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7-08-08 02:53:01
1、写作题 “读”是一种投入的状态,是心与心坦诚的面对,是发自肺腑的交流,是一种智慧式的领悟。文字可“读”,自然可“读”,人物可“读”;庄子读“大鹏”,陶渊明“读”园田,卡夫卡读“人的异化”……“读”使心灵饱满充盈,使思想提升飞跃。
请以“读”为话题,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参考答案:“略”。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困难
2、写作题 作文,两题任选其一。
(一)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古人曾写过这样的诗句:“一种春声浑难忘,最是长安课归时。”表现了对放学之后那欢快、嬉闹之声的深深怀恋。今天,我们周围的声音多得让人应接不暇,可是哪一种才是真正牵动你内心深处的呢?是小院的课钟,还是窗外的风雨?是新年的爆竹,还是梦中的短笛?或者,那是……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诗歌除外),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二)请以“生活的表情”为题,写一篇不少800字的作文。
要求:自定立意,自选文体(不要写成诗歌),且文体特征明显。
参考答案:“略”。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困难
3、写作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弟子总是抱怨自己生活得太痛苦。大师吩咐弟子抓一把盐放在一杯水中,然后喝了它。“味道如何?”大师问。“苦。”弟子吐了口唾沫。
大师又吩咐年轻人抓一把盐放进湖里,说:“再尝尝湖水。”年轻人捧了一口湖水尝了尝。“你尝到成味了吗?”大师问。“没有。”年轻人答道。大师问道:“什么味道?”弟子答道:“很鲜。”
要求:自选角度,自定立意,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参考答案:正确地对待人生的痛苦
人生的痛苦,留则有,放则无。
就像这一把盐的位置,溶于一杯水,它是涩的。溶于一湖水,则是鲜的。身经痛楚,却伤在心头。只是要看你自己将痛苦摆放的位置罢了。你若有意放大,那必将苦涩一生,你若有意弥治,那终会阳光依旧。
林则徐一生仕途不顺,甚至连降五级。但他并不因此而丧恼。因为他心中充满了人民的福祉,就无处容纳这微小的失意。先不说他那虎门销烟的千古功勋,只说他在被放逐新疆途中,主持治理黄河决口,在新疆帮人民修水渠,开垦农田……他在做这一切的时候,恐怕是朝廷伤他最深的时候,然而他个人的痛,与人民的痛相比,这又如何!他的一把盐,撒在黄河,撒在天山,那痛早已随水流逝,随风飘远。
抱怨痛苦是把自己看得太重。
第一任美国黑人国务卿赖斯,她从小有着超人的音乐天赋,4岁开演自己第一声演奏会,八岁谱曲,刻苦练琴。但当她在音乐交流会上发现一群11岁的小孩竟可以轻易弹出她苦练一年的曲目时,她痛苦极了。想到自己12年的辛苦,心酸至极。但当她在经济领域取得成果并当选为国务卿后,回忆志这段经历时,她轻轻地说:“原来是把痛苦放错了位置。”这,就是赖斯。赖斯在渐行渐止中终天找到自己的湖泊。放下自己心头的沉重,前方依旧是一片天。
人生的痛苦,留则有,放则无。
对于一名音乐家来说,最重要的莫过于双耳。可贝多芬失去了。于是他便把上帝扔给他的一把盐相继撒向“英雄”“命运”“田园”,双耳早已不能束缚贝多芬在音乐路上的执著前行。他的激情与热情倾注在那一个个单弦音、颤音之中,并把痛苦绎化成一篇篇神话般炫美的乐章。我想,是这音乐成就了贝多芬,也是这份胸襟成就了贝多芬。
痛苦只是开始时上帝在我们心田中播下的种子,它总会萌芽,但我们却不可以放任它,留有它。既然在生命的图卷中我们可以描绘最浓烈的部分,那么对这些小小的不足为什么不去消弥?
