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7-09-25 18:41:17
1、选择题  在测定硫酸铜晶体结晶水含量实验中,下列操作会引起晶体中结晶水的质量分数偏大的是(?)
A.加热后在空气中冷却称量
B.粉末未完全变白就停止加热,进行称量计算
C.加热时间过长,部分变黑
D.两次称量结果相差0.2g就不再继续加热而进行计算
2、实验题  (14分)传统的定量化学实验受到计量手段的制约而研究范围狭窄、精确度不高。随着DIS系统(即数字化信息系统,由传感器、数据采集器和计算机组成)的发明和使用,这一问题有了很大程度的改善。某学习小组利用中和反应原理和DIS系统测定某氨水的物质的量浓度,以测量溶液导电能力来判 断滴定终点。实验步骤如下:
断滴定终点。实验步骤如下:
⑴用?(填仪器名称)量取10.00mL氨水样品,在?(填仪器名称)中用一定量蒸馏水稀释并?后转移(含洗涤液)到100mL?(填仪器名称)中,用?(填仪器名称)加蒸馏水定容、混匀后,将所得溶液装入试剂瓶备用。
⑵量取20.00mL上述溶液倒入洁净干燥锥形瓶中,连接好DIS系统。 如果锥形瓶中含有少量蒸馏水,是否会影响测量结果?(填“是”、“否”、“不能确定”),
如果锥形瓶中含有少量蒸馏水,是否会影响测量结果?(填“是”、“否”、“不能确定”),
理由是?。
⑶向锥形瓶中滴加0.1000mol/L的盐酸,计算机屏幕上显示出溶液导电能力与加入盐酸体积关系的 曲线图。
曲线图。
①滴定管盛放盐酸前,要先?,然后用蒸馏水冲洗2至3次,再用?,然后才能盛放盐酸。滴定管中加入盐酸、排净尖嘴部分的气泡后,凹液面的最低点应处于滴定管的?。
②氨水与盐酸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③该氨水样品的物质的量浓度为?mol?L-1。
⑷另一学习小组乙认为上述测量结果仍存在一定的误差,因为生成的NH4Cl是强酸弱碱盐,会发生水解而使NH+ 4浓度下降,这样,恰好完全反应时NH+ 4浓度不是最大值,溶液导电性就不会是最大值。
①你认为学习小组乙的结论是否正确??(填“正确” 、“不正确”)
、“不正确”)
②当溶液pH=7时,溶液中各离子浓度大小的关系是?。
3、实验题  右图是某学校实验室从化学试剂商店买回的浓硫酸试剂标签上的部分内容。
现用该浓硫酸配制100 mL 1 mol·L-1的稀硫 酸。
酸。
可供选用的仪器有:①胶头滴管;②烧瓶;③烧杯;④?药匙;⑤量筒;⑥托盘天平。
请回答下列问题:
(1)盛放浓硫酸的试剂瓶标签上应印有下列警示标记中的? ?
?
(2)配制稀硫酸时,还缺少的仪器有?(写仪器名称);
(3)经计算,配制100 mL1 mol·L-1的稀硫酸需要用量筒量取上述浓硫酸的体积为?mL,量取硫酸时应选用?mL规格的量筒;
A.10 mL? B.50 mL ?C.100 mL? D.200mL
(4)在烧杯中稀释浓硫酸的实验操作为?
若在稀释过程中,少量浓硫酸不慎沾在手上,处理方法为?
(5)对所配制的 稀硫酸进行测定,发现其浓度大于1 mol·L-1,配制过程中下列各项操作可能引起该误差的原因?。
稀硫酸进行测定,发现其浓度大于1 mol·L-1,配制过程中下列各项操作可能引起该误差的原因?。
A.用量筒量取浓硫酸时,仰视刻度线取浓硫酸?
B.容量瓶用蒸馏水洗涤后未干燥,含有少量蒸馏水
C.将稀释后的稀硫酸立即转入容量瓶后,紧接着就进行以后的实验操作
D.转移溶液时,不慎有少量溶液洒到容量瓶外面
E.定容时,俯视容量瓶刻度线进行定容
F.定容后,把容量瓶倒置摇匀后发现液面低于刻度线,便补充几滴水至刻度处
4、选择题  以下实验原理或操作中,正确的是(  )。
A.焰色反应实验中,铂丝在蘸取待测溶液前,应先用稀硫酸洗净并灼烧
B.做“钠与水的反应”实验时,应向一只盛有水的小烧杯中滴加几滴酚酞试液,然后将绿豆大小用滤纸吸干其表面的煤油的金属钠投入小烧杯中,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C.纸层析中,滤纸作为固定相,展开剂作为流动相
D.室温下,含有CoCl2的干燥变色硅胶呈蓝色,在潮湿的空气中变粉红色,放在干燥的空气中又恢复为蓝色
5、计算题  草酸是一种重要的试剂。下面是利用草酸探究浓度对反应速率影响的实验。
(1)为证明浓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曾有教科书《化学反应原理》设计了如下实验:取两支试管,各加入4mL0.01mol·L-1的KMnO4酸性溶液,分别向其中加入0.1 mol·L-1、0.2 mol·L-1 H2C2O4溶液2mL,记录溶液褪色所需时间。
实验中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预期现象是:
①溶液的颜色由?色变为?色,
②其中加入?mol·L-1H2C2O4的那支试管中的溶液先变色。
然而实验结果并不尽如人意。实验过程颜色复杂,且褪色先缓慢,后逐渐加快;最大的问题是草酸浓度大,反应速率却更慢。
本实验能否作为课堂实验研究浓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适宜的条件是怎样的?某校一研究小组对此进行了探究。下面是他们的实验报告的一部分:
表1 试验安排及结果
| 实验 编号 | A(KMnO4溶液浓度/mol·L-1) | B(草酸溶液浓度/mol·L-1) | C(硫酸溶液浓度/mol·L-1) | 褪色时间/s | 
| 1 | 3 | 3 | 1 | 336 | 
| 2 | 1 | 2 | 3 | 82 | 
| 3 | 3 | 1 | 3 | 76 | 
| 4 | 1 | 3 | 2 | 133 | 
| 5 | 2 | 3 | 3 | 102 | 
| 6 | 3 | 2 | 2 | 156 | 
| 7 | 2 | 2 | 1 | 300 | 
| 8 | 2 | 1 | 2 | 115 | 
| 9 | 1 | 1 | 1 | 200 | 
| ? | A(KMnO4溶液) | B(草酸溶液) | C(硫酸溶液) | ||||||
| 浓度/mol·L-1 | 0.005 | 0.010 | 0.015 | 0.1 | 0.5 | 0.9 | 6 | 12 | 18 | 
| 平均褪色时间/s | 138.3 | 172.3 | 189.3 | 130.3 | 179.3 | 190.3 | 278.7 | 134.7 | 86.7 | 
| c(H2SO4)/mol·L-1 | 18 | 16 | 14 | 12 | 10 | 8 | 6 | 
| 褪色时间/s | 67 | 83 | 90 | 103 | 129 | 146 | 2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