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化学知识点总结《物质的分离、提纯》试题预测(2019年最新版)(十)

时间:2019-03-14 22:48:36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事业编教师公务员等考试资料40G

1、选择题  用试纸检验气体性质是一种重要的实验方法。如下图所示的实验中(可加热),下列试纸的选用、现象、对应结论都正确的一项是

选项
试剂B
湿润的
试纸A
现象
结论
A
碘水
淀粉试纸
变蓝
碘具有氧化性
B
浓氨水,生石灰
蓝色石蕊试纸
变红
氨气为碱性气体
C
Na2SO3,硫酸
品红试纸
褪色
SO2具有漂白性
D
Cu,浓硝酸
KI-淀粉
试纸
变蓝
NO2为
酸性气体
?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淀粉溶液遇碘变蓝是因碘分子进入到淀粉分子间而显蓝色,这是碘分子的一个特殊性质而不是它的氧化性,A错;氨气能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故不能用蓝色石蕊试纸检验,试纸错选,B错;二氧化氮能使碘化钾淀粉试纸变蓝,是因其具有氧化性,将碘离子氧化为单质碘,D错。


本题难度:一般



2、选择题  欲将含有Mg2+、Al3+的混合溶液中的Mg2+沉淀下来,下列措施可行的是(  )
A.向混合溶液中加入过量的铝粉
B.向混合溶液中加入过量的盐酸
C.向混合溶液中加入过量的氨水
D.向混合溶液中加入过量的氢氧化钠溶液


参考答案:A.向混合溶液中加入过量的铝粉,不发生反应,不能将Mg2+沉淀下来,故A错误;
B.向混合溶液中加入过量的盐酸,不发生反应,不能将Mg2+沉淀下来,故B错误;
C.向混合溶液中加入过量的氨水,两种离子均转化为沉淀,故C错误;
D.向混合溶液中加入过量的氢氧化钠溶液,生成的氢氧化铝能溶解在强碱中,而氢氧化镁不能,从而分离,故D正确;
故选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选择题  设NA为阿伏加德罗常数,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①lmolCH3CH2C(CH3)3所含甲基个数为4NA
②2.8g乙烯和2.8g聚乙烯中含碳原子数均为0.2NA
③1.0L1.0mol?L-1CH3COOH溶液中,CH3COOH分子数为NA
④8.8g乙酸乙酯中含共用电子对数为1.4NA
⑤标准状况下,22.4L乙醇完全燃烧后生成CO2的分子数为2NA
⑥常温常压下,17g甲基(一14CH3)所含的中子数为9NA
⑦标准状况下,11.2L氯仿中含有C-Cl键的数目为1.5NA
⑧1molC15H32分子中含碳一碳共价键数目为14NA.
A.①③⑤⑦
B.②③⑥⑧
C.①②④⑧
D.①②⑥⑧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分析:①CH3CH2C(CH3)3分子中含有4个甲基,lmolCH3CH2C(CH3)3含有4mol甲基,结合N=nNA计算甲基数目.
②乙烯和聚乙烯的最简式相同为CH2,碳元素的质量分数相等为数学公式,根据n=数学公式计算碳原子的物质的量,结合根N=nNA计算碳原子数目.
③醋酸是弱电解质,1.0mol?L-1CH3COOH溶液中c(CH3COOH)+c(CH3COO-)=1mol/L.
④乙酸乙酯分子中含有14对共用电子对,根据n=数学公式计算乙酸乙酯的物质的量,再根据N=nNA计算共用电子对数.
⑤标准状况下,乙醇是液态,不能使用气体摩尔体积22.4L/mol.
⑥中子数=质量数-质子数,H原子不含中子,甲基(一14CH3)中含有的中子数等于碳原子含有的中子数为14-6=8,根据n=数学公式计算甲基的物质的量,再根据N=nNA计算中子数.
⑦标准状况下,氯仿是液态,不能使用气体摩尔体积22.4L/mol.
⑧C15H32是烷烃,分子中含有含有14个C-C共价键数,根据N=nNA计算C -C共价键数.
解答:①lmolCH3CH2C(CH3)3含有4mol甲基,含有甲基的数目为1mol×4×NAmol-1=4NA,故①正确;
②乙烯和聚乙烯的最简式相同为CH2,碳元素的质量分数相等,则碳元素的质量相等为2.8g×数学公式=2.4g,所以碳原子数目相等为数学公式×NAmol-1=0.2NA,故②正确;
③醋酸是弱电解质,1.0mol?L-1CH3COOH溶液中c(CH3COOH)+c(CH3COO-)=1mol/L,所以c(CH3COO-)小于1mol/L,溶液中CH3COOH分子数小于1L×1mol/L×NAmol-1=NA,故③错误;
④乙酸乙酯分子中含有14对共用电子对,8.8g乙酸乙酯的物质的量为数学公式=0.1mol,8.8g乙酸乙酯中共用电子对数为0.1mol×14×NAmol-1=1.4NA,故④正确;
⑤标准状况下,乙醇是液态,不能使用气体摩尔体积22.4L/mol,故⑤错误;
⑥甲基(一14CH3)中含有的中子数等于碳原子含有的中子数为14-6=8,17g甲基(一14CH3)的物质的量为数学公式=1mol,含有的中子数为1mol×8×NAmol-1=8NA,故⑥错误;
⑦标准状况下,氯仿是液态,不能使用气体摩尔体积22.4L/mol,故⑦错误;
⑧C15H32是烷烃,分子中含有含有14个C-C共价键数,lmolC15H32分子中含C-C共价键数目为1mol×14×NAmol-1=14NA,故⑧正确.
故①②④⑧正确.
故选:C.
点评:考查常用化学计量的有关计算,难度不大,注意公式的运用.


