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7-08-07 16:25:47
1、实验题 (8分)用如图实验装置验证m 1、m 2组成的系统机械能守恒。m 2从高处由静止开始下落,m 1上拖着的纸带打出一系列的点,对纸带上的点迹进行测量,即可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下图给出的是实验中获取的一条纸带:0是打下的第一个点,每相邻两计数点间还有4个打下的点(图中未标出),计数点间的距离如图所示。已知m 1=" 50g" 、m 2 ="150g" ,则(计算结果保留两位有效数字)
①在纸带上打下记数点5时的速度v=?m/s;
②在记数点0~5过程中系统动能的增量△Ek=?J.为了简化计算,设g =10m/s2,则系统势能的减少量△EP =?J;
③在本实验中,若某同学作出了图像,如下图,h为从起点量起的长度,则据此得到当地的重力加速度g = ?m/s2。
参考答案:①2.4?②0.58? 0.60?③9.7?(每空2分)
本题解析:①打第5个计数点时速度等于4、6两计数点间平均速度,v5=
②记数点0~5过程中系统动能的增量△EK ==
,系统势能的减少量△EP =(m2-m1)gh=(150-50)×10-3×10×(38.40+21.60)×10-2="0.60J" ③由
得
,故图象的斜率即为
,
=
=4.85,代入数据解得g=
m/s2
本题难度:一般
2、实验题 如图所示,在“探究功与物体速度变化的关系”的实验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为减小实验误差,长木板应水平放置
B.通过增加橡皮筋的条数可以使橡皮筋对小车做的功成整数倍增加
C.小车在橡皮筋拉力作用下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当橡皮筋恢复原长后小车做匀速运动
D.应选择纸带上点距均匀的一段计算小车的速度
参考答案:BD
本题解析:为了保证小车的动能都是橡皮筋做功的结果,必须平衡摩擦力,长木板要适当的倾斜,故A错误;该实验中利用相同橡皮筋形变量相同时对小车做功相同,通过增加橡皮筋的条数可以使橡皮筋对小车做的功成整数倍增加,这个设计很巧妙地解决了直接去测量力和计算功的困难,故B正确;橡皮筋在恢复形变的过程中其弹力是发生变化的,因此小车做变加速运动,故C错误;当橡皮筋恢复原长时,小车合外力为零,做匀速运动,此时速度最大,因此此时速度即为小车最终获得的速度,故D正确.
故选BD.
点评:本题的关键是熟悉橡皮筋拉小车探究做功与物体速度变化的关系实验步骤细节和原理;明确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实验原理.
本题难度:一般
3、实验题 做“练习使用打点计时器”的实验时,交流电的周期为0.02s。下图是某次实验的纸带,舍去前面比较密集的点,从0点开始,每5个计时时间间隔取1个计数点,标以1、2、3…。各计数点与0计数点之间的距离依次为x1=3.0 cm、x2=7.5 cm、x3=13.5 cm,则物体通过1计数点的速度v1=_________m/s,通过2计数点的速度v2=_________m/s,运动的加速度为________m/s2.
参考答案:0.375? 0.525? 1.5
本题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匀变速直线运动中中间时刻的速度等于该过程中的平均速度,所以:v1==0.375m/s;
V2==0.525m/s;根据推论公式△x=aT2,可以求出加速度:a=1.5m/s2
本题难度:一般
4、选择题 如图所示,竖直光滑杆上套有一个小球和两根弹簧,两弹簧的一端各与小球相连,另一端分别用销钉M、N固定于杆上,小球处于静止状态.设拔去销钉M瞬间,小球加速度的大小为.若不拔去销钉M而拔去销钉N瞬间,小球的加速度可能是(取
)
A.,竖直向上
B.,竖直向下
C.,竖直向上
D.,竖直向下
参考答案:BC
本题解析:
小球加速度的大小为可能向上也可能向下,拔去销钉M瞬间,上面一个弹簧对小球的作用力为0,小球只受到下面弹簧的作用力,根据牛顿第二定律算出上面弹簧对小球的作用力,如拔去销钉N,则下面一根弹簧作用力为0,再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即可求解,要注意方向.
设小球的质量为m,向上为正方向,刚开始受力平衡,则有:
拔去销钉M瞬间有:,所以
,拔去销钉N瞬间,小球受M弹簧和重力G的作用,此时合外力为
,加速度为:
?
故选BC.本题主要考查了牛顿第二定律的应用,要求同学们能正确进行受力分析,注意加速度是矢量
本题难度:一般
5、选择题 一茶杯放在桌面上,下列关于茶杯和桌面受力的论述中,正确的是( )
A.茶杯和桌面之间有弹力作用,其原因是桌面发生了形变,茶杯并未发生形变
B.桌面受到向下的弹力,是由于桌面发生了形变
C.桌面受到向下的弹力,是由于茶杯发生了形变
D.茶杯受到向上的弹力,是由于茶杯发生了形变
参考答案:
A、茶杯和桌面之间有相互作用的弹力,是由于桌面和茶杯都发生了形变.故A错误.
B、C桌面受到向下的弹力,是茶杯施加的,是由于茶杯发生了形变而产生的.故B错误,C正确.
D、茶杯受到桌面向上的弹力,是由于桌面发生了形变.故D错误.
故选C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