶液时,加入少量稀盐酸
B.配制氯化亚铁溶液时,加入少量铁屑
C.在含有酚酞的氨水中加入少量NH4Cl,溶液颜色会变浅
D.在硫酸铜饱和溶液中加入一块胆矾,晶体外形变规则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如果改变影响平衡的1个条件,平衡就向能够减弱这种改变的方向进行,中这就是勒夏特列原理,该原理适用于所有的平衡体系。A、氯化铁溶于水,铁离子水解,所以配制氯化铁溶液时,加入少量稀盐酸的目的是抑制铁离子水解,A不符合题意;B、亚铁离子极易被氧化生成铁离子,所以配制氯化亚铁溶液时,加入少量铁屑的目的是防止亚铁离子被氧化,与平衡无关系,B符合题意;C、氨水中存在电离平衡,因此在含有酚酞的氨水中加入少量NH4Cl溶液会抑制氨水的电离,溶液的碱性降低颜色会变浅,C不符合题意;D、硫酸铜溶于水存在溶解平衡,因此在硫酸铜饱和溶液中加入一块胆矾,晶体外形变规则,D不符合题意,答案选B。
本题难度:一般
5、选择题 在一密闭容器中进行如下反应:2SO2(气)+O2(气)2SO3(气),已知反应过程中某一时SO2、O2、SO3,的浓度分别为0.2mol/L、0.1mol/L、0.2mol/L,当反应达平衡时,可能存在的数据是
A.SO2为0.4mol/L、O2为0.2mol/L
B.SO3为0.4mol/L
C.SO2、S03均为0.15mol/L
D.SO2为0.25mol/L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可逆反应的特点是不可能进行到底。即反应物不可能完全转化为生成物,生成物也不可能完全转化为反应物。A若SO2为0.4mol/L则SO3为0 mol/L。错误。B SO3为0.4mol/L则SO2为0mol/L,错误。C 若SO2、S03均为0.15mol/L ,则硫原子不符合质量守恒定律,错误。D若SO2为0.25mol/L,则O2为0.125mol/L。SO3为0.15m mol/L。符合可逆反应的特点,正确。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