生活就如一张纸,痛苦则像不经意间滴在上面的一滴墨水。我们何苦刻意去放大这滴墨的重量,而让它成为你心头挥之不去的阴影。淡化它,忘记它,相信你仍可以在这张纸上描绘出绚丽的生活画卷。
轻闭双眸,呼吸这大地地气息,呼出这心底的沉痛……
这痛苦,留则有,放则无。
痛苦无味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王维吟诵着这首诗,漫步于雨后空山,豁然开朗。官场失意又何妨?人生苦痛又怎样?于是他饮尽人生苦痛的浊酒,酒入幽肠,消溶在他明月、清泉的深广心境中。试问滋味,鲜凉!
人生的痛苦如手里的一把盐,浸入杯中则化作无尽的咸涩,然投于湖海,则消溶一份鲜凉。面对人生痛苦,我们打开我们的心胸,提升我们的精神境界,则痛苦不再是一杯盐水而是沁人心脾的香茗。
我们乘坐在人生的客车上,从一个时代驰向另一个时代。在每一个远方,我们都感到无尽的苦感。于是有人就号呼:“我的人生这样不顺,我生活得这般痛苦。”我们总敏感于外物的冷寒热暖,却淡忘了痛苦的根源来自我们脆弱的心房。摆不开“利”的诱惑,逃不掉“欲”的浸染,每天奔波于金钱酒肉,纸醉金迷,怎不痛苦。孰不知,一个广阔的心胸,可以将痛苦消溶地不见痕迹。打开心胸,给自己一个崇高的心境。
当读到张爱玲,我总感一绺幽香,张爱玲的一生是痛苦的,痛苦是她灰色的童年,是她不幸的婚姻,是那个旧上海夜下孤独的舞步,上天好像把可以给予人间的痛苦全给了这位妙龄女子。而她面对这份苦痛,在桂树窗前陷入了对人生无尽的思考。坚持,奋起,执笔,这是她在她后痛苦时代的选择,她不写革命,不写战争,只写那个时代最美好的回忆。她的这份阔达的心胸消融了苦痛,执笔耕耘,幻化为从《半生缘》氤氲中走来的仙女,在《倾城之恋》柔情中莞尔一笑的天使,散落在青石板一路的悄碎,妖娆了一个时代的轻脆。
陶潜也是一个这样的人。官场黑暗,仕途失意,但他埋头深野,伫立田园,以崇高的精神境界叹唱出“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幽雅与淡定。
苦难只是一把盐,浸入大湖,只剩清鲜。把心胸放宽,提升精神境界,痛苦将幻化为你的香茗。
定乎内处之分,辨乎荣辱之境,升华心灵,斯已矣……
稀释痛苦
人生曲曲折折水,世事重重叠叠山。
生命里的痛苦就像一把盐,苦涩难耐,如何正确地对待人生的痛苦,取决于你用什么容器来盛它,如果你的心是一只杯,便觉得苦涩,如果你的心是一片湖,便觉得淡然。面对痛苦,我们要常怀开阔的胸襟,豁达的情怀,这样才能在淡然的诗意里走过美丽的人生。
稀释痛苦,要有苏轼“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的豁达,要有李白“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豪迈,亦要有王维“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自来去”的恬淡。稀释痛苦便是把痛苦的盐水放入自己广阔的心灵之湖,既然痛苦的量无法为我改变,那我就努力拓展心灵的容积,“大肚能容,容天下可容之事。”天下之事都了然于胸,又何惧那一把痛苦之盐!
