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0-08-15 23:50:00
1、选择题 如图所示,小球从竖直砖墙前某位置静止释放,用频闪照相机在同一底片上多次曝光,得到了图中1、2、3、4、5…所示小球运动过程中每次曝光的位置,连续两次曝光的时间间隔均为T,每块砖的厚度均为d.结合图中的信息,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位置“1”是小球释放的初始位置
B.小球通过位置“3”时的速度为
| 7d T |
| d 4T2 |
| 11d 2T |

参考答案:A、若小球做初速度为零的匀变速直线运动,在连续相等时间内,位移之比为:1:3:5…,而题中,1、2、3、4、5…间的位移之比为2:3:4…
所以位置“1”不是小球释放的初始位置.故A错误.
B、小球在位置“3”的速度等于2、4间的平均速度,则有v=3d+4d2T=7d2T.故B错误.
C、由△x=aT2,得:加速度a=△xT2=dT2.故C错误.
D、根据匀变速直线运动速度时间公式v=v0+at得
小球在位置“5”的速度v=v3+a?2T=11d2T.故D正确.
故选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计算题 从足够高处先后让两个钢球自由下落,两球间用长为9.8m的细绳连结。第一个球下落1s后第二个球开始下落。不计空间阻力及绳的质量,试求在第二个球开始下落后多长的时间,连结两球的细绳刚好被拉直?(g取9.8m/s2)
参考答案:t=0.5s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选择题 一物体由100m高处开始做自由落体运动,第2s内的平均速度是(g=lOm/s2)( )
A.5m/s
B.10m/s
C.15m/s
D.20m/s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平均速度等于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所以第2s内的平均速度等于1.5s时刻的瞬时速度,为
,故选C
考点:考查自由落体的运动规律
点评:难度较小,对于匀变速直线运动,巧妙应用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等于平均速度会使计算变得简单
本题难度:一般
4、选择题 从地面竖直上抛一物体A,同时在离地面某一高度处有另一物体B自由落下,两物体在空中同时到达同一高度时速率都为υ,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物体A上抛的初速度和物体B落地时速度的大小相等,都是2υ
B.物体A、B在空中运动的时间相等
C.物体A能上升的最大高度和B开始下落的高度相同
D.两物体在空中同时达到同一高度处一定是B物体开始下落时高度的中点
参考答案:A、设两物体从下落到相遇的时间为t,竖直上抛物体的初速度为v0,则由题gt=v0-gt=v? 解得v0=2v.故A正确.
? B、根据竖直上抛运动的对称性可知,B自由落下到地面的速度为2v,在空中运动时间为tB=2vg
? A竖直上抛物体在空中运动时间tA=2×2vg=4vg.故B错误.
? C、物体A能上升的最大高度hA=(2v)22g,B开始下落的高度hB=12g(2vg)2,显然两者相等.故C正确.
? D、两物体在空中同时达到同一高度为h=12gt2=12g(vg)?2=v22g=14hB.故D错误.
故选AC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5、选择题 下列关于物理史实说法正确的是
A.卢瑟福的α粒子散射实验揭示了原子核有复杂的结构
B.受普朗克量子论的启发,爱因斯坦在对光电效应的研究中提出了光子说
C.查德威克在用α粒子轰击铍核的实验中发现了中子
D.汤姆孙最先发现电子,并确认电子是组成原子成分之一
参考答案:BCD
本题解析:分析:根据物理学史和常识解答,记住著名物理学家的主要贡献即可.
解答:A、卢瑟福用α粒子轰击原子而产生散射的实验,在分析实验结果的基础上,他提出了原子核式结构模型,故A错误
B、受普朗克量子论的启发,爱因斯坦在对光电效应的研究中提出了光子说,故B正确
C、查德威克在用α粒子轰击铍核的实验中发现了中子,故C正确
D、汤姆孙研究阴极射线,最先发现电子,并确认电子是组成原子成分之一,故D正确
故选BCD.
点评:本题考查物理学史,是常识性问题,对于物理学上重大发现、发明、著名理论要加强记忆,这也是考试内容之一.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