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知识点汇总《常见题型》考点强化练习(2017年练习版)(十)

时间:2017-08-09 21:56:35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事业编教师公务员等考试资料40G

1、写作题  张晓风有篇短文《高处何处有》,说的是一位老酋长病危,于是找来村子里最优秀的三个年轻人,要他们尽可能爬到村子前方的神山最高处,回来报告见闻,以便确立接班人。三天后,第一个年轻人回来了。他笑生双靥,衣履光鲜,说:“酋长,我爬到了山顶了。我看到繁花夹道,流泉淙淙,鸟鸣嘤嘤。”老酋长笑笑,说:“孩子,那条路我当年也走过,那鸟语花香的地方不是山顶,是山麓。你回去吧!”一周后,第二个年轻人回来了。他神情疲惫,满脸风霜。他说:“酋长,我爬到山顶了。我看到高大肃穆的松树林,看到秃鹰盘旋。那是一个好地方。”“可惜啊!孩子,那不是山顶,那是山腰。不过,也难为你了,你回去吧!”一个月过去,第三位年轻人一步一蹭,衣不蔽体地回来了。他发枯唇燥,只剩下清炯的眼神:“酋长,我终于到达山顶。但是,我该怎么说呢?那里只有高风悲旋,蓝天四垂。”“你难道在那里一无所见吗?”酋长追问道。“是的,酋长,高处一无所有。你所能看到的,只有你自己,只有自己被放在天地间的渺小感。”“孩子,你到的是真的山顶。天意要立你做新酋长,祝福你。”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或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参考答案:无
高处一无所有
——张晓风《高处何所有》解读
《高处何所有》是一篇谈做学问和学术发展的哲理散文。关于这个话题,王国维在《人间词语》中说:
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
“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此等语皆非大词人不能道。然遽以此意解释诸词,恐为晏、欧诸公所不许也。
这三首宋词原文如下:
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别离苦,斜光到晓穿朱户。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栏意。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它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而《高处何所有》对做学问的境界有新的理解、开拓和升华。它和王国维先生的意境描绘,可以说有异曲同工之妙,而且有着时代的色彩和现代感。整篇文章就是一个象征性故事,渗透着耐人寻味的哲理内涵。他所叙述的三个年轻人的经历,实际上讲的也是做学问的三个境界。作品中所谓“神圣的大山”,就是做学问的所要学习、探索的目标,而“最高的、最凌越的地方”,应该是做学问的最高境界。那么作者是如何理解做学问的三种境界的呢?应该说这一切都已经蕴涵在作品的艺术形象之中,即三个年轻人的所见所闻。整个故事就是作者立意的承载媒介。
做学问的第一境界。这就是第一个年轻人的所见所闻。他回来的外表形象是“笑生双靥,衣履光鲜”,并且自己声称“我到达山顶了”。“笑生双靥”,似乎没有损耗多少人体精力;“衣履光鲜”说明没有遭受到路途坎坷。他所描绘的所谓“山顶”景色是:“繁花夹道,流泉淙淙,鸟鸣嘤嘤”。正如老酋长所说,这个“鸟语花香”的地方是“山麓”,离山顶远得很呢。第一个年轻人的所见所闻的深层含义是什么呢?繁花、流泉、鸟鸣,是每一个做学问的人所首先要接触的学科基础知识和理论,它常常可以使人觉得眼花缭乱、目不暇接。一个学生刚刚接触或进入某一学科,其学科信息浩如烟海,往往有某种新奇、喜悦、惊叹的感受。这是攀登学术高峰的必经阶段。它比较接近于王国维先生所说的,“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这一境界。
做学问的第二境界。这就是第二个年轻人的所见所闻。他回来的外表形象是“神情疲倦,满脸风霜”,并且也声称“我到达了山顶了”。与第一个年轻人相比,“神情疲倦”说明已经损耗了一定的人体精力;“满脸风霜”说明经受了一定的路途坎坷。他所描绘的所谓“山顶”景色是:“高大肃穆的松树林”和“秃鹰盘旋”。他已经比第一个年轻人攀登到更高的地方。事实如何呢?正如老酋长所说,“那不是山顶,那是山腰”。第二个年轻人的所见所闻的深层含义是什么呢?“高大肃穆的松树林”,象征着一个学科中的比较权威的学者和著述。一个学生只有经过了一定阶段的学习和研究以后,才有能力判断出一个学科中的佼佼者和学术巅峰。山上“秃鹰盘旋”,常常意味着山峰险峻的地方。这里象征着学术领域中难于攀登的空间和课题,在这些空间和课题中充满着未知和莫测,探索和研究的风险和坎坷较大。这一阶段对于毕业的学生来说,常常需要经过十年或二十年的时间才能够到达。
做学问的最高境界。这就是第三个年轻人的所见所闻。他回来的外表形象是“一步一蹭,衣不蔽体”,“发枯唇燥,只剩下清炯的眼神”。他几乎耗尽了自己的精力和体力,经历了路途的千难万险,可以说差一点就可能丧失自己的生命。可是,由于他经历了长途跋涉和凌越险峰,增长了见识和眼界,看到了他人没有见到过的情景,因此眼神“清炯”。他究竟看到什么了呢?“高处一无所有”,只有“高风悲旋,蓝天四垂”。站在山顶的天地间,他有一种“渺小感”,他才理解和体会到“千古英雄悲激的心情”。老酋长说,“你到的是真的山顶”,“天意要立你做新酋长”。第三个年轻人的所见所闻的深层含义是什么呢?一个新的学术探索者,一旦踏入了无人涉足的新学术领域,他常常会感到孤单和无助,有时甚至连对话者都没有,只能自己孤单地披荆斩棘、踽踽独行。在这种领域里常常是“高风悲旋”地充满险恶。“蓝天四垂”,连参照借鉴的坐标都没有。“蝴蝶也没有一只”,有时连一点希望都看不见,甚至趣味索然。在这个时候,与需要探索的巨大未知领域相比,一个个体的力量是如此地渺小和有限。一个有学术造诣深厚的专家和学者常常十分谨慎和谦虚,这并不是一种有意的做作,而是因为只有他们才真正地知道学术领域深浅和险阻。因此,只有不知天高地厚的人,才常常会夸夸其谈、自吹自擂。文末,“他遇到的是全身伤痕,是孤单的长途,以及愈来愈真切的渺小感”,就是对这一深层含义的最确切的描述和点睛。
这篇哲理散文还存在着巨大的解读空间。这个象征故事在比喻做学问的三个境界上,以上解读并不是唯一的答案,不同的读者根据自己的文化背景,还可能有其他的理解和充填。作者理解的做学问三个境界与王国维先生做学问的三种境界,在视角、理解上有什么不同?这篇哲理散文仅仅象征做学问的三个境界?有否更加广阔和深邃的意义?老酋长以及将要成为新酋长的这两个人物有什么象征的意义?老酋长十分值得钦佩,你知道为什么吗?“千古英雄悲激的心情”,你能体会出其中的具体内涵吗?三个年轻人攀登山峰回来的日期标示,意味着什么?