“火柴在你口袋里点燃,你应该庆幸那不是火药库。”契诃夫一句诙谐幽默的话语,为我们指明人生的迷津,一味地抱怨,用狭小的心胸盛装痛苦,只会将痛苦放大数千倍,令那把盐扩大成生命所不能承受的苦涩。倒不如像契诃夫那样,用乐观开阔的胸襟将痛苦稀释得淡然无味,甚至会从中品出淡淡的甘甜。
谁懂得稀释痛苦,谁便能在曲折的人生旅途中采撷到真正的快乐。张鲜,一个在地震中失去亲人的男子,面对记者的采访,轻拭去眼角的泪痕,“我这辈子要活出三辈子的味道,我自己的,妻子的,还有女儿的。”他用积极的人生态度稀释失去至爱的痛苦之盐,我们不难想象,这样一位懂得用大心胸容大痛苦的人生强者,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定会横扫一切阴霾,勇往直前。
“得之我幸,失之我命。”志摩这句话潜藏着他对人生的感悟,得之淡然,失之坦然,用开阔的胸襟看待痛苦,花开花落两由之,花开,则赏花之美丽,花落,则赏残红满地。痛苦不是不可逾越的,有大心胸之人,定有稀释痛苦的明智。
闲看庭前花开花落,漫随天外云卷云舒。将痛苦放进广阔的心灵之湖,淡然走上生命的大舞台,演绎人生的精彩!
愿你我都拥有一个如湖的心怀……
学会淡化痛苦
黑暗不是我生命的本色,我只是在经历黑暗。
——题记
一把盐溶在一杯水中,得到的是苦卤;一把盐溶于一湖水,品到的是甘泉。其实人生中的痛苦便是那一把盐,愚者将其放于杯中,品到的是人生的苦涩;智者将其溶于湖中,品到的是人生的甘美。我们只有学会淡化痛苦,保持一颗乐观的心,才能愈挫愈勇,拥有别样的人生。
李白淡化被谤的痛苦,让“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回荡在历史长河;苏轼淡化被贬的痛苦,留下“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的佳句;盲人钢琴家淡化失明的痛苦,唱出“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他来寻找光明”的佳句。可见,学会淡化痛苦笑看人生,是多么重要啊!
大家还记得那在2008年春晚在舞台上为大家表演模仿秀的阳光青年——杨光吗?是的,他的世界里没有阳光,自幼失明让他的世界只有黑暗,他痛苦过,他挣扎过,他甚至不想再继续品尝这杯生命的苦卤,但他对唱歌的痴迷淡化了他的痛苦,他明白了,他将那失明的痛苦之盐,撒进了歌曲的湖泊。从此他人如其名,走上了星光大道,品到人生之泉的甜美。
试想,如果杨光不能够用唱歌淡化自己失明的痛苦,又怎会羸得舞台下那阵阵热烈掌声?如果他不懂得看淡痛苦,乐观处世,努力拼搏,又怎会让自己的生命充满阳光?可见,学会淡化痛苦对我们是多么重要啊!
她是一只美丽的蝶,用舞蹈勾勒出纯美的文字。用生命演绎沧海桑田——“沧海蝴蝶”,这位轮椅上的美少女作家,身陷轮椅的痛苦并没有让她觉得很苦,因为她懂得用文字来淡化痛苦,在那些让人痴迷的文章湖泊中,苦也可以变为甜。
纵使不能行走,但她却可以飞翔,将自己的苦溶于对写作的衷爱之中,苦水变成了甘泉,蝶舞花丛,笑看痛苦,她是最美。
学会淡化痛苦要求我们有一颗“笑看庭前花开花落,漫随天外云卷云舒”的心;淡化痛苦,要求我们能够“猝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淡化痛苦,需要我们有一份“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开口便笑,笑世间可笑之事”的旷达。淡化痛苦,是一种通达的机智,是一种人生的智慧,不是要我们“得过且过,乐不思蜀”。学会淡化痛苦的人往往将痛苦淡化后,努力拼搏,到达新的人生高度。
当前全球正笼罩在金融危机的阴影下,多少金融家不能淡化痛苦而选择以死相对?如果他们能够淡化痛苦,保持乐观,或许在政府的帮助和大家的努力下,不久后的全球经济又是一片欣欣向荣!朋友们,未来的世界竞争激烈,挑战与机遇并存,只有学会淡化痛苦,才能迎来风雨后美丽的彩虹,记住,当你握着痛苦之盐时,将它撒向广阔的生命之湖!
