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8-03-17 06:54:26
1、选择题 下列结论均出自《实验化学》中的实验,其中不正确的是
A.硫酸铜溶液中加入过量的浓氨水,可得到深蓝色透明溶液
B.将氯化钴晶体溶于水,可得到粉红色的溶液
C.提取海带中的碘元素时,为保证I-完全氧化为I2,加入的氧化剂(H2O2或新制氯水)均过量
D.Zn-Cu原电池(如图)实验中,搅拌溶液可使灯泡亮度增加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分析:A.形成络离子;
B.晶体溶于水,离子有颜色;
C.过量强氧化剂(如氯气)能氧化碘单质;
D.搅拌加快离子的移动.
解答:A.硫酸铜溶液中加入过量的浓氨水,生成四氨合铜络离子,观察到深蓝色透明溶液,故A正确;
B.将氯化钴晶体溶于水,钴离子为粉红色,可得到粉红色的溶液,故B正确;
C.提取海带中的碘元素时,酸化后,加适量的H2O2将I-完全氧化为I2,故C错误;
D.搅拌溶液,加快离子的移动,可使灯泡亮度增加,故D正确;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化学实验方案的评价,涉及络离子、氧化还原、电化学等知识点,侧重基础知识和实验分析能力考查,题目难度较大.
本题难度:简单
2、选择题 为确定下列置于空气中的物质是否变质,所选检验试剂(括号内物质)不能达到目的的是
A.HCHO溶液(石蕊试液)
B.Na2SO3溶液(BaCl2)
C.KI(淀粉溶液)
D.FeCl2溶液(KSCN)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A项加入石蕊试液若变红,则HCHO溶液变质成HCOOH; B项中缺少稀盐酸,不能达到目的;C项加入淀粉溶液若变蓝,则KI氧化变质成I2;D项加入KSCN溶液后,若溶液变血红色,则FeCl2溶液氧化变质FeCl3溶液。
本题难度:困难
3、选择题 实验室进行NaCl溶液蒸发时,一般有以下操作过程:①固定铁圈位置;②放置酒精灯;③放上蒸发皿;④加热搅拌;⑤停止加热、余热蒸干。其正确操作的顺序是
A.②①③④⑤
B.①②③④⑤
C.②③①④⑤
D.②③①④⑤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组装仪器的一般顺序是采用先下后上,先左后右的原则,利用本规则即可解答。组装仪器时要从下向上组装,酒精灯在铁圈和蒸发皿的下方,所以要先放酒精灯;然后再固定铁圈,放置蒸发皿;然后再点燃酒精灯加热,并搅拌,当有较多晶体析出时,停止加热,利用余热蒸干,因此正确的操作顺序为②①③④⑤,答案选A。
考点:考查粗盐提纯基本操作
点评:该题是中等难度的试题,也是高考中的常见题型和重要的考点。明确实验原理,把握组装仪器顺序是解题的关键,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和规范的动手操作能力。
本题难度:困难
4、选择题 下列有关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A.为了将苯和乙醇分开可用蒸馏的方法
B.用98%的浓硫酸配制100g10%的稀硫酸溶液时,除使用量筒外还需用到容量瓶
C.用瓷坩埚高温熔融NaOH和Na2CO3的固体混合物
D.浓硫酸和浓硝酸混合时,应将浓硝酸沿器壁慢慢加入到浓硫酸中,并不断搅拌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分析:A.乙醇和苯的沸点不同;
B.不用容量瓶;
C.用瓷坩埚高温熔融NaOH和Na2CO3的固体混合物会导致坩埚炸裂;
D.应将浓硫酸加入到浓硝酸中.
解答:A.乙醇和苯的沸点不同,可用蒸馏的方法分离,故A正确;
B.不用容量瓶,应用量筒、烧杯可粗略配制,故B错误;
C.用瓷坩埚高温熔融NaOH和Na2CO3的固体混合物,在高温条件下与二氧化硅反应,会导致坩埚炸裂,故C错误;
D.为防止酸液飞溅,应将密度大的加入到密度小的溶液中,应将浓硫酸加入到浓硝酸中,故D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较为综合,涉及物质的分离、提纯、溶液的配制、加热等基本实验操作问题,综合考查学生的实验能力,题目难度不大,注意相关物质的性质.
本题难度:简单
5、选择题 在实验室中进行分液操作,下列仪器中一定需要的是
A.锥形瓶
B.分液漏斗
C.玻璃棒
D.温度计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萃取和分液常用的仪器是分液漏斗,分液时承接下层液体的仪器可以是烧杯,也可以是锥形瓶,所以正确的答案选B。
考点:考查分液操作中仪器选择的有关判断
点评:该题是高考中的常见考点和题型,属于基础性试题的考查,试题基础性强,侧重对学生基础知识的巩固和训练,主要是考查学生对分液操作的熟悉了解程度,旨在考查学生灵活运用基础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