本题解析:
关键词:高处,渺小。他成功了,但在成功过程中他遇到的是全身的伤痕,是孤单的长途,以及愈来愈真切的渺小感。
立意方向:成功,高度与渺小,境界,坚持。
人生没有至高点,我们总是在追求各自心中的某种高度,心想到了那里便能够呼风唤雨,永远安逸。可是那些真正到了“高处”的人感觉如何呢?高处没有想象中的“山清水秀、鸟语花香”,有的只是个人被放在天地间的渺小感罢了。当我们疲惫地站在高处俯视一切的时候,一切的狂妄自负都化为成熟的领悟,一切辛劳痛苦都烟消云散,取而代之的是前所未有的清静与平和的心态。当我们经历磨难勇敢地在那让人迷茫的高度思考人生的时候,我们才是真正成功的登高者。这是文章的立意,更是人生的立意!
论点一:“生命在高处”。
拥有宁静谦和的心境就拥有了生命的高度,即使没有机会站在地理意义上的高处,生命一样可以彰显美丽。高处的生命,总是能如雪莲花一般,绽放出纯洁勇敢智慧的美丽。
论点二:“高度与渺小”。
从生活感受谈起:家住在五楼,在阳台上举目远望,有一种高度感,伴随而产生的是渺小感。引申:伴随着机器大工业时代的到来,人类越来越自大,以为可以主宰一切,认为人定胜天。于是乎,滥杀动物,滥砍滥伐,围湖造田,欣欣然以为成了主宰。人类此刻需要渺小感,去战胜自大、狂妄和目无一切。
论点三:历史高处的风景。
谭嗣同在狱中给他老师康有为的绝笔信,谭嗣同这些变法志士就登上了民族历史的高处,就构成历史高处的风景。在信里‘我’要向老师,也向世人倾诉为民族富强而献身的壮烈情怀。也许要虚构一句他老师的话,比如“大凡成功者都是孤独地前进,独自承受苦难,因为他们站在前人无法企及的高度”等,说明老师对谭嗣同的教育和影响,还要化用谭嗣同“各国变法无不自流血始”以及“有心杀贼”的绝命诗,增加一点历史的真实感。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70分)
人类是唯一会脸红的动物,或是唯一该脸红的动物。 ---?马克·吐温
阅读上面的材料,你有怎样的感悟或联想?请就此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或记叙文。
要求:
(1)必须符合文体要求;
(2)角度自选,标题自拟;
(3)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参考答案:
永久的纤夫
羞耻之心,人皆有之。?
他是一个纤夫,尽管长得很瘦小,却能忍受这拉纤之苦。在众多拉纤的人中他是最卖力也最特别的一个,因为他拉纤的时候喜欢昂着头,尽管这样做很费力,但他坚持这样做,他要让人们知道:这是纤夫的尊严。?
纤夫的生活很苦。唇触春之寒气,头顶夏之烈日,胸灌秋之金风,脚踏冬之冰雪。腰间的葫芦煮沸他们年年岁岁的热血,但这样的生活却铸就了他们顶天立地的筋骨和肌肉。船再大,只要他们齐心协力,便疾如箭飞。?
他喜欢昂首拉纤,因而时常引来别人对他的鄙视。“你这是在拉纤,还是在欣赏风景?”“你抬头干什么?你仅仅是纤夫,只需拉船,弯腰不仅是为了省劲,更是对职业的鞠躬。”“你这么瘦小,抬头是不是想偷懒,吃干饭?”……面对这些泼来的蜚言蜚语,他缄默不语。脱下那满是补丁的衣服,他的肩膀上显现出一道道深深的血痕,众人失色,因为事实是最有力的明证。?
拉纤的人很多,但并不是每个人都很卖力的,当然,谁卖力谁不卖力他心里一清二楚,但他从不明说。每次起锚时,他都以代表的身份对纤夫们发话:“人要有羞耻之心,别人给我们一碗饭吃,我们就得卖出力气,不要投机取巧,否则,我们就会受到良心的谴责。再说,你少出一点力,别人就得多一份苦。我们是纤夫,地位低下,被人瞧不起,但我们自己要瞧得起自己……我们也有尊严,也有廉耻……地位低并不代表没有良心,并不代表不知廉耻……我们要昂起头,正眼对待一切,齐心协力开大船。”话说得语无伦次,但却博得了纤夫们永久的掌声。?