本题解析:这则材料显然是出题者对2009山东高考语文试题作文样式的大胆设想。由于山东连续两年采用了一句话的话题作文样式,2007年的话题是“时间不是让记忆风化”,2008年的话题是“春来草自青”,那么2009年是否会仍然采用这一形式,总是给人留下很多猜想。但也有一句话是“事不过三”,今年的出题者很可能会求新。我认为这道题就是一个很好的创意。因为它既采用了大家熟悉的材料作文的形式,又暗含着话题作文的影子,是两者的结合体。
出题者对原来的佛家故事做了巧妙的修改。原文是:
一位年老的印度大师身边有一个总是抱怨的弟子。有一天,他派这个弟子去买盐,弟子回来后,大师吩咐这个不快活的年轻人抓一把盐放在一杯水中,然后喝了。“味道如何呢?”大师问。 “苦。”弟子呲牙咧嘴地吐了口吐沫。?大师又吩咐年轻人把剩下的盐都放进附近的湖里,弟子于是把盐倒进湖里。?老者说:“再尝尝湖水。”?年轻人捧了一口湖水尝了尝。?大师问道:“什么味道呢?”?“很新鲜。”弟子答道。 “你尝到咸味了吗?”大师问。? “没有。”年轻人答道。?这时大师对弟子说道:? “生命中的痛苦就像是盐:不多,也不少。
我们在生活中遇到的痛苦就这么多,?但是,我们体验到的痛苦却取决于它盛放在多大的容器中。”?所以,当你处于痛苦时,你只要开阔你的胸怀,不要做一只杯子,而要做一个湖泊。
这则材料告诉人们一个道理,就是“人应该用宽大的胸怀去消解人生的苦痛”。现在出题者把最后一段删去了,考生对“湖泊”的理解可能会更加多样,试题也就更具有开放性,但材料的中心并没有发生改变,仍然是“人应该如何对待人生的苦痛”,这也就是命题者给考生命出的话题,考生只需结合对“湖泊”的理解作出自己合理的回答。这里的“湖泊”当然可以指“宽大的胸怀”,也可以指向其他,如“崇高的境界”“高远的追求” “漫长的人生旅途” “国家社会的大环境”等,只要合理则可。但如果脱离了“如何对待人生的苦痛”这个话题,或是对“湖泊”没有合理的理解,就算是跑题了,如有的同学写“宽容”,有的同学脱离“人生的苦痛”只写“胸怀”,都是不切合题意的。
本题难度:一般
4、写作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照要求作文。
一个人向禅师请教怎样掌握更多的智慧。禅师笑了笑,从桌子上拿了一个苹果,咬了一口。过了好一会儿,禅师将口中已经嚼烂的苹果吐在手掌当中,对着这个人说:“来,把这些吃下去!”?这个人惊惶地说:“大师,这——这怎么能吃呢?”禅师又笑了笑,说:“我咀嚼过的苹果,你当然知道不能吃;正如汲取别人的智慧,必须经过你亲自去咀嚼。”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定立意,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参考答案:
绝知此事要躬行
雾里看花,你看不到花儿为了盛开流下的汗水;水中望月,你看不见它的皎洁之下的灰尘。世间的事情,全都是雾锁烟笼,想探求生命的真相,请以心为眼,躬行探求。
昭君一个人、一方冢、一生探求。