本题难度:一般



4、填空题  对于混合物的分离或提纯,常采用的方法有:过滤、蒸发、蒸馏、萃取、洗气、加热分解等。下列各组混和物的分离或提纯应采用什么方法?
①实验室中的石灰水久置,液面上常悬浮有块状CaCO3。可用 ?的方法除去Ca(OH)2溶液中悬浮的CaCO3。
②除去H2中的CO2,可用?的方法除去。
③除去乙醇中溶解的微量食盐可采用?的方法。
④粗盐中含有不溶性的泥沙、可溶性的氯化钙、氯化镁及一些硫酸盐。要将粗盐提纯,可先将粗盐溶解,按一定的顺序加入沉淀剂,再?;然后将滤液调成中性并??就可以得到纯净的氯化钠。
⑤除去氧化钙中的碳酸钙可用?的方法。


参考答案:①过滤②洗气③蒸馏④过滤,蒸发⑤加热分解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5、实验题  某化学学习小组在实验室中探究铁钉与热浓硫酸的反应。其探究流程如图所示:

(1)从实验安全的角度考虑,应先向烧杯中加入______(填“甲”或“乙”)。
(2)根据加入的反应物的量,实验需要选取的烧杯的规格为________(填字母序号)。
a.50 mL? b.100 mL? c.500 mL?d.1 000 mL
(3)上述流程图中从“静置”后的混合物中得到上清液B不能采用过滤的操作方法,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由于铁钉生锈,上清液B中可能既含Fe3+,又含Fe2+,要检验上清液B中有无Fe2+,应加入的试剂是________(填字母序号)。
a.KSCN溶液和氯水
b.铁粉和KSCN溶液
c.NaOH溶液
d.酸性KMnO4溶液
(4)气体A的主要成分是SO2,还可能含有H2和CO2。流程图中“加热”时可能生成CO2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利用下列仪器可以同时检验气体A中是否含有H2和CO2(其中的夹持仪器、橡胶管和加热装置已经略去),则仪器的连接顺序是________(填仪器的字母代号),装置A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装置B中试剂X的化学式是________。

    ? A      B? C      D? E       F


参考答案:(1)甲 (2)b
(3)浓硫酸会使滤纸炭化,从而使过滤失败 d
(4)C+2H2SO4(浓)2SO2↑+CO2↑+2H2O
A—C—B—E—F—D(或A—C—B—E—F—D—E,) 除去气体A中的SO2 Ca(OH)2或Ba(OH)2


本题解析:(1)倾斜烧杯,加入铁钉后,沿烧杯内壁缓缓注入浓硫酸。如果先加入浓硫酸,再加铁钉,则容易溅起浓硫酸伤人。(2)浓硫酸为30 mL,已经超过规格为50 mL烧杯容量的1/3,加热时,浓硫酸容易溅出,而500 mL和1 000 mL烧杯容量较大,浓硫酸不能完全没及加入的铁钉,故应选取100 mL烧杯。(3)因为反应后的溶液仍为浓度较高的硫酸,用滤纸过滤,会导致滤纸炭化,从而使过滤失败;检验是否含有Fe2+,可利用其还原性,即加入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观察溶液的紫色是否褪去。若选择a,无论是否含有Fe2+,溶液都会变为红色,因为溶液中已含有Fe3+;若选择b,则只能检验是
否含有Fe3+,先加入KSCN溶液,溶液变为红色,再加入铁粉,红色褪去;若选择c,即使含有Fe2+,生成的Fe(OH)3沉淀颜色较深,会掩盖Fe(OH)2沉淀的颜色,并且生成的Fe(OH)2沉淀也会迅速转化为红棕色的Fe(OH)3沉淀。(4)铁钉为碳和铁的合金,还可能发生C和浓硫酸的反应。检验CO2利用澄清石灰水或Ba(OH)2溶液,检验H2利用CuO和无水CuSO4粉末,由于SO2会对CO2的检验造成干扰,因此检验前要先除去SO2。


本题难度:困难




首页 上页 9 10 下页 尾页 10/10/10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考试资料40G
【省市县地区导航】【考试题库导航】
 ★ 高考省级导航 ★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 高考信息汇总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题库 ★ 
 ★ 高考题库 ★ 

电脑版  |  手机版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