他们是一群纤夫,没有地位却有尊严的纤夫,没有暖衣饱食却有羞耻之心的纤夫。在那滚滚长河的两岸,他们昂首向前,因为那上游是他们的目标,他们坚毅的眼神是那么的令人敬畏,船上的人看着他们顿时肃然起敬。?
在纤夫的眼中,永远没有风景。
在其他人眼中,纤夫们永远都是风景。
知人间有羞耻
俗话说:“人有脸,树有皮。”有羞耻之心,这是人类不同于禽 兽的显著标志之一,这似乎属于必然,然而在当今却产生了危机。
请看下面一组生活镜头:
——在干净整洁的街上,一行人张口吐出一口浓痰。一位戴红 袖章的老者走上前讲:“随地吐痰,不讲卫生,罚款1元!”行人扔出 一张lO元的钞票,随口又吐了几下,并得意地说:“零钱不用找了!”
——在考场E,—名女考生撩起裙子,行行公式映人眼帘。当她第三次‘揭幕”时,被监考老师当场抓获。她却全无羞愧,昂首挺胸,步出考场。
——北方某市为迎接国际杂技节在当地举行,特意在街道上 设置了一些花坛。某日,当园艺工人正在整理一个花坛时,突然有 人大喊一声:“这个花坛他们不要啦!”于是,路过的车辆纷纷停下 来,车上的人忙不迭地跳下来,加人搬花行列。附近的单位甚至还为此开来汽车……一会儿,万盆鲜花被哄抢一空。
——某大城市进行了一场高雅艺术演出,举办者以为观众也必然“高雅”起来,约定先看戏,后付钱,结果容纳一千余人的大剧场仅收到560元钱,还有200元是某知名人士赞助的。
……
如此等等,不以为耻,反以为荣。
这真是不识人间有“羞耻”二字。在当今社会,某些人的羞耻心在沦丧,这沦丧的结果必然要带来人类文明的大倒退。中国自古以来就有讲礼义廉耻的传统美德。今天,社会呼唤着羞耻意识的回归,人们需要有羞耻意识。中国人向来是把“侮辱人格”视为大不敬,也把“丧失人格”视为大不义的。而人格的完善靠什么?法纪制约固然重要,但有羞耻意识,自尊、自爱、自重、自觉,不也是升华人格的一个动力吗?
有羞耻意识,是一种自我批评。“栉,所以去乱发;浴,所以濯肤垢。”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如果失去了这种“刮肌贯骨,改过惩非”的自我教育能力,没有廉耻,不求进取,恐怕是要走下坡路的吧!
有羞耻意识对每个人来讲也是非常重要的,因为“不廉,则无所不取;不耻,则无所不为”。有了羞耻意识,才能有效地抑制邪欲,规范自己的行为,实现自我调节,减少或避免无耻之行以免堕入牲畜之列。如果不是羞耻意识荡然无存的话,上文所举那些“无耻之徒”也不至于如此自鸣得意,招摇过市;社会上那些利欲熏心、坑蒙拐骗、奴颜媚骨的人,脸皮不会如此之厚,心不会如此之黑,胆不会如此之大!
诚然,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虽然一失足未必成千古恨,但如果坚持错误,“不以为耻,反以为荣”,势必跌人“谷底”,永不超生。人只有知羞知耻,才能改恶从善;只有知羞知耻,才能远离耻辱。
陈毅元帅有诗云:“有草名含羞,人岂能无耻?鲁连不帝秦,田横刎颈死。”(见《冬夜杂咏?含羞草》)光明磊落、嫉恶如仇的陈老总一生最痛恨那种不知羞耻为何物的无耻之徒,而对鲁仲连、田横这样的高义之士推崇有加。人为万灵之长,不可无羞耻之心。无羞无耻,何以为人?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的一个公民,则更应该具备一点羞耻意识,耻于违法乱纪,耻于不讲公德,耻于玩忽职守,耻于损公肥私,耻于损人利己,耻于丧失国格、人格,耻于做一切不利于党和人民的事。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一个无愧于心的人、一个有益于社会的人。


