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9-03-15 18:24:48
1、实验题 (6分)用自由落体法进行“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实验
①实验完毕后选出一条纸带如图所示,其中O点为电磁打点计时器打下的第一个点,A、B、C为三个计数点,打点计时器通以50Hz的交流电。用刻度尺测得OA=12.41cm,OB=18.60cm,OC=27.21cm,在计数点A和B、B和C之间还各有一个点,重物的质量为1.00kg,取g=10.0m/s2。甲同学根据以上数据算出:当打点计时器打到B点时重物的重力势能比开始下落时减少了________J;此时重物的动能比开始下落时增加了_______J。(结果均保留三位有效数字)。
②乙同学利用他自己实验时打出的纸带,测量出了各计数点到打点计时器打下的第一个点的距离h,算出了各计数点对应的速度v,以h为横轴,以
为纵轴画出了如图的图线。图线未过原点O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①? 1.80? ( 2分)? 1.71? ( 2分)
②先释放重物,再接通计时器电源(“打下第一个点时重物已经有速度”也对)( 2分)
本题解析:①打到B点时重物的重力势能比开始下落时减少了
而打B点时的速度就是AC段的平均速度,即
因此重物的动能比开始下落时增加了
②从图象上看出,下落高度为零时,就已经有了速度,因此一定是先释放重物,再接通计时器电源
本题难度:一般
2、实验题 在互成角度的两个共点力的合成实验中,其中的三个实验步骤如下:
(1)在水平放置的木板上垫一张白纸,把橡皮条的一端固定在木板上,另一端拴两根细线,通过细线同时用两个弹簧测力计互成角度地拉橡皮条,使它与细线的结点达到某一位置O点,在白纸上记下O点的位置和两弹簧测力计的读数F1和F2。
(2)在纸上根据F1和F2的大小,应用平行四边形定则作图求出合力F。
(3)只用一只弹簧测力计通过细绳拉橡皮条,使它的伸长量与两只弹簧测力计同时拉时相同,记下此时弹簧测力计的读数F′及其方向。
以上三个步骤中均有错误或疏漏: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未记录细线的方向。
(2)应根据F1和F2的大小和方向求合力F
(3)应把结点O拉至同一位置
本题解析:在验证平行四边形时,最重要的是保证合力与分力的效果要等价。在实验过程中,必须要记录分力的大小和方向,并记录此刻橡皮条的形变位置,从题意来看,并没有记录细线的方向;在利用平行四边形定则求合力时,应使用力的图示,借助分力的大小和方向,做出对角线,从题来看没有说明方向,不够严谨;要保证前后两次效果等价,需要将橡皮条拉至同一位置O点,从题来看并没有明确说明
点评:此类题型考察了验证平行四边形定责的注意事项,并通过该实验来间接考察对力的合成方法的理解
本题难度:简单
3、实验题 (1)单摆的周期T与摆长L的关系”的实验中,某次测量小球的直径的示数如图1所示,图中游标尺上有50个等分刻度,则小球的直径d为??mm。用秒表记下了单摆振动50次的时间如图2所示,由图可读出时间为?s。
(2)有几个登山运动员登上了一无名山峰,但不知道此山的高度,他们想迅速地估测出此山峰的海拔高度,但是他们只带了一些轻质绳子、小刀、小钢卷尺、可当作秒表用的手表和一些食品,附近还有石子、树木等。请你根据物理知识快速地测量出山峰的海拔高度。已知地球表面的重力加速度为g,地球半径为R,还需要测量的物理量有?,山峰海拔高度的表达式为h=?。
参考答案:(1)10.94、96.8;
(2)在山顶上一单摆的摆长l 和周期T 、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4、选择题 一木箱放在水平地面上,下列关于木箱和地面受力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地面受到向下的弹力,是因为地面发生了弹性形变;木箱没有发生形变,所以木箱不受弹力
B.地面受到向下的弹力,是因为地面发生了弹性形变;木箱受到向上的弹力,是因为木箱也发生了弹性形变
C.地面受到向下的弹力,是因为木箱发生了弹性形变;木箱受到向上的弹力,是因为地面也发生了弹性形变
D.地面受到向下的弹力,是因为地面发生了弹性形变;木箱受到向上的弹力,是因为地面也发生了弹性形变
参考答案:木箱停止在水平地面上,木箱与地面发生相互挤压,都要发生形变.地面受到了向下的弹力,是因为木箱发生了弹性形变;木箱受到了向上的弹力,是因为地面发生了形变.故C正确,ABD错误;
故选C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实验题 (10分)在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实验中,如下图所示,为一次记录小车运动情况的纸带,图中A、B、C、D、E为相邻的计数点,相邻计数点间有4个点未标出,设A点为计时起点。(结果保留两位有效数字)
⑴由图判断,在实验误差范围内,可认为小车做?运动;
⑵相邻计数点间的时间间隔为?s;
⑶BE间的速度vBE=?m/s;
⑷C点的瞬时速度vC=?m/s;
⑸小车的加速度a=?m/s2。
参考答案:⑴匀加速直线;⑵0.10;⑶3.3;⑷2.6;⑸13。
本题解析:⑴根据纸带中数据可知:x1=AB=7.50cm,x2=BC=27.60-7.50cm=20.10cm,x3=CD=60.30-27.60cm=32.70cm,x4=DE=105.60-60.30cm=45.30cm,Δx=x2-x1=x3-x2=x4-x3=12.60cm,因此小车做匀加速直线运动;
⑵打点计时器打点的周期为0.02s,由于相邻计数点间有4个点未标出,因此相邻计数点间的时间间隔为:Δt=0.02s×5=0.10s;
⑶BE间的速度是指物体通过BE段的平均速度,因此有:vBE=
=
×10-2m/s=3.27m/s=3.3m/s
⑷从纸带中可以发现,C点为BD段的中点时刻点,因此有:vC=
=
×10-2m/s=2.64m/s=2.6m/s
根据逐差法,物体运动的加速度为:a=
=
×10-2m/s2=12.6m/s2=13m/s2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