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0-08-09 23:26:30
1、填空题 1956年李政道和杨振宁提出在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并由吴健雄用的衰变来验证,其核反应方程是
,其中
是反中微子,它的电荷量为零,静止质量可认为是零。
(1)Co与Fe同周期,它应在周期表的第________周期,的核外电子数为________。在上述衰变方程中,衰变产物
的质量数A是________,核电荷数Z是_________。
(2)在衰变前核静止,根据云室照片可以看出,衰变产物Ni和
的运动径迹不在一条直线上,如果认为衰变产物只有Ni和
那么衰变过程将违背_________守恒定律。
(3)是典型的γ放射源,可用于农作物诱变育种。我国应用该方法培育出了许多农作物新品种,如棉花高产品种“鲁棉1号”,年种植面积曾达到3 000多万亩,在我国自己培育的棉花品种中栽培面积最大。γ射线处理作物后主要引起__________,从而产生可遗传的变异,除γ 射线外,用于人工诱变的其他射线还有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四,27,60,28
(2)动量
(3)基因突变,X射线,中子流,紫外线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选择题 (2011年安徽合肥市一模)关于原子结构的认识历程,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
A.汤姆孙发现电子后猜想出原子内的正电荷集中在很小的核内
B.α粒子散射实验中少数α粒子发生了较大偏转是卢瑟福猜想原子核式结构模型的主要依据
C.对原子光谱的研究开辟了深入探索原子结构的道路
D.玻尔原子理论无法解释较复杂原子的光谱现象,说明玻尔提出的原子定态概念是错误的
参考答案:BC.
本题解析:卢瑟福通过α粒子散射实验设想原子内的正电荷集中在很小的核内,A错;玻尔理论有局限性,但不能说是错误的,D错;B、C说法是正确的.
本题难度:简单
3、选择题 北京时间2011年3月11日13时46分,在日本本州岛附近海域发生里氏9.0级强烈地震和海啸引发福岛第一核电站放射性物质泄漏,其中放射性物质碘131的衰变方程为→
+Y。根据有关放射性知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填写正确选项前的字母)
A.Y粒子为β粒子
B.的半衰期大约是8天,则若取4个碘原子核,经16天就一定剩下1个碘原子核了
C.生成的处于激发态,还会放射γ射线.γ射线的穿透能力最强,电离能力也最强
D.中有53个质子和131个中子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由电荷数守恒可判断Y粒子为β粒子,A对;半衰期是统计规律,只对大量的原子核实用,少量原子核的时候不适用,B错;γ射线的穿透能力最强,电离能力最弱,C错;中有53个质子和(131-53)个中子
本题难度:一般
4、选择题 关于天然放射现象,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A.若使放射性物质的温度升高,其半衰期将减小
B.衰变所释放的电子是原子核内的中子转变为质子时产生的
C.在、
、
这三种射线中,
射线的穿透能力最强,
射线的电离能力最强
D.铀核(U)衰变为铅核(
Pb)的过程中,要经过8次
衰变和10次
衰变
参考答案:BC
本题解析:放射性元素衰变的快慢是由核内部自身的因素决定的,跟原子所处的化学状态和外部条件都没有关系,A错误;衰变的实质在于核内的中子转化为一个质子和一个电子,B正确;根据三种射线的性质得C正确;根据衰变过程中质量数守恒,可求得经过8次
衰变,根据电荷数守恒,可求得经过6次
衰变,D错误。
本题难度:简单
5、选择题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核力只是质子与中子之间的作用力
B.原子核的结合能越大,原子核越稳定
C.核内中子可转化为质子
D.对于任何一种金属都存在一个“最大波长”,入射光的波长必须大于这个波长,才能产生光电效应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