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7-09-23 23:25:04
1、选择题 下列各选项中的杂质,欲用括号内物质除去,其中能达到目的的是
A.CO2中有少量CO(灼热的氧化铜)
B.CaO中有杂质CaCO3(稀HCl)
C.NaCl溶液中有杂质Na2SO4(硝酸钡)
D.FeSO4溶液中有杂质CuSO4(铁粉)
参考答案:AD
本题解析:A:不但除去CO,并且还生成了CO2,正确
B:CaO也被溶于稀盐酸中,不正确
C:引入了新杂质离子硝酸根离子,不正确
D:不但置换出铜离子,而且生成FeSO4,正确
答案为AD
本题难度:一般
2、选择题 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①除去Fe粉中混有的I2:加热使I2升华
②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时,将称量好的溶质溶于盛有适量水的烧杯中,待溶解后立即倾入容量瓶中,继续进行洗涤和定容③用NaOH溶液和可溶性铝盐溶液大量制取Al(OH)3④制取Fe(OH)2时,吸取除去氧气的NaOH溶液的胶头滴管的末端插入FeSO4溶液中,再逐渐注入NaOH溶液 ?⑤制取氯气时,先加热再从分液漏斗滴加浓盐酸.
A.①②③
B.②⑤
C.④
D.以上都不正确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分析:①加热碘与铁反应生成碘化亚铁;
②物质溶于水会有热效应,不恢复都室温,就进行溶液的定容,影响所配溶液的体积,进而影响所配溶液的浓度;
③氢氧化钠比氢氧化铝要贵,不适合用NaOH溶液和可溶性铝盐溶液大量制取Al(OH)3,且氢氧化钠过量会溶解氢氧化铝;
④氢氧化亚铁不稳定,易被氧化,制取Fe(OH)2时,为防止尽可能的少接触空气,应吸取除去氧气的NaOH溶液的胶头滴管的末端插入FeSO4溶液中,再逐渐注入NaOH溶液;
⑤制取氯气时,先从分液漏斗滴加浓盐酸再加热.
解答:①加热碘与铁反应生成碘化亚铁,不能除去Fe粉中混有的I2,故错误;
②物质溶于水会有热效应,不恢复都室温,就进行溶液的定容,影响所配溶液的体积,进而影响所配溶液的浓度,应先恢复到室温,再进行定容,故错误;
③氢氧化钠比氢氧化铝要贵,不适合用NaOH溶液和可溶性铝盐溶液大量制取Al(OH)3,且氢氧化钠过量会溶解氢氧化铝,故错误;
④氢氧化亚铁不稳定,易被氧化,制取Fe(OH)2时,为防止尽可能的少接触空气,应吸取除去氧气的NaOH溶液的胶头滴管的末端插入FeSO4溶液中,再逐渐注入NaOH溶液,故正确;
⑤制取氯气时,先从分液漏斗滴加浓盐酸再加热,故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物质的分离提纯、溶液配制、物质的制备等,难度中等,掌握物质的性质与原理是关键.
本题难度:困难
3、选择题 ClO2遇浓盐酸会生成Cl2?,反应方程式为2ClO2?+?8HCl?=?5Cl2?+?4H2O?,该反应中若转移电子的数目为9.632×1023,则产生的Cl2在标况下的体积为
A.11.2L
B.33.6L
C.22.4L
D.44.8L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反应中转移电子的物质的量是9.632×1023÷6.02×1023/mol=1.6mol。根据反应的方程式可知,每生成5mol氯气,反应中就转移8mol电子,所以该反应中生成的氯气是1mol,标准状况下的体积是22.4L,答案选C。
本题难度:简单
4、选择题 “碳捕捉技术”是指通过一定的方法将工业生产中产生的CO2分离出来并利用。如可利用NaOH溶液来“捕捉”CO2,其基本过程如下图所示(部分条件及物质未标出)。
下列有关该方法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能耗大是该方法的一大缺点
B.整个过程中,有两种物质可以循环利用
C.捕捉到的CO2可用来制备甲醇等产品,可减少碳排放
D.“反应分离”环节中,分离物质的基本操作是蒸发结晶、过滤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A、该方法过程中需高温分解石灰石制备氧化钙,故能耗大,正确;B、该过程中氢氧化钠、碳酸钙回收循环利用,正确;C、正确;D、该环节中生成的难溶物碳酸钙,直接过滤洗涤即可,错误。
本题难度:一般
5、填空题 (12分)有一包白色粉末,可能含有下列离子中的若干种。
阳离子:K+、Na+、Fe2+、Fe3+、Cu2+、NH4+、Mg2+;
阴离子:Cl-、SO42-、SO32-、CO32-、HCO3-、S2-、MnO4-;
进行如下实验:①取少量试样加水则全溶解,溶液呈无色透明? ②将所得溶液加入NaOH并加热,无可见现象? ③取少量原粉末加入盐酸,无可见现象
(1)从实验①可推知粉末中无?离子;
(2)从实验②可推判不可能有?离子;
(3)根据实验③可推判粉末中无?离子,综上所述,该粉末中可能含有?离子。
参考答案:
(1)Fe2+? Fe3+? Cu2+? MnO4-? (2)Mg2+? NH4+
(3)SO32-? CO32-? HCO3- S2-?;K+? Na+? Cl-? SO42-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