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9-06-28 20:37:16
1、选择题 下列各组物质的稀溶液相互反应,无论是前者滴入后者,还是后者滴入前者,反应现象都相同的是
A.Na2CO3和HCl
B.NaHCO3和Ba(OH)2
C.NaAlO2和H2SO4
D.AgNO3和NH3·H2O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Na2CO3和HCl反应,当前者滴入后者时,后者开始足量,有二氧化碳气体生成,反应方程式为:Na2CO3+2HCl=2NaCl+H2O+CO2↑;当后者滴入前者时,前者开始足量,先无气体,反应方程式为:Na2CO3+HCl=NaHCO3+NaCl。盐酸过量后有二氧化碳气体生成,反应方程式为:NaHCO3+HCl=NaCl+H2O+CO2↑,故A不符合题意;NaHCO3和Ba(OH)2反应,当前者滴入后者时,后者开始足量,反应方程式为:NaHCO3+Ba(OH)2=BaCO3↓+NaOH+H2O;当后者滴入前者时,前者开始足量,反应方程式为:2NaHCO3+Ba(OH)2 =Na2CO3+BaCO3↓+2H2O。无论是前者滴入后者,还是后者滴入前者,现象都是产生白色沉淀,故B正确;NaAlO2和H2SO4反应,当前者滴入后者时,后者开始足量,先有沉淀立刻溶解,先有沉淀反应方程式为:2NaAlO2+H2SO4+2H2O=Na2SO4+2Al(OH)3↓。由于H2SO4过量,生成的Al(OH)3立刻被硫酸中和,反应方程式为:2Al(OH)3+3H2SO4=Al2(SO4)3+6H2O。当溶液中铝元素全部变为Al3+时,它与滴入的AlO2-发生双水解反应方程式为:Al3++3AlO2-+6H2O=4Al(OH)3↓,现象是最终有沉淀;当后者滴入前者时,前者开始足量,先有沉淀,反应方程式为:2NaAlO2+H2SO4+2H2O=Na2SO4+2Al(OH)3↓。后溶解是由于硫酸过量,反应方程式为:3H2SO4+2Al(OH)3=Al2(SO4)3+6H2O,最终无沉淀,故C不符合题意;氨水与硝酸银溶液中,前者滴入后者发生反应生成沉淀,加入过量的氨水,沉淀溶解,后者滴入前者生成络离子,没有沉淀,则现象不同,故D不符合题意,答案选B。
考点:考查离子反应的有关判断
点评:该题是高考中的常见题型,属于中等难度的试题。试题综合性强,对学生的要求较高,不易得分。明确反应原理是解答本题的关键,注意互滴顺序不同发生的反应与现象的关系即可解答。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
本题难度:简单
2、填空题 某溶液中仅含下表离子中的5种离子(不考虑水的电离及离子的水解),且离子的物质的量均为1mol。
阴离子 | SO42-、NO3-、Cl- |
阳离子 | Fe3+、Fe2+、NH4+、Cu2+、Al3+ |
参考答案:(1)溶液变为血红色?(2)Fe2+、Cu2+
(3)3Fe2++4H++NO3-=3Fe3++NO↑+2H2O?(4)160.0g
本题解析:若向原溶液中加入KSCN溶液,无明显变化,这说明溶液中没有铁离子。若向原溶液中加入过量的盐酸,有气体生成,溶液中阴离子种类不变,因此溶液中一定含有氯离子。能产生气泡的只能是NO3-在酸性条件下被还原生成NO,因此一定还含有还原性离子亚铁离子,同时还含有NO3-。③若向溶液中加入BaCl2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这说明还含有SO42-。由于离子的物质的量均为1mol,则根据溶液的电中性可知,溶液中一定还含有阳离子。由于只能含有5种离子,则根据阴离子的电荷数是4mol可知,另外一种阳离子是铜离子。
(1)在酸性条件下NO3-能把Fe2+氧化生成Fe3+,所以若先向原溶液中加入过量的盐酸,再加入KSCN溶液,现象是溶液变为血红色。
(2)根据以上分析可知,原溶液中含有的阳离子是Fe2+、Cu2+。
(3)加入盐酸,具有氧化性的NO3-和还原性的Fe2+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3Fe2++4H++NO3-=3Fe3++NO↑+2H2O。
