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9-05-21 04:39:26
1、实验题 在“研究小球平抛运动”的实验中,某同学只记录了A、B、C三点,而忘记了记抛出点。现取A为坐标原点,在直角坐标系中画出了运动轨迹图象如图所示(单位:cm),则小球平抛的初速度为?,抛出点的坐标为?。(g取10m/s2)
参考答案:初速度为3m/s,抛出点坐标(-30,-5)
本题解析:根据
,可得t=0.1s
小球初速度
B点竖直分速度为
,B点距离抛出点的高度为
,因此A点距离抛出点的竖直高度为0.05m,由
可求得从抛出到运动A点,运动时间为0.1s,因此水平距离为0.3m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主要是能够把平抛运动分解为水平和竖直方向的分运动分别处理
本题难度:一般
2、实验题 (8分)在“探究弹力和弹簧伸长量的关系”的实验中,装置如图甲所示,实验时先测出不挂钩码时弹簧的自然长度,再将5个钩码逐个挂在弹簧的下端,每次测出相应的弹簧总长度。
(1)某同学通过以上测量后把6组数据描点在坐标图乙中,请作出F-L图线;
(2)由此图线可得出该弹簧的原长L0=__________cm,劲度系数k=___________N/m。
参考答案:(1)如图所示;(2分)
(2)5,25。
本题解析:(1)用一条直线把各点连接起来,落不到直线上的点均匀分布在这条线的两侧,F-L图线如图所示; 
(2)图线与横轴的截距为弹簧原长
,图线的斜率为弹簧的劲度系数,为
。
本题难度:一般
3、实验题 在“利用单摆测重力加速度”的实验中:

(1)甲同学测得的重力加速度数值明显大于当地的重力加速度值,造成这一情况的可能原因是____;
A.测量摆长时,把悬挂状态的摆线长当成摆长
B.测量周期时,当摆球通过平衡位置时启动秒表并记为第1次,此后摆球第50次通过平衡位置时制动秒表,读出经历的时间为t,并由计算式
求得周期
C.开始摆动时振幅过小
D.所用摆球的质量过大
(2)乙同学先用米尺测得摆线长为97.43cm,用卡尺测得摆球直径如图甲所示为_______cm,然后用秒表记录单摆完成全振动50次所用的时间,从图乙可读出时间为____________s,当地的重力加速度g=________m/s2。(重力加速度的计算结果保留三位有效数字)
(3)实验中,如果摆球密度不均匀,无法确定重心位置,丙同学设计了一个巧妙的方法而不用测量摆球的半径。具体作法如下:
①第一次悬线长为L1时,测得振动周期为T1;
②第二次增大悬线长为L2时,测得振动周期为T2;
③根据单摆周期公式可求得重力加速度为g=__________________。(用题给符号表示)
参考答案:(1)B;(2)2.125,99.8,
=9.75;(3)
.(每空2分,共10分)
本题解析:(1)由周期公式
得
,若测量摆长时,把悬挂状态的摆线长当成摆长时,漏掉小球的半径,L变小,g值偏小,A选项错误;测量周期时,当摆球通过平衡位置时启动秒表并记为第1次,此后摆球第50次通过平衡位置时制动秒表,读出经历的时间为t,并由计算式
,而不是选项中的
,所以T值偏小,则g值偏大,B选项正确;单摆的周期与振幅及摆球的质量无关,所以C、D选项均错误。(2)由20分度的游标卡尺的读数规则读出d=21.25mm=2.125cm,秒表的读数原则也是不估读。所以
=99.8s,由此求出单摆的摆长为L=
=98.49cm,求出单摆的周期为T=1.996s,将数值带入到
,解得g="9.75" m/s2;(3)设线的底端到重心的距离为r,由公式
,得
,两式联立,消掉r,解得g=
本题难度:一般
4、实验题 某同学利用打点计时器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关系,所用交流电的频率为50Hz,如图为某次实验中得到的一条纸带的一部分,0、1、2、3、4、5为计数点,相邻两计数点间还有4个打点未画出.若从纸带上测出x1=5.20cm、x2=5.60cm、x3=6.00cm、x4=6.40cm.则打点计时器打计数点“2”时小车的速度v2=?m/s,小车的加速度a=___?m/s2,依据本实验原理推断第4计数点和第5计数点之间的距离x5=?cm. 
参考答案:1.45,2.50,0.0680
本题解析:由于相邻两计数点间还有1个打点未画出,所以相邻的计数点间的时间间隔T=0.04s.根据匀变速直线运动中时间中点的速度等于该过程中的平均速度,
根据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推论公式△x=aT2可以求出加速度的大小,
得:
;
,为了更加准确的求解加速度,我们对两个加速度取平均值
得:
解得:a=0.40m/s2
根据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推论得
,所以x5=6.80cm
本题难度:一般
5、实验题 (8分)某同学用如图甲的装置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
(1)安装打点计时器时,纸带的两个限位孔必须处在同一?线上.
(2)接通电源,让打点计时器正常工作后,松开?.
(3)将纸带上打出第一个点记为0,并在离0点较远的任意点依次选取几个连续的点,分别记为1,2,3,….量出各点与0点的距离h,算出各点对应的速度,分别记为v1至v6,数据如下表:
| 代表符号 | v1 | v2 | v3 | v4 | v5 | v6 |
| 数值(m/s) | ?2.80 | 2.99 | 3.19 | 3.48 | 3.59 | 3.78 |

参考答案:(1)竖直(1分);(2)纸带(2分)说明:错别字视为歧义,给0分。
(3)v4?(2分)(其他表述给0分,如数据表述3.48给0分);
(4)
(2分)偏小(1分)(其他表述给0分)。
本题解析:(1)由于纸带穿过两个限位孔时要求纸带不与限位孔摩擦,故意这两个限位孔要在同一竖直线上;(2)接通电源,让打点计时器正常工作后,才能松开纸带,而不能先松纸带后接通计时器;(3)由于物体做自由落体运动,相等间隔时间内速度的增加量应该是相等的,故这些连续点间的速度差应该是定值,通过比较发现,第4个点的速度v4与v3的差与其他的不同,故速度v4的数据有较大的误差;(4)由于mgh=
mv2,即k=tanθ=
=2g,故重力加速度g=
;由于实验中不可避免地会存在摩擦,故测得的速度与实际值偏小,则k值偏小,故重力加速度的大小也偏小。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