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0-07-07 23:53:35
1、选择题 在元素周期表中短周期的X和Y两种元素可组成化合物XY3,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XY3晶体一定是分子晶体
B.XY3中各原子的最外层一定满足8电子的稳定结构
C.X和Y一定不属于同一主族
D.Y原子序数为m,X原子序数可能是m±4或m+6 或m+8等
2、填空题 A、B、C、D、E是五种原子序数依次递增的短周期元素,已知:其中只有一种是金属元素;A和D元素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相同,C、E同主族,且E元素原子质子数是C元素原子质子数的2倍;B的最外层电子数是电子层数的两倍;C、A可形成两种常见的液态化合物甲和乙,且相对分子质量乙比甲大16。
(1)E元素的名称为:?;D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为?。
(2)化合物乙中含有的化学键是?(填“极性共价键”或“非极性共价键”)。
(3)A单质与B、C形成的化合物可合成一种新型汽车动力燃料甲醇。
已知CO(g)+1/2O2(g)=CO2(g)
ΔH=-283 kJ/mol
H2(g)+1/2O2(g)===H2O(g)?ΔH=-242 kJ/mol
CH3OH(g)+3/2O2(g)=CO2(g)+2H2O(g)
ΔH=-651 kJ/mol
写出A与所选化合物合成甲醇的热化学方程式:?。
(4)EC2与C、D形成的化合物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3、选择题 下表列出的是部分元素的原子序数,有关该表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9 | 10 | 11 |
| 17 | 18 | 19 A.每一横行元素原子的电子层数都不相同 B.每一纵行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都不相同 C.中间的纵行元素很不容易与其他元素化合 D.左边纵行元素的金属性很强 |
构成物质的微粒:
?
构成物质的粒子有分子、原子、离子
分子:能够独立存在并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微粒。
原子: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离子:带电荷的原子或原子团。
原子的构成:
?
(1)在原子中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决定元素种类质子数(核电荷数)
(2)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
(3)三决定:质子数决定元素种类
? 最外层电子数决定化学性质
? ?原子核决定原子的质量
(4)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
说明:最外层电子数相同其化学性质不一定都相同(Mg,He最外层电子数为2);最外层电子数不同其化学性质有可能相似(He,Ne均为稳定结构)
原子、分子、离子的区别与联系:
区别:
离子是原子或原子团由于得失电子而形成的带电微粒。
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
分子是物质中保持原物质的一切化学性质、能够独立存在的最小微粒。
联系:
分子是由原子组成的。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再分,原子不可再分。分子是独立存在而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原子、分子、离子的表示方法:
原子通常用
表示,分子用化学式表示,离子用
表示。
定义:
元素的性质随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呈现周期性变化的规律叫元素周期律。
实质:
元素性质随原子序数递增呈现周期性变化是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周期性变化的必然结果。
元素周期表中主族元素性质递变规律:


金属性强弱的判断依据:
?1.单质跟水或酸反应置换出氢的难易程度(或反应的剧烈程度):反应越容易,说明其金属性越强。
2.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碱性强弱:碱性越强,说明其金属性越强,反之则越弱。
3.金属间的置换反应:依据氧化还原反应的规律,金属甲能从金属乙的盐溶液里置换出乙,说明甲的金属性比乙强。
4.金属活动性顺序按
Au顺序,金属性逐渐减弱。
5.元素周期表中,同周期元素从左至右金属性逐渐减弱;同主族元素从上至下金属性逐渐增强。
6.原电池中的正负极:一般情况下,活泼金属作负极。
7.金属阳离子氧化性的强弱:阳离子的氧化性越强.对应金属的金属性就越弱。
非金属性强弱的判断依据:
?
1.同周期元素,从左到右,随核电荷数的增加,非金属性增强;同主族元素,从上到下,随着陔电荷数的增加,非金属性减弱。
2.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强弱:酸性越强,其元素的非金属性也越强,反之则越弱。
3.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稳定性越强,非金属性越强。
4.单质跟氢气化合的难易程度:越易与H2反应,说明其非金属性越强。
5.与盐溶液之间的置换反应:非金属元素甲的单质能从非金属乙的盐溶液中置换出乙,说明甲的非金属性比乙强。如
,说明溴的非金属性比碘强。
6.相互化合后的价态:如
,说明O 的非金属性强于S。
7.其他:如
CuCl2,所以C1的非金属性强于S。?
微粒半径大小的比较方法:
1.同周期元素的微粒
同周期元素的原子或最高价阳离子半径随核电荷数增大而减小(稀有气体元素除外),如半径:Na>Mg >Al,Na+>Mg2+‘>Al3+。
2.同主族元素的微粒
同主族元素的原子或离子半径随核电荷数增大而增大,如半径:
3.电子层结构相同的微粒电子层结构相同(核外电子排布相同)的微粒半径随核电荷数的增加而减小,如半径:
(上一周期元素形成的阴离子与下一周期元素形成的最高价阳离子有此规律)。?
4.同种元素形成的微粒同种元素原子形成的微粒半径大小为:阳离子< 中性原子<阴离子;价态越高的微粒半径越小,如半径:
。
5.核外电子数和核电荷数都不同的微粒可通过一种参照物进行比较,如比较
的半径大小,可找出与A13+电子数相同,与S同主族的氧元素的阴离子
进行比较,半径:
,且

元素周期表中的几项重要规律相等规律:
| 试题ID | 试题题文 |
|---|
4、选择题 X、Y、Z、W为四种短周期非金属元素,其中X单质是一种重要的半导体材料, X、Y、Z同周期,且原子序数依次增大,Y、W同主族,离子半径Y2->W2-。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X的非金属性比Y的强
B.X和W组成的化合物化学性质活泼,与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都能反应
C.Y的气态氢化物不如Z的气态氢化物稳定
D.某溶液中通入Z的单质后再滴加淀粉溶液显蓝色,原溶液中一定含有I-
5、填空题 (16分)已知和碳元素同主族的X元素位于元素周期表中的第一个长周期,短周期元素Y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比内层电子总数少3,它们形成化合物的分子式是XY4。试回答:
(1)、X的元素名称为:?;X元素的原子基态时电子排布式为:?;Y的元素符号是:?;Y元素原子价层电子的电子排布图是:?。
(2)、若X、Y两元素电负性分别为2.1和2.85,试判断XY4中X与Y之间的化学键为:
?(填“共价键”或“离子键” )。
(3)、该化合物的孤电子对数为:?;价层电子对数是:?;空间构型为:?;中心原子的轨道杂化类型为:?;该分子为:?(填“极性分子”或“非极性分子” )。
(4)、该化合物在常温下为液体,该液体微粒间的作用力为:?。
(5)、该化合物的沸点与SiCl4比较:?的沸点高(填化学式),原因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