本题解析:
这是一篇材料作文,应该抓住材料中的关键词句来立意。材料提供的是一则马克?吐温的名言“人类是唯一会脸红的动物,或是唯一该脸红的动物”,其中的关键词是“会脸红”和“该脸红”。当然这里的“脸红”是一种心理活动在神态表情上的反应,是指人有羞愧之心、知耻之心和反思之心。
“羞耻之心”这一话题可以从以下三个层面去开掘:一是对什么要有“羞耻之心”?应该对有违正义、有违道德之事,或因自身没有尽心、尽力而导致落后之事感到羞耻。而出身低微、家境贫寒、处境困厄均不能视为可耻。二是为什么要有“羞耻之心”?因为没有“羞耻之心”,就会丧失人格尊严,就无法建构社会道德体系,就无法使人类向“真、善、美”的至境迈进。三是怎么运用“羞耻之心”?韩信选择了忍胯下之辱,封侯拜将,为大汉打下江山;西楚霸王选择了乌江自刎,使后人“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黄伯云则知耻而后勇,“十年磨一剑”,变“引进外国的假技术”为“向外国输出先进技术”。这一话题无论从事、情还是理的角度去演绎,只要你思得深、悟得透、设得巧,均可铸得华章,缀成妙品。


本题难度:一般



3、写作题  作文
请以“眼界”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要求:观点鲜明,条理清晰,能使用多种的论证方法。


参考答案:略


本题解析:一个人的眼界,常常受思维方式的影响,与胸襟气度有关。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告诉我们视角不同,事物的面貌就会迥异;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告诉我们只要提升高度就能看得更远
最佳立意:
(1)理论不能脱离实际。
(2)不能死读书。
(3)实践中,不能犯教条主义,生搬硬套。
(4)要学会灵通变通。


本题难度:一般



4、写作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比尔·盖茨曾告诫即将走向社会的高中生和大学毕业生:生活是不公平的,要去适应它;电视不是现实的生活;这个社会在你有成就前不会在意你的自尊;烙牛肉饼不会有损你的尊严;生活中你没有暑假可以休息,也无人帮你发现自我……著名作家刘墉也在《你不可不知的人性》一书中提醒人们:人性中可匏有急功近利、喜新厌旧、贪婪自私、落井下石等等缺陷。是的,生活不是牧歌,生活很现实,甚至很残酷。
  请以“生活不是牧歌”为题写一篇文章。立意自定,诗歌外文体不限,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略”。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困难



5、写作题  作文:(60分)
谁的生命质量更高?有人说,在革命年代,是保尔;在今天,是比尔盖茨。你的看法呢?
1、写一篇议论文,800字以上。
2、以“生命的质量”为话题,题目自拟。
3、注意事例中的叙述和概括事例、典型事例的合理运用,此项占10分。


参考答案:略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首页 上页 9 10 下页 尾页 10/10/10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考试资料40G
【省市县地区导航】【考试题库导航】
 ★ 高考省级导航 ★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 高考信息汇总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题库 ★ 
 ★ 高考题库 ★ 

电脑版  |  手机版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