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7-02-28 23:31:48
1、填空题 (1)在“探究单摆周期与摆长的关系”的实验中,两位同学用游标卡尺测量小球的直径如图甲、乙所示.测量方法正确的是________(选填“甲”或“乙”).
(2)在探究影响单摆周期的因素时有如下操作,请判断是否恰当(填“是”或“否”).
①在摆球经过最低点时启动秒表计时:________;
②用秒表记录摆球一次全振动的时间作为周期:________.
(3)某同学利用单摆测定当地重力加速度,发现单摆静止时摆球重心在球心的正下方,他仍将从悬点到球心的距离当作摆长L,通过改变摆线的长度,测得6组L和对应的周期T,画出L-T2图线,然后在图线上选取A、B两个点,坐标如图所示.他采用恰当的数据处理方法,则计算重力加速度的表达式应为g=________.
参考答案:(1)乙?(2)否?否?(3)
本题解析:分析:(1)用游标卡尺测量小球的直径,应将小球卡在外爪的刀口上.
(2)当摆球经过最低点(平衡位置)开始计时误差较小,以及用秒表测量大约30次全振动所需的时间,再求出周期.
(3)根据T=2π?,知,L=
T2.根据图线的斜率k=
?,求出重力加速度g.
解答:解:(1)用游标卡尺测量小球的直径,应将小球卡在外爪的刀口上.故乙正确.
(2)当摆球经过最低点(平衡位置)开始计时误差较小,以及用秒表测量大约30次全振动所需的时间,再求出周期,单单测一次全振动所需的时间表示周期误差较大.
(3)根据T=2π,得,L=
T2.则图线的斜率k=
,根据图线得k=
,所以g=
.
故本题答案为:(1)乙(2)①是,②否 (3).
点评:解决本题的关键掌握游标卡尺的操作方法,知道单摆的周期公式T=2π?,以及知道影响单摆周期的因素.
本题难度:简单
2、填空题 (1)“研究平抛物体的运动”实验的装置如图所示,在实验前应( ?)
A.将斜槽的末端切线调成水平
B.将木板校准到竖直方向,并使木板平面与小球下落的竖直平面平行
C.小球每次必须从斜面上同一位置由静止开始释放
D. 在白纸上记录斜槽末端槽口的位置O,作为小球做平抛运动
的起点和所建坐标系的原点
(2).在“研究平抛物体的运动”实验中,某同学记录了A、B、C三点,取A点为坐标原点,建立了如图所示的坐标系。平抛轨迹上的这三点坐标值图中已标出。那么小球平抛的初速度为?,小球抛出点的坐标为?。(取)
参考答案:(1)ABC?(2)? -30cm
本题解析::(1)ABC?
(2)竖直方向有:,
,
,
水平速度
小球下落的初始位置为-20cm,则水平初始位置为-30cm。
本题难度:一般
3、实验题 做《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实验时,
(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同一次实验过程 ,结点的位置必须都拉到同一位置O点,不能随意变动;
B.用两只弹簧秤拉橡皮条时,应使两细绳之间的夹角总为90°,以便于算出合力的大小;
C.必须使分力与合力在同一平面内;
D.力的夹角越大越好。
(2)如果实验情况如图甲所示,其中A为固定橡皮筋的图钉,O为橡皮筋与细绳的结点,OB和OC为细绳。图乙是在白纸上根据实验结果画出的图。
图乙中的F与F′两力中,方向一定沿AO方向的是_________
参考答案:AC? F’
本题解析:用两只弹簧秤拉橡皮条时,两细绳之间的夹角没有特别要求,只是夹角较大,方便测量即可,B错;但是夹角非常大时测量起来误差较大,D错;由平行四边形得到的合力为实验值,实验值一定会与真实值有一定误差,当用一根弹簧做实验时,弹簧弹力方向一定与OA处于同一条直线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注意实验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对实验过程要熟记于心,要理解本实验的实验原理,即合力与分力的等效性
本题难度:简单
4、实验题 如图所示,某同学利用竖直上抛小球的频闪照片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频闪仪每隔0.05 s闪光一次,图中所标数据为实际距离,该同学通过计算得到不同时刻的速度如下表.(已知当地重力加速度为9.8 m/s2,小球质量m=0.2 kg,结果保留3位有效数字)
时刻 | t2 | t3 | t4 | t5 |
速度(m/s) | 4.99 | 4.48 | 3.98 | ? |
参考答案:(1)?3.48?(2)? 1.24? 1.28?(3)<?由于存在空气阻力
本题解析:根据时间中点的瞬时速度等于前后两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有v5=(16.14+18.66)×10-2/0.1=" 3.48" m/s.从t2到t5时间内,重力势能的增加量为mgh=0.2×9.8×(18.66+21.16+23.68)×10-2=1.24J,动能减少量为mv22/-mv52/2=1.28J,由计算结果可知,ΔEp?< ΔEk,造成实验误差的原因是存在空气阻力和摩擦阻力。
本题难度:一般
5、实验题 彭仁合作学习小组共同探究家中水龙头的滴水情况。当水龙头拧得较小时,可以控制水一滴一滴地滴落到地面上,小组发现:第一滴水碰地的同时,第二滴水刚好从水龙头处下落。为了测算水滴下落的平均速度,同学们找来了秒表和卷尺。首先量出水龙头口离地面的高度h,再用秒表计时。当他们听到某一水滴滴在地上声音的同时,开启秒表开始计时,并数“1”,以后每听到一声水滴声,依次数“2、3……”,一直数到“n”时,按下秒表停止计时,读出秒表的示数为t。
(1)水滴在空中运动的平均速度的表达式为?;
(2)测得h=1m,当数到n=20时秒表的示数 t=8.7s,则水滴下落的平均速度为?m/s;
(3)为了进一步探究水滴下落的平均速度和下落高度的关系,大家又做了以下实验:找来一块挡板,让水滴落在挡板上。改变挡板和水龙头口之间的距离h,并仔细调节水龙头滴水的快慢,使得总是在前一滴水滴到挡板上的同时,后一滴水刚好开始下落。计时方法仍和上面一样。从实验中又获得了如下表所示的6组数据(连同上面的一组共有7组数据)。请选取合适的坐标轴,标上数据和单位,作出相应的图象,并根据图象写出平均速度和下落高度的函数关系为?。
次数 | 1 | 2 | 3 | 4 | 5 | 6 |
高度 h(m) | 0.2 | 0.3 | 0.4 | 0.5 | 0.6 | 0.8 |
平均速度 v(m/s) | 0.97 | 1.19 | 1.38 | 1.5 4 | 1.6 8 | 1.9 5 参考答案:(1) 本题解析:(1)水滴在空中运动时间 本题难度:一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