山如黛、沙如风。山还是那隐隐的青山,还是那沉淀着中华文明的青色,只是少了位从群山中走出来的佳人。沙还是意欲吞人的黄沙,还是那隔着中原与塞外的飞沙,只是多了位从中原走出来的佳人——昭君。人人都说塞外凄苦,那儿的人杀人如麻,但你不怕。没有亲身经历,道听途说,可信吗?于是你毅然踏上了出塞的马车,一路微笑,你要用行动向世人证明:世上的事,要亲身探看,方可相信。事实证明,你赢了。塞外荒凉,但民风纯朴。你的躬行,为历史画上了最浓重的一笔。
昭君,没有被表面迷住了双眼,你亲手用躬行打造了自己的未来。
真哉,绝知此事要躬行。
司马迁踏遍千山万水,只为一个“真”字。
当飞雪和阴霾在东升西落的轮回中湮没成已逝的沧桑时,你便把执著的追求和生命的躬行铺垫成生命的厚程。一部《史记》“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岂可不尽不实,道听流言,司马迁深知,真相需要躬身以求。于是他拖着残缺之躯,踏遍千山万水,揭开了历史的面纱,终于《史记》成史家之绝唱!他把真相幻化成笔端流淌的华彩。用躬行呐喊出历史的宣言。
司马迁用他一生的躬行创下了万世不朽之篇章。史家绝唱当之无愧。
壮哉,绝知此事要躬行。
苏东坡高唱赤壁东风,你潇洒成千堆雪。坟岗茫茫,醉射天狼,杨花愁点五分,三分雄风浩荡,苏轼之才,自不必说,但让我五体投地的不是他的才华,而是那一句“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石钟山的得名多有说法,却没有一个人去躬身探求,除了他。他没有被表象所迷惑,没有被前人所扰,只是默默地验证。好一个苏轼,只为他的躬行,我五体投地。苏轼的躬行,也许只是历史的插曲,但其人格由此可见。
伟哉,绝知此事要躬行!
思绪纷飞,穿越千年的繁荣尘杂,我不由感叹,绝知此事要躬行。
仰望星星的人,总以为星星没有纤瑕,飞上星星的人才知道,那儿有灰尘、石渣。面对世事,万不可被其表面所迷惑,需躬身亲试,方能得其真。世间的万象炫人心目,请借东海之水,洗尽迷幻假相,用躬行去探求生命的真相。
本题解析:这是篇材料作文。材料作文的基础是对材料的意思范围的把握。对材料意义范围的把握,可以采取抓住关键句法,如本题材料中禅师所说的话“正如汲取别人的智慧,必须经过你亲自去咀嚼。”抓住这句关键句,本材料的主旨也就较明显:苹果甜美的滋味,是需要由自己来品尝与体会的。同样,真正的智慧只有自己在实践中摸索才能获得。
可从以下角度来立意:强调凡事只有身体力行、亲身体验,才能体会其中的真意(绝知此事要躬行);学习的过程,除了你自己,没有任何人可以代劳;只有自己不断实践、反省、思考,才会有自己宝贵的经验;在获取智慧的道路上,要想获得成功没有捷径可走等等。
当然,也可以从材料中所涉及的对象出发,从不同对象的做法中去把握材料的意思范围,生成作文的立意。如从禅师的角度立意:教育要引导学生自己去体会、探究,教师决不能包办代替等。
本题难度:一般
5、写作题 请阅读下面材料,自选角度,写一篇作文。
自古以来,就有“男儿膝下有黄金”之说。从古至今,不少铁血男儿,也不断演绎出一曲曲“宁可站着死,也不跪着生”的悲壮之歌。
近年来,民工向老板讨薪下跪;老百姓在上诉过程中向官员下跪;有监考老师为求学生考试不作弊也下跪;北京某交警抓到一违章车,司机70岁的母亲下跪希望通行,而这名交警无奈竟抢先给她跪了下来。
参考答案:无
本题解析:1、宁可站着死,不能跪着生;2、一跪又何妨;3、用法律捍卫自己的尊严;4、尊严无价、人要有傲骨;5、下跪也是一种勇气;6、“跪”的文化渊源探究。
本题难度:一般