(4)原溶液中所含阳离子是Fe2+、Cu2+,若向原溶液中加入足量的NaOH溶液,充分反应后过滤,洗涤,灼烧至恒重,得到的固体是CuO、Fe2O3,根据题意各离子的物质的量均为1mol可知,m(CuO)=1mol×80g/mol=80g,m(Fe2O3)=0.5mol×160g/mol=80g,所得固体的质量为80g+80g=160.0g。
本题难度:一般
3、选择题 在水电离的c(OH-)=1.0×10-11mol?L-1的溶液中,一定不能大量共存的离子组是
A.Fe2+、K+、C1-、NO-3
B.CO2-3、PO3-4、K+、Na+
C.Na+、HCO3、HS-、C1-
D.NH+4、Fe3+、SO2-4、C1-
参考答案:AC
本题解析:分析:由水电离出的c(OH-)=1.0×10-11mol?L-1,为酸或碱溶液,根据离子之间能结合生成水、气体、沉淀、弱电解质等,不能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则不能共存,以此来解答.
解答:A.酸溶液中Fe2+、H+、NO-3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碱溶液中,Fe2+、OH-结合生成沉淀,则一定不能共存,故A选;
B.碱性溶液中该组离子之间不反应,能大量共存,故B不选;
C.HCO3、HS-均既能与酸反应又能与碱反应,则一定不能共存,故C选;
D.酸性溶液中该组离子之间不反应,能大量共存,故D不选;
故选AC.
点评:本题考查离子的共存,明确习题中的信息及离子之间的反应是解答本题的关键,注意选项中的氧化还原反应为解答的难点,题目难度不大.
本题难度:简单
4、选择题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在分子组成上相差一个或若干个CH2原子团的物质互称为同分异构体
B.离子方程式可以表示同一类型的离子反应,它反映了离子反应的实质
C.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是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的周期性变化的必然结果
D.物质的性质是影响参加反应的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的重要因素
参考答案:A、同分异构体分子式相同,在分子组成上不可能相差一个或若干个CH2原子团,故A错误;
B、碳酸钠、碳酸钾分别和氢氧化钙的离子反应方程式相同,但化学反应方程式不同,所以离子反应它不仅能表示一定物质间的某个反应,而且可以表示同一类型的离子反应,反映离子反应的本质,故B正确;
C、元素性质是由原子结构决定的,元素周期律的实质是元素的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周期性变化,故C正确;
D、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主要因素:反应物本身的性质,外界因素:温度、浓度、压强、催化剂、反应物颗粒大小、反应物之间的接触面积和反应物状态,决定因素是物质本身的性质,外界条件只是影响因素,故D正确.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选择题 在甲乙两烧杯溶液中,分别含有大量的Cu2+、K+、H+、Cl-、CO32-、OH-六种离子中的三种,已知乙烧杯中的溶液呈无色,则乙烧杯的溶液中大量存在的离子是
A.Cu2+、H+、Cl-
B.Cl-、CO32-、OH-
C.K+、OH-、CO32-
D.K+、H+、Cl-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铜离子在溶液中是显蓝色的,则根据乙烧杯中的溶液呈无色可知,乙中没有铜离子,甲中含有铜离子。则甲中就不能再有CO32-、OH-,所以根据溶液的电中性可知,甲中一定含有氯离子。则乙中含有的是K+、OH-、CO32-,答案选C。
考点:考查离子共存的有关判断和应用
点评:该题是在高考中的常见题型,属于中等难度的试题,侧重对学生灵活运用基础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培养。该的突破点是溶液的颜色,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